從世界上消失幾個月,並像重生一樣歸來(II)

2024/04/2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擬定計畫

承上篇,疫情之後,大部分公司都提高了招募標準,願意招收零工作經驗的社會新鮮人的公司減少了許多。我因而把目光鎖定在依然願意招收應屆畢業生的公司——管理顧問公司。管理顧問公司不同於大多數甲方公司,深受疫情影響而訂單減少,反而訂單大增。正因為第一次面臨疫情的衝擊,許多甲方公司不知如何因應,希望聘請管理諮詢顧問幫助他們、制定戰略、度過疫情危機,因而客戶需求量大增,也因此對於應屆畢業生的招聘一如既往的進行。

我開始研究管理顧問公司的招聘需求,發現他們對於畢業生的學歷有很高的要求,優先考慮名校碩士,因此更加肯定了我需要「再一次奮戰海外碩士申請」的決心。

跌倒了又怎樣,再爬起來就可以

儘管確定了方向,不再如畢業初期那般迷茫,卻面臨與上學時截然不同的壓力——背水一戰的心理壓力及社會期待的壓力。(1)心理壓力來源於對自身的期望,面對曾經走過失敗的海外升學道路,又要再勇闖一遍,不免有質疑自己的能力,及害怕再經歷一次失敗的恐懼;(2)社會期待的壓力來源於對於父母的愧疚,沒能在畢業之後立即交付一張滿意的答卷,反倒讓他們為自己擔心。

「人在無路可退的情況下,才知道自己的信念可以有多強大」

以前的我不理解信念是什麼,信念似乎只存在成功人士的演說裡,電視機播放的感人廣告里,名人自傳裡,離我遙遠。一直到別無退路的當下,知曉自己無法依靠任何人,只能靠自己扭轉命運時,我才逐漸明白:

信念是,在別人都不看好你的情況下,開始對你冷嘲熱諷的時候,依然相信自己,相信時間最終能證明一切的意志力。

有了一次海外升學申請失敗的經驗,第二次我吸取了教訓,申請過程的每個關卡都嚴格把控,不再為了追逐學校的名氣而盲目投遞,而是從自身角度出發,選擇實實在在符合我需求,教學理念與我相契合的學校。從研究每個學校的項目特點,選擇適合的項目申請,到申請資料的要求,不再為了貪圖快速而囫圇吞棗,而是翻閱過往申請人的心得分享,結合自己資料搜集的心得,把控每一個細節再作決定和產出。

半年之後,2021年初的一天下午,我在廁所收到了來自INSEAD(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歐洲排名第一的商學院)的錄取通知電話。

我辦到了!

收到了INSEAD的offer之後,正因為學校在管理顧問業的名氣,使得我在入學之前,履歷就增加了不少份量,申請麥肯錫Taipei Scholar(見習生)及Next Generation Woman Leaders(女力計畫)都相當順利,有了這些經歷作為背書,我等於一腳踏入了商學院人人稱羨的公司——MBB的入場券。

失敗的教訓,反而讓我收穫意外的驚喜

原先以為這段失敗的經歷僅僅是給我的一次教訓,讓我學會腳踏實地,沒想到還為我打開了副業的那扇窗。

在留學申請成功后不久,我將自己重新申請的經歷和心得寫成文章,發表在Medium。然而我的心得分享似乎和大部分人都不一樣——由於有過申請失敗的經驗,再對比成功時作出的哪些改變,令我知曉哪些是申請過程中常犯的錯誤,申請經驗談亦比其他人更加深刻。那時我只是單純的想將這段時間,鑽研申請留學的知識精華留存下來,造福之後的申請者。沒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在之後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裡,逐漸累積到每篇千人的閱讀量,開始有人私訊希望我幫他們修改文書。

自此,為其他人修改文書,成為我在畢業投入工作後行有餘力的副業。在修改了十幾篇文書之後,我逐漸發現許多同學的問題都有共性,我的批改建議許多時候都在重複說明一樣的內容,我心想「何不把它整合起來,做個PPT簡報?讓大家在下筆之前,就知道該注意的、容易出錯的地方?」。也是那時,同步注意到越來越多人在做線上課程,完成PPT簡報之後,我學習其他人一樣拍攝了影片,也出了自己的留學文書線上課程

正因為有操作副業的經驗,讓我學會拓展收入來源,而非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未完待續(下一篇我將分享第二次從世界上消失的經驗與始末)


  • 分享自己的故事並不是想讓別人覺得我很「厲害」、「高高在上」,相反的,我希望把我背後的「思考邏輯」、「如何谷底翻身的自我對話」展示給大家。讓大家複製我的成功路徑不是我希望的(比如學歷、去的公司)。
  • 我認為每個人都有最合適自己的路,而在那個路途上難免會遇到挫折,但是反轉挫折的「心態」卻是通用的。
  • 我最大的心願是所有人都能「激發各自的潛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裡走的又遠又精彩」。
24會員
1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