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是他到新公司的第7天。
他走進我們的活動現場,坐下來沒多久就說自己其實沒那麼喜歡會計。
這句話,說得輕描淡寫,但背後是12年的時間——從大學念會計,一路唸到會計研究所,接著進了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再轉去系統顧問公司擔任系統導入的輔導。12年,說短不短,說長也夠讓人迷路。
他說:「我不知道這樣一路下來,是因為我真的願意選擇,還是我從來沒想過自己可以有別的選擇?」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之所以還在原地,是因為熱愛,還是只是因為沒離開?
上班第一天才知道,新公司給他的職位,是負責成本分析(CO)的系統模組導入。問題是,他過去熟的是財務(FI),對CO他說自己頂多只有兩三個月的經驗。
他焦慮地說:「我怕老闆對我有誤會,他應該以為我在CO這方面有三年的經驗,不然不會叫我做這個職位。」
我問他:「你有跟老闆說清楚嗎?」
他搖搖頭:「我不知道怎麼開口,怕讓他覺得我不行。」
有時候我們不是怕別人看清我們,而是我們自己太想讓別人看見那個“理想的自己”,於是就把現實的自己藏起來。但問題是——那個藏起來的你,一直都在掙扎。
他焦慮,也猶豫。他不知道該不該、又該怎麼讓老闆知道這件事。
公司慣例,會請新人進行一場「成功經驗分享」,他很糾結要講什麼?
他現在手上沒什麼拿得出手的CO案例,但過去做FI顧問時,倒是有一兩個解決得不錯的案子。他想講那個,但又怕老闆覺得:「你怎麼講的不是你現在的工作?」
我告訴他:「你講的不單單是一個經驗分享,而是你過去累積的能力要被定錨的時刻。」
別人會從你端出什麼菜,來決定你的能力的位置在哪。
所以,我建議他選一個真正有價值的FI案例來講,但要記得不是講流程,而是講洞察、講你介入後改變了什麼。這樣別人才知道,即使你現在不熟這塊,你也不是什麼都不會的人。
與其講一長串履歷式的經歷,我建議他用一個有結構、有轉折的故事來說給大家聽。
用這三個步驟說清楚:
1)問題是什麼? 你在什麼情境下進入了這個案子?
2)你怎麼做? 當時你是怎麼快速定位問題?用了哪些關鍵技巧與溝通方式?
3)最後產生了什麼改變? 客戶/團隊/成果因你而有了什麼具體提升?
後來,他接著問:「我想轉做業務,可以嗎?要具備什麼條件?」
我問:「你為什麼想轉做業務?」
他說了兩個理由——
「我想賺很多錢。」
「最近很多上課老師跟作家都在說,人生至少要當過一次業務。」
這答案聽起來合理,但都是「外部動機」。
我再追問:「在你過去職涯中,做什麼最有成就感?」
他說,有一次在做顧問的案子中,對方卡關,他用很短的時間就釐清問題、對症下藥,幫對方解決了問題。當對方露出鬆口氣的表情時,他心裡升起一股踏實的成就感。
我點點頭:「你知道嗎?這其實就是一種業務核心能力。高敏感+問題判讀力+溝通影響力,你有這些。」
但我也好奇:「那你之前在那家系統公司應該有轉業務的機會,為什麼沒有轉?」
他沉默了一下:「可能是…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吧。」
我聽懂了——
不是不能,而是「還不敢」。
不是不想,而是「還沒說服自己值得一試」。
我跟他說,如果你真的想轉做業務,有幾個核心能力要先準備好:
*你自我管理的能力夠不夠強?沒人會每天盯你,但業績每個月都要交。
*你是否足夠目標導向?出去拜訪不是去聊天,是要帶回什麼。
*你能承受多少拒絕?你能區分「對方拒絕產品」跟「對方否定你」嗎?
這三件事,不是業務的「門檻」,而是「基底」。如果這三件事你做得到,業務其實就是你的能力的一種延伸。
我請這位朋友回去好好地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
*你陪著會計12年,是熱愛,還是沒選擇?
*你想當業務,是為了挑戰還是想逃避?
*你真的想賺錢嗎?你知道真的要能賺到大錢的業務員,要付出什麼代價嗎?
*之前你沒轉業務,是沒有機會?還是你選擇了安全?
*如果今天什麼都不變,你願意另外再走12年嗎?
我沒有勸他轉職,但也不是要他原地踏步。
我只想提醒他 :
不要等到厭倦了,才想改變;
也不要改變了,還沒搞懂自己為什麼出發。
職場最難的修煉,從來都不是努力,而是選擇。
而你要不要開啟意識,去相信 : 你是可以做選擇的人,只要你願意接受那接下來可能的最壞的結果。如果能承受,何不讓自己試試看呢?趁年輕時轉換成本低,趕快去試試吧。
如果已經用了12年證明自己不喜歡會計,那為什麼不給自己一兩年,去證明自可能適合別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