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核三廠第二號機依法除役,標誌著台灣「非核家園」政策的正式實現。但一轉眼,8月23日我們卻要走進投票所,決定要不要「重啟」這座剛除役不久的核電廠。這絕對不是一個冷笑話,而是今年真正發生的事。
有法源 ≠ 有共識
立法院通過《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法後,讓核電機組在除役後仍可「申請重啟」,並將運轉年限從40年延長至60年。但別忘了,行政部門仍堅守「三大前提」:
- 核安無虞
- 核廢有解
- 社會共識
這三點,有哪一項目前能真正做到?核廢料最終處置遙遙無期,社會對核能的信任仍極度分裂,更別說核三廠所在地——恆春——地震風險本來就備受質疑。
地震熱區,風險真能無虞?
核三廠距離活動中的「恆春斷層」僅900公尺,設置位置又剛好處於地質應力集中的「背斜構造」中心,地盤岩層年輕、未穩定。更慘的是,它原設計的耐震係數只有0.4g,雖然經過耐震改善作業提高到0.72g,但仍遠低於目前最新(2022年報告)預估的地震強度(1.3g)
要重啟這座電廠,等於要對整個反應爐區進行重新補強與結構性再評估。這不只是「保養」問題,而是幾乎得大幅改建。
舉一個最近的例子:美國 Diablo Canyon 核電廠為符合地震升級,單一機組追加補強經費達 10億美元;若核三廠兩部機組全面補強,加上檢測、停機工時損失、行政審查、安檢費用,保守估計費用將超過 600~800 億元新台幣。
研究顯示,核電廠的事故發生率呈現典型的「浴缸曲線」:在初期磨合期(如車諾比和三哩島核災)事故率較高,中期趨於穩定,但隨著機組老化進入磨損期,事故頻率和風險會再次上升(如福島核災)。核三廠目前已處於其運轉壽命的磨損期。因此,重啟核三廠並非簡單的「再用幾年」,而是要面對龐大的維修挑戰與潛在的災難性後果 。核三廠至2020年已累計49件輻射安全事件,顯示其安全風險高 。
經濟效益:真的比較便宜嗎?
支持者常說:「核電便宜啊,每度才1.12元!」但這是過去運轉時的成本,不是「重啟後」的實際支出。
如果真要重啟這座老電廠:
- 要重新訂製燃料棒
- 更換關鍵設備(如蒸汽產生器,造價數十億)
- 補強耐震結構:前面提到,大概要花600-800億
- 處理未解決的核廢料
環團估計重啟成本可能上看千億元(包括重新購置蒸汽產生器),台電自己也沒能提出完整預算(台電2018年的初估300億是購買燃料棒、新增乾貯空間以及老舊設備「維護」)。這樣的支出,還有多少會轉嫁到我們的電價裡?真的能「減輕全民用電負擔」嗎?
另外,核廢料處理是核電成本中一個巨大的且長期未解的負擔。台電估算,目前六部機組運轉40年產生約4731公噸的用過燃料棒,已提撥1314億台幣作為最終處置費用。然而,與其他國家相比,例如日本每公噸核廢料的處置費用預估為3900萬元,而台灣僅為約2600萬元,這暗示著,台灣的估算可能存在著低估風險 。
國際經驗也顯示,核電延役成本高昂。例如,美國加州魔鬼谷核電廠僅僅延役五年,就向美國聯邦政府申請高達14億美元(約461億台幣)的貸款,而其整體延役運轉成本更高達118億美元(約3892億台幣)。換算成電價,每千度電甚至高達新台幣3,331至4,321元(也就是說,每一度電3.3-4.3元),遠遠超過再生能源的平均價格 。
已轉型為太陽能電廠,怎麼重啟?
政府在核三廠除役後火速啟動轉型計畫,要把廠區變成恆春最大的太陽能光電場。A區已於2025年2月併聯發電,B區預計於8月併聯。
也就是說,想要重啟核三廠,不只要面對技術與安全挑戰,還得把這些剛裝好的太陽能板全部拆除重來!那等於是把能源轉型的成果打掉重練,付出額外的經濟與信任代價。
公投是民意,還是政治操作?
誠然,核能議題值得全民討論,但這場公投本身就充滿爭議:
- 除役才剛完成,就火速推公投;
- 藍白政黨聯手操作議題;
- 提案主文引導式語言:「主管機關確認安全無虞」——但主管機關還沒開始審查!
屏東縣政府與在地居民意見分裂,部分人期待核能供電穩定,也有人堅決反對重啟風險。這正顯示出問題的複雜性,不是「一票定生死」就能解決的。
總結:不是不能重啟,而是不能忽視代價
「有法源不代表值得做」、「有民意不代表能跳過專業」——這是我們在思考核三廠重啟議題時必須記住的兩句話。
如果你支持核電,請也正視它的風險、成本與可行性;
如果你反對核電,也不能只靠情緒抗拒,而要提出具體替代方案。
能源議題本就不該成為意識形態的戰場。希望8月23日的投票,不只是投下贊成或反對的一票,更是我們對台灣能源未來負責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