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彭明敏、謝聰敏、魏廷朝因為臺灣自救宣言被捕;1969年,阿波羅十一號登月成功,電影《二○○一年太空漫遊》在臺上映;1970年,彭明敏逃亡,泰源監獄事件,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黃文雄和鄭自才在紐約刺殺蔣經國失敗,臺南美國新聞處爆炸案,保釣運動在美展開;1971年,臺北館前路美國商業銀行爆炸案,聯合國2758號決議,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1972年,美國尼克森總統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與日本斷交;1973年,臺大哲學系事件;1977年,桃園中壢事件;1979年,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高雄橋頭事件,美麗島事件;1980年,林義雄宅血案,美麗島大審。(節錄自本書附錄)
1970年代是形塑台灣政治面貌的關鍵時刻,在1971年退出聯合國之後,國際地位搖搖欲墜之下,內部的反抗運動前仆後繼,而台灣的未來在不同力量的激盪下,開始有了模模糊糊的輪廓。在現今的政治舞台上,民進黨和國民黨天差地遠的國家認同,遠在1970年代就已經成形;而中華民國台灣這個進不了聯合國的國家,有一半以上的國民現在還搞不清楚自己無法進入聯合國的原因,其實是國民黨在1971年的選擇所造成的局勢(請參照〈什麼!兩岸內戰是現在進行式!從美國反對台獨,來了解「維護台海現狀」的現狀到底是什麼?〉)。在這個社群網路的時代,同溫層只會越來越厚、不同意見很難抵達異溫層的情況下,這些在1970年代被提出的問題,直到2025年都還很難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然而這也是黃崇凱的《反重力》想要挑戰的課題。
細數《反重力》所牽涉到的1970年代台灣與世界大事,每個事件都可說是影響深遠的超級事件,以小說的型式來呈現這些事件,相較於硬邦邦的歷史著作,可以更有趣的去串連這些事件的來龍去脈。但是小說畢竟是虛構的,如何在史實與虛構中取得平衡,非常考驗小說家的功力,黃崇凱之前的作品《新寶島》就恰好犯了這個歷史小說的大忌,被我列入讀不下去的作品們,《新寶島》這本跳躍過度腦洞大開的作品,除了讓虛構蓋過了史實之外,後設小說的形式也是一大敗筆。但是小說家是會成長的,黃崇凱的《反重力》以精緻而節制的筆法,講了一個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