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學術圖書館十大趨勢:人工智慧、開放科學與學生福祉的挑戰與機會

更新 發佈閱讀 18 分鐘

這篇文章是ACRL Research Planning and Review Committee所提出,我運用Google Notebook LM進行重點摘要,然後我看過並潤飾Notebook LM的重點摘要後而成。

開宗明義,ACRL Research Planning and Review Committee就說這份文件探討了學術圖書館在過去兩年所面臨的趨勢和議題,並提出AI&ChatGPT、COVID-19對學術圖書館工作場域和學生身心健康福祉的持續性影響。這十大趨勢的重點摘要如下:

人工智慧與人工智慧素養 (AI and AI Literacy)

隨著 ChatGPT 和其他生成式 AI 工具的發布,AI 議題在學術圖書館中重新受到關注。 AI 具有巨大的潛力,可以透過改進搜索、推薦、大規模描述數位資料、轉錄和自動翻譯等方式,從根本上增加知識的獲取。 然而,AI 也帶來了一系列倫理和法律問題,包括偏見、隱私、非代表性訓練數據、錯誤資訊、著作權、抄襲和剝削等方面的擔憂

生成式 AI 工具(如 ChatGPT)利用大型語言模型 (LLMs) 進行操作。 學術圖書館員正日益被要求協助培養學生的 AI 素養,討論 AI 及其對文獻檢索和引用的影響。

AI 素養被定義為一套能力,使個人能夠批判性地評估 AI 技術,有效地與 AI 溝通和協作,並將 AI 作為工具使用。 圖書館館員可以透過「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協助學生發展批判性思維技能,提高他們對 AI 生成內容的理解,並優化基於 AI 的研究流程。 重要的是要提高學生對 AI 潛在問題的意識,包括準確性、幻覺、偏見、倫理問題和對環境的影響

學術圖書館也在探索 AI 在圖書館內部的可能角色,例如建立 AI 研究空間、探索機器人技術、研究機器學習中的倫理問題和隱性偏見,以及實驗使用 AI 進行圖像分類、改進詮釋資料和提升資訊發現。圖書館被呼籲參與國家層面的 AI 討論,以確保 AI 的未來是以權利為基礎、符合倫理且透明的。

開放式教學法與教學設計 (Open Pedagog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圖書館開始擴大開放教育資源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 OER) 計畫的影響力,透過開放式教學法來豐富學生的學習。 開放式教學法要求學生透過「可再生作業」(renewable assignments)積極參與 OER 學習材料的設計、創作和策劃。 這類作業鼓勵學生貢獻知識的生產和傳播,例如維基百科作業、創建研究工具包(research toolkit)、線上課程、電子書和網站等。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消費者轉變為主動的資訊創造者。

為提高學生動機,OER 啟用的教學法必須在結構上允許自主性(autonomy)、專業能力(competence)和相關性(relatedness)。將 OER 專案與務實和真實世界的知識結合,可以積極影響學生的參與度。學生參與的核心是包容性(inclusivity),授課老師必須建立一個支持性環境,讓學生都能取用同樣的教學素材。授課老師也必須幫助學生找到自己對作業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相信對於自己創建的內容擁有控制權,藉以鼓勵他們看見開放式教學法的價值。

另一方面,對開放式教學法的高工作量和長期永續性存在擔憂。 建議透過創建可適應的可再生作業和讓廣泛的教職員工參與來實現永續性。

開放科學與再現性 (Open Science and Reproducibility)

圖書館正在評估其在日益壯大的開放科學運動中的潛在角色,該運動強調研究生態系統中的公平性、協作、再現性、安全性和隱私。 美國政府機構的「開放科學年(Year of Open Science)」活動和 NASA 的「轉型開放科學」(Transform to Open Science, TOPS) 計畫,促進了近期對開放科學的關注。許多大學和圖書館加入了「高等教育開放學術領導倡議」(Higher Education Leadership Initiative for Open Scholarship, HELIOS Open),旨在共同建立一個更透明、包容和值得信賴的研究生態系統。

圖書館被視為「本地脈絡與全球學術界之間的橋樑」,並被認為應在「促進開放科學」方面發揮核心作用,扮演激勵、促進、共同開發和管理基礎設施與實踐的角色。

圖書館作為開放科學的倡導者,也為開放科學的關鍵成果之一,即再現性,做出了貢獻。 這項新服務領域要求圖書館館員深入融入研究社群,理解研究人員的需求和工具,同時利用其作為機構樞紐的獨特地位來連接利害相關者和研究服務夥伴

開放取用與公平出版 (Open Access and Equitable Publishing)

研究人員正在探討文章處理費 (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 APC)、轉型協議(Transformative Agreement, TA)、開放取用模式和新政策制定對出版實務中公平性和近用性的影響。

一些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對開放取用出版的看法在過去二十年幾乎沒有變化,普遍存在的挑戰包括對開放取用期刊聲望的不確定性對開放取用類型的混淆,以及在升等和終身教職評定過程中缺乏明確性和接受度。另一方面,學生日益依賴開放取用文章,一個主要好處是即使畢業後仍能使用開放取用搜索工具。

然而,許多研究人員認為開放取用運動已被商業出版商「劫持」,因此倡導回歸學者主導的出版社群。討論到企業出版的全球限制,一些作者敦促圖書館和聯盟透過避免綑綁式出版服務協議(bundled publishing service agreements)、支持學者主導的倡議,以及重新分配資金以支援全球南方來支持其研究社群。

多位作者指出,開放取用不必然意味著普遍可近性,因為設計實踐和出版成本結構可能具有排他性。 研究人員建議圖書館專注於將可近性實踐融入設計中,並支持「文獻多樣性」(bibliodiversity),以強調「代表不同文化、語言、類型以及各種學術和科學努力的作者和學術作品的批判性多樣性」。 最近發布了一系列新的工具和提案,旨在引導圖書館和學者支持一個價值驅動的出版生態系統。

最近發布了一系列新的工具和提案,旨在指導圖書館和學者們努力支持一個價值驅動的出版生態系統。這些指引呼籲建立能夠讓學者們選擇何時公開其研究的系統,並將期刊文章從研究生命週期中唯一重要的物件的地位中「去中心化」。同時,也鼓勵圖書館將其出版基礎設施和實踐與關鍵價值觀和道德框架對齊。此外,這些指引還建議協助「新興和已建立的開放取用期刊」應對快速變化的開放取用出版格局。

顛覆與重新構思館藏實踐 (Disrupting and Reconceiving Collection Practices)

儘管在 2020 年之前圖書館已有一些關於多樣性、公平性和包容性 (DEI) 的倡議,但許多工作主要集中在廣泛倡導和提高意識上。圖書館越來越認識到,要兌現公開聲明,需要堅定的資源承諾、顛覆現有系統和持續的行動。這項工作需要深入反思和顛覆:解構收集和描述資訊資源的系統、解構圖書館員權威的神話,以及解構學生對資訊的假設。

近年來,圖書館已開始將更多的注意力與行動投入到重新評估圖書館館藏及館藏管理實踐上。透過社會正義的視角或處理殖民主義和歐洲中心主義的實踐來審查館藏,這涉及到重新審視價值觀、定義館藏背景下的「多樣性」意涵,並設定具體的進度指標。在設定這些參數時,重要的是要「接受不完美」,這可能包括定義一個更具針對性的目標或一個初始起點。在每種情況下,這些努力都導致了對採購實務和系統的重新審視,包括閱選訂購(approval plan)和需求驅動採購計畫(demand-driven acquisition plan),這些計畫可能放大高等教育和出版產業中已存在的偏見。

除了重新分配館藏資金外,採取行動使館藏更加多元和包容的圖書館,也正在重新考慮人事投入,並讓更多人參與館藏活動。為了扭轉早期趨勢,一些圖書館增加了館藏發展和編目方面的人員時間,並且正與代表性不足的社群合作,以選擇和描述資訊資源。這涉及在專案過程中多點接觸和諮詢,並且要求圖書館接受其合作夥伴就與多個社群合作所分享的複雜性。無論採用何種方法,圖書館都需考量如何在預算、領導和人員配置水準發生變化時,維持這些在館藏建設和管理實務方面的改進

學術圖書館的政治化 (Politicization of Academic Libraries)

學術圖書館的環境繼續受到高度政治化和兩極分化氛圍的顯著影響和塑造。對學術圖書館而言,在中立性和公民參與之間取得平衡至關重要,同時承認其館藏、活動與課程規劃,以及空間固有的政治維度。

著名學者約翰·布施曼 (John Buschmann) 認為,圖書館歷來在社會民主結構中扮演重要角色,並在恐怖行為、政治環境和疫情等危機中堅持下來。 即使在戰爭和國際制裁等極端地緣政治危機期間,圖書館也被視為影響和回應其所處複雜社會政治環境的積極參與者。

「禁書令」雖然主要影響公共圖書館,但學術圖書館也發現自己被捲入這場激烈的對話中,特別是圍繞社會正義、DEI 和反種族主義倡議的議題。 反 DEI 立法可能會延伸其影響,潛在地影響圖書館政策和採購,包括可能被視為宣傳 DEI 的「某些館藏的可用性」。 圖書館能否在社會不公面前保持「中立」的問題,在圖書館從業人員中引起了爭論。 圖書館可以透過與其他校園利害相關者合作,擴大其反種族主義資源。

反 DEI 立法、學術自由與工會化 (Anti-DEI Legislation, Academic Freedom, and Unionization)

近年來,學術圖書館員和圖書館工作人員面臨士氣低落和職業倦怠日益嚴峻的挑戰。 最近,許多州推出了反 DEI 立法,對 DEI 辦公室、員工培訓、多元化聲明以及「基於身份的招聘和入學偏好」施加限制。一些州還切斷了與美國圖書館學會 (ALA) 的關係,原因是對該學會性別意識形態和左傾偏見的指控。

圖書館學會周遭的爭議氛圍以及對圖書館館藏挑戰的增加,特別是針對 LGBTQIA+ 群體和有色人種相關的書籍,或與多元、平等與共融 (DEI) 內容相關的書目 ,都對學術圖書館,尤其是學術自由,產生了影響。美國大學教授協會強調「學術自由、終身職及共享治理」的重要性,認為它們為教職員提供了基礎 。終身職被視為抵禦學校圖書館中審查和禁書行為的關鍵保障,確保公正性並保護學術圖書館 。

工會也可能在保護學術自由方面發揮作用。近來高等教育界已看到工會活動、罷工和勞工行動的增加 。疫情在引發這些努力方面發揮了作用,有學者認為它「加劇了現有問題並帶來了新問題」 。此外,2023-24 年度ALA 主席 Emily Drabinski 亦已認可工會在保護圖書館工作人員免受極端主義團體、審查制度和不安全條件影響方面的作用 。圖書館工會為公平薪資 、改善工作條件 、維護學術自由 ,以及免受單方面決策的保護提供保障,例如機構重組和重新定義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研究與角色 。近期工會活動的增加,反映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集體談判在應對當前社會政治氣候下學術圖書館面臨的多重挑戰方面的力量。

後疫情時代的工作場所與混合式工作環境 (Post-pandemic Workplace and Hybrid Work Environments)

疫情促使圖書館員重新評估他們的優先事項,並尋找符合其價值觀的工作場所。許多圖書館員工因疫情壓力以及缺乏工作與生活平衡和成長等內在激勵因素而考慮離職。圖書館必須透過改善薪酬、工作量管理和彈性工作選項來優先留住人才。

圖書館和大學內部感受到的不平等可能會加劇不滿和職業倦怠。學術圖書館員也可能因其工作中固有的「情緒勞務(emotional labor)」而面臨職業倦怠的風險。 在這種新的工作環境中,許多圖書館正在採用彈性工作安排作為解決不滿和職業倦怠的一種策略。近期調查顯示,四分之三的學術圖書館現在提供混合式工作環境和彈性工作安排。研究指出,遠端工作帶來更高的生產力和更低的壓力,而現場工作則促進更好的入職、參與和團隊建設。 為了在這種混合環境中培養信任、知識、同理心和社區,機構必須承認其複雜性,並投入有意的努力重建強大的學術工作場所文化。

創客空間與技術空間 (Makerspaces and Tech Spaces)

創客空間被定義為「低科技和高科技的公共學習環境,人們可以在其中使用數位和製造工具進行創造、建造和發明」。 圖書館已迅速採納了這個概念,透過技術成為創新領域的領導者。 圖書館現在是學術校園中最常見的創客空間所在地。學術圖書館中的創客空間傾向於「專注於數位製造,使用電腦軟體驅動的設備」,其中 3D 印表機和雷射切割機是研究文獻中最常描述的設備。

維持一個蓬勃發展的創客空間面臨挑戰,包括適當的人員配置和昂貴技術的資金支持。 圖書館員正透過創客空間加強合作,以擴大學生在圖書館的參與度,例如 3D 自拍亭(3D Selfie Booth)和遊戲開發馬拉松(原文為Game Jam,意指鼓勵參與者利用創客空間的資源和技術,共同創作遊戲的活動)等活動。

在創客空間中,學生透過創作和與社群、專家及真實世界環境的互動來學習。學生能夠培養自我效能感,探索創業精神,並學習在學術生涯後仍有用的技能。學術圖書館正將創客空間融入其未來願景,提供新技術的獲取、協作機會和探索個人興趣的平台。

疫情後對學生福祉的支援 (Supporting Student Well-being Post-pandemic)

COVID-19 疫情對大學生和新生產生了心理健康影響,包括抑鬱和焦慮的發生率增加。學術圖書館正在採取新策略來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福祉問題,超越學術支援,轉向對「全人(whole student)」的支援。 部分機構正在採用「全大學(whole university)」方法,圖書館作為大學行政和學術團隊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同支援學生的心理健康。這些努力與提供更個人化、以社會為中心的圖書館服務趨勢相符,也與支援圖書館空間不斷變化的使用方式相關。

學生重視圖書館作為社交空間,並將其作為克服社交孤立和尋找社群的方式。為優先考慮學生福祉,圖書館正在增加休閒閱讀館藏以支持正念,並將正念(mindfulness)練習融入資訊素養教學中。學術圖書館員也正在反思,承認在疫情期間支援學生和管理變革所涉及的情緒勞務。

COVID-19 疫情期間學習環境的變化和社交隔離的增加,對當前和即將入學的大學生產生了心理健康影響,包括憂鬱和焦慮症狀的增加。學術圖書館正在採取新策略來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福祉問題,這些策略超越了學術範疇,轉而支援學生的整體發展(whole student)。在某些機構中,正在採用「全大學(whole university)」方法,圖書館作為大學行政和學術團隊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團隊其他處室共同努力支援學生的心理健康。這些努力與提供更個人化、以社會為中心的圖書館服務趨勢相符,也與支援圖書館空間不斷變化的使用方式相關。

學生重視圖書館作為社交空間,並將造訪圖書館視為克服社交隔離和尋找社群的一種方式。例如,在最近的一項焦點小組研究中,學生指出他們使用實體圖書館空間進行社交和減壓,而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的圖書館員則創建了一份包含音訊和視覺資源的指南,幫助學生在疫情期間在家中重現圖書館的氛圍。作為優先考慮學生福祉的另一種方式,圖書館正在增加休閒閱讀館藏以支援正念(mindfulness),並將正念練習融入資訊素養教學中。學術圖書館員也一直在向內審視,承認在疫情期間支援學生和管理變革所涉及的情緒勞動。

版主後記

ACRL的學術圖書館趨勢通常都會援引許多參考文獻,可以讓讀者進一步追索(例如案例、最佳實務)。這次「2024年學術圖書館十大趨勢」,我個人對人工智慧(這應該每個人都有感)、開放科學、開放取用、創客的部分比較有感,尤其自己最近有一些對學術圖書館人工智慧的研究正要進行(未來需要大家幫忙),開放科學和開放取用則是初步看到一些關鍵概念,細節還得往下追,尤其開放取用中提到被商業出版商「劫持」,這也是我一貫的想法,但要去期刊獨尊的中心化,難如登天!

前兩年去參加ALA年會,的確有些場次關注DEI的議題,其中有一場,我不知道該用哪個形容詞(有趣、驚喜、讚嘆?),是討論在資訊組織過程中的DEI議題,印象中主要是涉及關鍵詞、控制詞彙的選用吧。美國這幾年歷經民主、共和、拜登、川普,政治的涉入、價值的顛覆,真的很亂!

美國的情境還是有些不適用於臺灣,例如工會、後疫情時代的混合式工作環境。但是館員和學生的身心健康與福祉,特別是圖書館如何支持學生的身心健康福祉會是學術圖書館能夠與學務處密切合作的一項任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百世經綸的閱讀窩
11會員
68內容數
2025/07/21
IFLA的學術與研究圖書館專業組別歸納出影響學術圖書館發展的六大關鍵趨勢:開放取用與開放科學、人工智慧與自動化技術整合、館藏發展與資源分享策略再定位、人力資源發展與職能轉型、跨部門與跨機構合作模式興起,以及文化與社會倡議。
Thumbnail
2025/07/21
IFLA的學術與研究圖書館專業組別歸納出影響學術圖書館發展的六大關鍵趨勢:開放取用與開放科學、人工智慧與自動化技術整合、館藏發展與資源分享策略再定位、人力資源發展與職能轉型、跨部門與跨機構合作模式興起,以及文化與社會倡議。
Thumbnail
2025/05/02
這篇文章討論ICOLC於2024年3月22日發布的關於授權條款中人工智慧相關議題的聲明。該聲明針對生成式AI和大型語言模型的快速發展,以及其對電子資源授權條款的影響,提出六項原則,以確保圖書館使用者權利並支持非營利研究、教學和學習。
Thumbnail
2025/05/02
這篇文章討論ICOLC於2024年3月22日發布的關於授權條款中人工智慧相關議題的聲明。該聲明針對生成式AI和大型語言模型的快速發展,以及其對電子資源授權條款的影響,提出六項原則,以確保圖書館使用者權利並支持非營利研究、教學和學習。
Thumbnail
2025/05/02
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ARL)發表《研究圖書館人工智慧指導原則》,本篇部落格文章探討這些原則,並呼籲負責任地發展和部署人工智慧。文章探討人工智慧的潛力和挑戰,強調圖書館在促進人工智慧民主化近用、理解和減輕偏見、倡導透明度和資訊誠信、保障使用者安全和隱私以及維護學術用途方面的關鍵角色。
Thumbnail
2025/05/02
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ARL)發表《研究圖書館人工智慧指導原則》,本篇部落格文章探討這些原則,並呼籲負責任地發展和部署人工智慧。文章探討人工智慧的潛力和挑戰,強調圖書館在促進人工智慧民主化近用、理解和減輕偏見、倡導透明度和資訊誠信、保障使用者安全和隱私以及維護學術用途方面的關鍵角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科研工作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學術論文的數量每天都在增加,研究領域的交叉和融合日益頻繁。如何在海量的文獻中迅速找到對自己研究有價值的信息,成爲了科研人員必須面對的問題。同時,科研工作的複雜性也在不斷提高,從文獻閱讀到數據分析,從實驗設計到論文撰寫,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
Thumbnail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科研工作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學術論文的數量每天都在增加,研究領域的交叉和融合日益頻繁。如何在海量的文獻中迅速找到對自己研究有價值的信息,成爲了科研人員必須面對的問題。同時,科研工作的複雜性也在不斷提高,從文獻閱讀到數據分析,從實驗設計到論文撰寫,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
Thumbnail
第四屆圖書資訊學術與實務研討會(CoLISP 2024)旨在搭建圖書資訊學者與專業者交流平臺,鼓勵與會者相互交流圖書資訊學研究與實務議題,提昇我國圖書資訊學相關領域學術研究與實務之發展。COLISP 2024會議主題為「人工智慧浪潮下的圖書資訊學研究與實務」,徵集圖書資訊學領域研究與實務成果。
Thumbnail
第四屆圖書資訊學術與實務研討會(CoLISP 2024)旨在搭建圖書資訊學者與專業者交流平臺,鼓勵與會者相互交流圖書資訊學研究與實務議題,提昇我國圖書資訊學相關領域學術研究與實務之發展。COLISP 2024會議主題為「人工智慧浪潮下的圖書資訊學研究與實務」,徵集圖書資訊學領域研究與實務成果。
Thumbnail
🔘這一陣子開會或參加活動,大官或致詞來賓開口必稱:「現在是大AI的時代,我們的X X X也要與時俱進,跟AI做結合⋯⋯」 🔘媒體報導人文社會類的科系招生狀況,下標不外乎:「#AI夯文組招生陷危機、#AI浪潮影響人文領域科系招生慘澹⋯⋯」 🔘媒體報導高中 #語文資優班 要轉型人文社會
Thumbnail
🔘這一陣子開會或參加活動,大官或致詞來賓開口必稱:「現在是大AI的時代,我們的X X X也要與時俱進,跟AI做結合⋯⋯」 🔘媒體報導人文社會類的科系招生狀況,下標不外乎:「#AI夯文組招生陷危機、#AI浪潮影響人文領域科系招生慘澹⋯⋯」 🔘媒體報導高中 #語文資優班 要轉型人文社會
Thumbnail
進入2024年,各個領域出現了一些令人興奮的趨勢和話題,從科技和科學到社交媒體和生活方式。以下是今年備受關注的一些主題,用更口語化的方式來聊聊這些趨勢。
Thumbnail
進入2024年,各個領域出現了一些令人興奮的趨勢和話題,從科技和科學到社交媒體和生活方式。以下是今年備受關注的一些主題,用更口語化的方式來聊聊這些趨勢。
Thumbnail
今天搜尋資料時,看到華藝網站的推薦: 【下載完整報告】AI熱潮從學術研究也能看出端倪?哪些議題是2023熱搜議題? 好奇瀏覽一下2023年華藝線上圖書館年度數據回顧,不意外的是AI 搜尋紀錄大幅增長。但我認為人工智慧相關文獻其實還不算多,所以搜尋紀錄只有這麼多,並未充分反映大眾對AI的關切。
Thumbnail
今天搜尋資料時,看到華藝網站的推薦: 【下載完整報告】AI熱潮從學術研究也能看出端倪?哪些議題是2023熱搜議題? 好奇瀏覽一下2023年華藝線上圖書館年度數據回顧,不意外的是AI 搜尋紀錄大幅增長。但我認為人工智慧相關文獻其實還不算多,所以搜尋紀錄只有這麼多,並未充分反映大眾對AI的關切。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全球多個國家在AI人工智慧及EdTech教育科技領域的戰略和政策,包括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大陸、德國、法國、芬蘭和歐盟。這些國家都致力於利用先進科技整合實體與數位世界,促進社會的創新與變革,解決教育不平等問題,並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全球多個國家在AI人工智慧及EdTech教育科技領域的戰略和政策,包括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大陸、德國、法國、芬蘭和歐盟。這些國家都致力於利用先進科技整合實體與數位世界,促進社會的創新與變革,解決教育不平等問題,並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Thumbnail
透過先進的技術將繁複的書籍內容轉換成精煉的摘要。這不僅是對當前技術進步的展現,也象徵著未來人工智慧與人類知識互動的無限可能性。
Thumbnail
透過先進的技術將繁複的書籍內容轉換成精煉的摘要。這不僅是對當前技術進步的展現,也象徵著未來人工智慧與人類知識互動的無限可能性。
Thumbnail
2024年的科技趨勢有多個報告指出,包括MIT Technology Review、Gartner 和Accenture,強調了人工智能的全面融入、超高效太陽能電池、戰略科技趨勢和科技遠景。這些報告展示了科技在未來將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
Thumbnail
2024年的科技趨勢有多個報告指出,包括MIT Technology Review、Gartner 和Accenture,強調了人工智能的全面融入、超高效太陽能電池、戰略科技趨勢和科技遠景。這些報告展示了科技在未來將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