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作者:ChatGPT
颱風過後,數十萬戶停電,靠的是誰搶修?是已經連續工作七天、吃泡麵、睡車上的台電基層員工。這一刻,他們是撐住台灣社會底線的關鍵。但在立法院裡,卻有政黨持續阻擋台電補助,卻又高喊要「凍漲電價」、「普發一萬」。這不是要政策,是要奇蹟。
而更可怕的是——這種「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吃大便」的邏輯,其實也已經全面滲透進台灣教育界、醫療界。
臺灣的教育工作者被期待能夠熱情教學、辦活動、照顧學生、輔導家長、還要出論文、參加計畫、接受評鑑與訪查,最後連學生什麼都不想做、出事了也要老師負責「預警」、「輔導」。濫訴、抹黑、匿名投訴,美其名曰「保護吹哨者」,老師只能「默默承受」。甚至還有知名教育倡議者說過:「透過這個機制,已經平反了他的冤屈的時候,他其實不會對他帶來實質傷害。」這種話,跟「電價不用漲、電還是會來」有什麼兩樣?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思維不僅來自輿論,有些更來自政策高層。教育部長甚至曾提出要「開放中小學球具免費出借給民眾」,聲稱只要撥經費買球具就行。這種說法聽起來親民,實則荒謬:
誰來登記?誰負責確認歸還?故障、損壞誰負責出資維修?不堪使用了誰負責添補?學生上課時沒有球具可使用怎麼辦?學校不是社區活動中心,更不是無限責任的公共便利商店。更令人感慨的是,當中小學集體反彈時,網路上還有人說這些中小學是「怠惰」!
醫療界也一樣。健保保費要調漲是千難萬難,更不用提每次漲幅都「很溫和」,卻不斷新增昂貴罕病藥物給付項目;醫師薪資與門診量綁在一起,做多收多;護理師卻是死薪水,付出與回饋嚴重失衡。於是大量護理師選擇逃離臨床現場,而政府的對策竟是「護理系增班」、「設立學士後護理系」!於此時,醫師也因為勞逸不均紛紛逃亡: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急診等五大科長年招不到醫生,主因就是健保點值太低、工時過長、風險過高(被告、被打),許多醫師紛紛轉往醫美等自費產業尋求喘息空間。但是,最近傳出衛福部的解方竟是透過開設「學士後醫學系」來增加醫師名額,還強調這105個學士後醫學系名額「不算在1300人總量內」,因為他們聲稱這是『非傳統培育體系』,所以可以不列入總量控管。但這些人一樣會拿到醫師執照,一樣會進入醫療體系,怎麼可以不算在總量?這種「是醫師但不算人」的邏輯,根本就是制度漂白與話術自欺,彷彿只要把人推出來,系統就能自動運作。但是卻沒有人問:這個體系還值得人留下來嗎?
這正是「假共享,真卸責」的典型:將資源毫無限制地對外開放,把責任全部丟給基層。這不是親民,是作秀;不是共享,是剝削。
政府經常在毫無整體盤點與科學推估的狀況下,僅憑輿論或情緒做決策。一個好例子:在《十二夜》這部講述流浪動物悲慘命運的紀錄片引發社會關注後,政府隨即祭出「零撲殺政策」,表面上是善意,實際卻完全沒有完善配套措施(寵物絕育、提倡不放養、寵物登記、棄養開罰、禁止任意餵食),導致流浪動物數量大增,不但未能改善牠們的生活,反而衝擊原生野生動物棲地與生存空間。這類「為愛出發,卻帶來系統災難」的政策模式,正與能源、教育、醫療的處境如出一轍:沒有完整規劃,只求平息「民憤」,徒有姿態與口號,卻沒有治本的辦法。
這些都是同一種病:
- 把公共服務當成無限供應、不須代價的便利商店
- 將專業工作者當成應該無怨無悔付出的「理想人類」,動輒以「醫德」、「職業道德」來進行PUA
- 用政治或情緒操弄,取代對結構問題的處理
結果就是:
我們正在一個接一個逼走那些真正在努力撐住社會運作的人。
豈止是醫護,老師也正在逃亡。中小學自然科教師大量流失,不少學校在師資短缺下,只能由非理化背景的老師「暫代自然科教學」,甚至出現社會科老師上理化課的現象。這不是個別偶發,而是整體師資荒所逼出的無奈教育現場。但是,政府做的卻不是改善待遇與支持制度,而是宣稱要延長聘任簽約期限、開放大專退休教師擔任中小學教師。問題是,工作環境不佳造成教師不願就聘,又豈是簽長約就能解決問題?這些退休教師願意去嗎?他們願意進入一個權責失衡、毫無保障的環境嗎?除非「腦袋壞了」,否則誰願意跳進這個無底洞?

圖片作者:ChatGPT
沒有人反對改革、反對責任,但責任必須與權利對等,改革也必須搭配支持與保護措施。台電的員工不該是被凍漲政策壓垮的犧牲品;老師也不該是政治正確與輿論風向的出氣筒;護理師與醫師當然也不該是醫療崩潰時被用後即棄的耗材;野生動物更不該被強迫與入侵種「共存」。當我們不願為穩定的電力系統、良善的教育、可靠的醫療照護系統、健全的生態投入足夠的資源,卻又什麼都想要的時候,最後得到的只會是一場場崩潰式災難。
一個社會能不能挺住災難,不能光只是靠制度,更重要的是靠對關鍵工作者的尊重與支持。如果我們繼續這樣「對待」(剝削?情勒?)他們,終有一天,他們會真的撐不下去。事實上,他們已經開始撐不下去了。
有時我會懷疑,是不是我變笨了。天天看新聞,看了三年,卻越來越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什麼叫不增加總量?什麼叫共享善用?什麼叫強化治理?這些話聽起來很好聽,但卻都不太像是活人講出來的話。
後來我明白,我不是變笨了,而是我開始察覺——他們說的,不是「人話」。那不是為了解釋事情,而是為了轉移焦點;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避免責任;不是為了讓人民理解,而是讓人民放棄理解。
我們正在被各種話術疲勞轟炸,直到我們變得困惑、麻木、冷感,失去判斷力。可悲的是,有人聽不懂會自責;更可怕的是,有人聽懂了卻不再發聲。
但是,
若語言是用來遮蔽真相,那麼說人話,本身就是一種抵抗。
有時我會覺得,還是科學比較簡單。它有規則、有方法,有錯可以修正,沒人會因為你質疑一個假說就抹黑你「反社會」。科學承認不確定、允許討論,但是,語言不是應該要用來釐清,而不是混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