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現代人有什麼特色的話,我覺得這本書中就列出了很多應該幾乎每個人都會「中槍」的事項,例如:
- 我以為我自己可以很多工,但其實是我沒有辦法專心的做一件事情。
- 生命中的雜訊太多,多到我覺得我自己沒有辦法斷網。所以以現在來講,網路好像被視為是生命中不能或缺的要素。
- 每天晚上都會想東想西,而且這些沒有決斷的事項會尾大不掉的一直耗損你的能量。
- ....(其實是我不大敢繼續寫下去了)
讀了這些短短的描述後,就覺得自己好像符合了很多。你會不會也有這樣的感覺?如果有的話,我覺得這一本很薄的書籍,或許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建議你不要一次看完。比較建議的是或許你可以看完一章,跟著做,做完之後體會一下自己的感覺,如果覺得很不錯,就可以接著繼續往下閱讀與進行更多的練習。我自己也是看了第一章,練習做了一下「專心做一件事情的練習」後,再開始做「短時間的斷網」以及規劃了自己的「斷捨離」步驟,這些作為讓我覺得感覺很不錯,所以才持續不斷地閱讀下去,想要找到更多改善生活的作法。
今天我的功課是我要規劃自己的「早晨儀式」,下面是我規劃的心智圖

一開始我會先把自己早晨可以利用的時間抓出來,以我現在來講,大概就是 6:30 起床,7:40 出門。
然後非常老實地敘述一下我「現在早晨的感覺?」。基本上來說,現在的感覺就是行禮如儀,沒有什麼變化,相對而言非常平實,感覺就只是過日子吧!不過你還是必須寫下來,寫出來之後才可能產生改變的契機。
寫完現實面後,接下來請你在「我希望自己的早晨是一個什麼樣的感覺?」列出希望自己早晨有什麼樣的感覺,盡可能詳細地去描述它。
當這些內容都敘述出來之後,你就會大致知道你目前的狀態以及未來期望的狀態。事實上,當有了起點和終點之後,中間的過程可以透過諮詢甚至使用 AI 慢慢建立起來。但如果你從未思考過目前的起點和可能的終點,那麼你想做的事情就會難以確認。
等到這些都想清楚之後,你就可以掌握目前的狀況,在「我早晨需要作些什麼?」清楚列出早晨必須完成的項目。例如你可能是位媽媽,早上起床後必須先整理自己,之後要為全家人準備早餐,甚至還需要送孩子上學,這一切都必須在早上的時間內完成。請你如實地將這些項目全部填進去。
至於「我早上想要做些什麼?」則是你的期望。因為你已經把需要做的事情列出來了,接著請你再列出自己「想要」做的事。舉例來說,或許你現在每天早上都是囫圇吞棗地吃早餐,但你真正想要的是悠閒從容地享用早餐,中間可能會產生一些衝突,那麼你就需要去思考該如何將目前的狀態調整到你理想中的狀態。
當這些內容都寫完之後,最後你就必須定案了。但這個定案算是一個草稿、一個雛形,因為只有實際執行後才會知道計畫實踐的可能性有多高,也才有逐漸優化的可能性。因此,「規劃」時建議從第一項與第二項的內容裡挑選出你必須做與真正想做的事情。此外,作者也提醒我們,最好把所需的時間也納入考量,並且不要把時間抓得太緊,留點餘裕會比較好一點。
我想我明天就可以試著來實踐我的規劃,我也不曉得會遇到什麼狀況,但我覺得只要啟動行動,就會開始有一些改變。我也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我的朋友和讀者。
ps. 這本書真的很薄,不小心一下子就看完了,不過我覺得自己應該會多看幾次。因為作者不僅僅列出一些做法,還分享了他自己實際生活的例子供我們參考,當覺得自己需要修正的時候,就可以再去翻閱作者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