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習慣,每個月都會找個時間到誠品書店瀏覽書架,並不會刻意設定要看哪一類書籍,而是憑著自己的興趣或是吸引我的書名,在書店中花點時間翻閱目錄。如果有感覺或興趣,會再進一步深入了解,然後考慮是否購買。有時候透過數位方式閱讀是一種感覺,透過紙本閱讀則是另一種感覺。通常,工具書我比較不會購買,但有些書籍值得反覆閱讀,我買回家的機率就高一些。
不過本文想要談的,主要不是這些耐讀的書籍,而是以工具書為主的閱讀方式。這類書籍主要是為了協助解決特定問題或學習特定技能。在數位應用思考架構中,我會先確認自己的情境需求,然後決定要使用的工具,接著再依照個人能力來規劃接下來的數位應用。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在網路上透過試讀章節或媒體介紹,取得一些書籍的片段內容,但可能礙於預算或其他原因,無法購買或訂閱完整內容。此時,可以運用這些零碎的資訊作為起點,透過免費生成式AI服務的深度研究功能,進一步挖掘更多相關資訊。這種方法類似文獻搜尋中的「滾雪球法」,先找到一個起點,然後逐步擴大資訊的範圍,最後可能會發現更多、更深入的內容。
然而,當你利用生成式AI進行資料搜尋後,還需要具備領域知識,才有能力判斷AI提供的資訊哪些是有效且正確的。這種判斷力必須透過系統化的學習來培養,否則你可能誤以為自己學到了完整的內容,但實際上只是AI篩選後的結果。
現階段生成式AI的強大搜尋能力,對於原生媒體及書籍提供者造成很大的衝擊,也迫使他們思考自身能提供的獨特價值。從個人層面來看,如果我對某個議題感興趣,透過免費生成式AI服務深入研究,如果我具備足夠的領域專業或系統性的知識基礎,便能有效利用這些資訊,即便沒有實際閱讀這些媒體或書籍,也能獲取相當完整的內容。
這種模式徹底顛覆了以往的閱讀概念。因此,我認為所謂數位閱讀,並不只是閱讀行為轉移到數位媒體上,而是包含了閱讀素材取得途徑及閱讀科技的深刻轉變。懂得善用科技的讀者如虎添翼,但若沒有足夠的基礎能力,即使擁有最好的工具也難以發揮。
或許你對這種情境仍感到陌生,不妨將我提到的範例,例如我曾經寫的書籍
改成這樣的提示語「零雜念的簡單生活,提供書摘幫我列出具體作法與建議」輸入至免費生成式AI服務,就能立即理解這種操作方式。
至於智慧財產權的問題,如果你不希望內容被AI抓取,那麼避免將資料上網即可。然而,即使你不主動上網,也無法完全避免其他人引用你的紙本內容並上傳網路,最終還是會被AI納入分析範圍之內。(以下提供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