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紙,就能夠給你詛咒?
形代的反轉運用,作為強烈的故事開頭
《屍體派對》的故事開場,是八個學生、一位老師,還有一張紙組成的小小儀式。
他們把一張白色紙片剪成人型,再將它撕成數塊,讓每個人各自保留一小片,象徵「朋友永不分離。」
這個看起來像是友情小遊戲的舉動,其實來自日本古老儀式中一種叫做「形代」的物件。用紙或其他媒介製成的人形,目的是轉移厄運,讓它代替你承受即將發生的災禍。
從功能來看,它和我們熟知的紙紮人、詛咒娃娃類似,都是一種替身的象徵。只是外表看似溫和、甚至可愛,背後卻蘊藏著某種古老而深層的恐懼與祈求——「不要讓厄運找上我,就算得找個替代品也好。」
形代的文化背景:神道與詛咒的紙身
在日本的傳統信仰中,「形代」(かたしろ)是一種用來「替代」人的物件,常見的形式是以紙或草織成的人形。它的主要用途,是為了將厄運、災禍,甚至是個人的負面情緒,象徵性地轉移出去。
簡單來說,它就是一種替身,只是用途很廣,有些正向、有些……不太正向。
大致上可以分為三種常見的使用方式:
1.淨化厄運,讓壞運氣流走
人們會在形代上寫下自己的名字或生辰,象徵將病氣、煩惱或厄運轉移到紙人身上,接著將它丟進河中、火裡或其他「送走」的儀式。
這在節氣交替或參拜時特別常見,重點是「讓壞東西不要留在身上。」

2.轉移災厄,替我承受的紙人
有時候,形代會被視為「替罪羊。」
如果你最近衰事連連,可能就會想準備一個形代,讓它代替你扛下這些倒楣事。它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試圖透過象徵行為「平衡」災禍的重量。
算是民間心理學(?)的一種。

3.用來下詛咒
形代的另一個用法,就是當作詛咒的媒介,也就是俗稱的巫毒娃娃。
通常是寫上對方的姓名、生辰,甚至剪出與對方相似的輪廓,然後再對娃娃做出某種「儀式性傷害」:釘釘子、火燒、埋進神社後方的大樹下。據說這樣可以讓對方也遭殃。
不過,也是一種非常違反善良風俗的行為。不要嘗試,會遭報應的。

三部動畫對形代的使用與轉化
1. 《屍體派對》:撕裂的紙人 vs. 召喚死亡
如果你對形代的使用有點概念,就會知道其中最大的禁忌之一,就是「破壞」它。偏偏,《屍體派對》的故事設計,就是從這個禁忌開始的。
八個學生、一位老師,圍著一張剪成紙人形狀的紙,說著「朋友永不分離」的幸福咒語,接著把它撕成一小片一小片,分給大家。這個儀式,看起來是友情的象徵,但實際上,是把每個人都「通靈」式地拉進天神小學的詛咒空間。
那張紙一撕下去,其實就象徵著把厄運分散到每個人身上。
幸福的咒語,變成了死亡的開場白。
2. 《Another》無視真人來替代死人
在《Another》裡,形代的概念沒有明說,但替代的概念非常耐人尋味。
我們平常會用一個物品來懷念逝去的人,比如他曾經用過的書、本子、飾品等等,但這部動畫把這件事反過來操作:讓「活著的人」被替代視為「已死亡的人。」
形代的「替身性」在這裡被放大了,也顯示了現實與死亡之間,其實只有一層極薄的分界。
3. 《惡童當街》中的祈願
這整篇文章的起點,其實只是因為我看了《惡童當街》,看到動畫中出現熟悉的紙片人。
這部動畫裡充滿各種象徵物件:
- 飛機,代表自由;
- 魚缸摔破,是庇護瓦解;
- 而片尾那株新長出來的芽,則成了希望的暗示。
導演把這些象徵藏得不多不少,正好讓人一邊看打架一邊冒出一堆符號學的疑問(笑)。那排掛在上方的形代,像是在默默提醒我們:即使是暴力與混亂,也可能只是人類試圖表達「我很痛苦」的笨拙方式。
結語:形代作為替身,不只是轉嫁
講到「形代」這個概念,老實說,我對它的感受一直很複雜。
從文化脈絡來看,形代是一種替身。
只要拿一張紙、一個人形、一個稻草娃娃,象徵性地承載掉你身上的厄運或不安。但說穿了,這本質上其實有點暴力,像是把自己無法處理的情緒或災難,轉嫁到某個無辜的替代物上,再送走、燒掉、丟進河裡,假裝事情就能結束。
但我也不否定這樣的儀式能帶來一種心理上的釋放。就像摺紙鶴能代表祈願與希望一樣,形代若是從善意出發,也可以是一種溫柔的整理與轉化。
它未必能改變命運,但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也不是改變命運,而只是讓自己相信「我正在努力做點什麼。」
所以無論你相不相信這套做法,都希望我們能帶著一點尊重的心去看待這些傳統,畢竟,那些看起來「迷信」的儀式,很多時候,是人們對抗混亂現實的一種方式。
【關於我-Pyris】
嗨,我是 Pyris,一個熱愛動畫、設計與影像敘事的創作者。
有時候我會被某一個畫面困住,像是某句台詞、某個角落的符號、一張看似無害的紙人。然後,就這樣忍不住開始查資料、寫下想法,這篇文章就是其中之一。
原來,一張紙也能成為替身。也能祈願、也能詛咒。動畫中出現的這些物件,看起來只是背景的一部分,卻往往藏著文化與情緒的深層意義。
如果你也曾因為一個小道具、一句台詞,開始對整部作品產生全新的理解,那麼歡迎你一起留言討論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