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公投

含有「核三公投」共 1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如果有人真正持續的、邏輯與標準一貫的、中立的檢討國民黨和民眾黨, 則有益於顯現藍白始終存在的弊端, 協助該黨支持民眾推動該黨改進,或者提早進入失望拋棄的階段。 以下為「模疑檢討報告」: 假設情境: 原本以為反綠大聯盟很穩,投什麼都會贏, 爭取令全民花11億、舉辦核三公投後,卻沒達到預期。
Thumbnail
昌粉們的心理機制,一種對「肯定的答案」的強烈需求。
台灣能源結構面臨嚴峻挑戰,逾96%能源仰賴進口,在當前地緣政治下,對天然氣的高度依賴被視為顯著國安風險 此外,儘管政府將再生能源視為轉型核心,但「間歇性」的瓶頸使其難以提供穩定基載電力,對電網構成挑戰。在此背景下,擁核方主張重啟核電能提供穩定電力、強化能源韌性,並協助台灣減碳,以此應對當前困境。
Thumbnail
本文探討核電的發展方向,從科學角度分析核分裂與核融合的優缺點,並批判以政治手段阻礙能源政策的作法。文章以臺灣核三廠為例,點出核電廠的環保疑慮,並主張應以科學根據作為能源政策決策的依據,而非政治操作。
Thumbnail
探討臺灣社會常見的價值衝突,例如核能議題,說明不同立場源於風險承受度的差異,而非對錯之爭。文章強調社會需理解不同價值觀,才能促進理性公共討論,避免撕裂對立。
隨著非核家園階段性目標達成,台灣核電廠正式退役,然而,《核管法》修正案為重啟核電廠鋪平了道路。民眾黨領銜提出重啟核三的公投案。本次公投的核心爭議在於其主文的法律模糊性,即使公投通過,政府仍可因安全考量而不批准延役。因此,這場公投的實質目的被視為展現「擁核民意」的政治工具,而非具強制執行力的政策決定。
Thumbnail
為什麼有些人在選舉、公投這類重大公共事件時,有些人會出現 亢奮、焦慮,甚至邏輯混亂 的情況,這背後涉及心理和社會因素。
Thumbnail
傑克-avatar-img
2025/08/18
政治的東西看太多真的覺得傷害生命阿,所以有時太過關注也不太好
開域空間讀書會-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18
傑克 確實🥲
2025年8月23日的全國性公民投票第21案,聚焦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核三)經主管機關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成為台灣能源轉型的關鍵議題。中央選舉委員會舉辦的第四場意見發表會,由正方代表黃國昌(台灣民眾黨黨主席)與反方代表吳亞昕(青年代表)展開辯論
2025年8月23日的全國性公民投票第21案,聚焦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核三)經主管機關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成為台灣能源政策的焦點。中央選舉委員會舉辦的第三場意見發表會,由正方代表黃士修與反方代表甘崇緯(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展開激烈辯論,涵蓋能源安全、核廢料處置、地質風險與經濟成本等面向。
2025年8月23日的全國性公民投票第21案,聚焦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核三)經主管機關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引發社會熱議。中央選舉委員會舉辦的第二場意見發表會,由正方代表翁曉玲(立法委員)與反方代表林子倫(台大教授)展開論辯,圍繞能源安全、環境健康、國際趨勢及經濟成本等面向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