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好奇,一篇期刊論文的生命歷程是什麼?如果這是一頭牛,那麼這頭牛得被剝幾層皮,才能成為「學術成果」的商品?
1665年,世界第一本學術期刊誕生——由英國皇家學會出版的《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同樣是那一年,法國也創立了《Journal des sçavans》。這些期刊的目的很單純:學者想要分享發現,讓其他人可以重現、討論、甚至反駁。
所以,這些期刊都是由學會(Society)主導出版,學者主導、非營利導向。也因此,審稿人當然也不好意思收錢,甚至連編輯也都是志工。
但這一切,早已變了。
誰第一個動了剝皮的念頭?
這頭牛第一次被「當成可以剝皮的資產」來看待,是在 1950~60 年代,出版大亨 Robert Maxwell 看準了科學研究與冷戰軍工的龐大需求,創立了 Pergamon Press。他的做法非常現代:把學科切得更細,創造大量子領域專刊,每本期刊只要有標題、ISSN、封面就能招商、賣訂閱。
Maxwell 發明了一種出版資本主義邏輯:期刊不是為了發表研究而存在,而是為了賣錢而被創造出來。
他靠著這一套,讓 Pergamon 在冷戰時期狂賺美國政府與各大學圖書館的訂閱費,還常年與情報圈有密切往來。他不是科學家,但看懂了科學界的天真與無防備,於是率先動刀,親手剝下第一層皮。
他發現了,在學術圈他可以讓別人免費工作,然後把他們的產出打包賣回給他們自己。

圖片作者:ChatGPT
而這套邏輯,後來被 Elsevier、Springer、Wiley 等大型出版集團完整繼承,並進化成今日的全球期刊壟斷體系。
第一層皮:作者付錢投稿
現代學術出版,已成為一門高利潤的生意。首先是投稿費用。所謂的「開放取用」(Open Access, OA)期刊,動輒要價兩千到五千美元。其中如 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文章處理費」(APC,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更高達 5800 美元。你沒看錯,是作者自己出錢才能讓別人免費看到自己的論文。
而那些非OA的「傳統期刊」,則常以「每頁收費」為由索費,一篇論文十到十五頁,每頁 100 至 150 美元,累積起來也是一千到兩千美金以上。還不包括彩色圖片與格式費用。而最弔詭的是:即使作者已經付錢,期刊仍然擁有文章的版權。
第二層皮:審稿人無酬勞務
下一層皮,來自同行審查(peer review)。這個制度原意是為了確保學術品質,但在現今出版體系中,審稿人不但沒有任何報酬,還得自己擠出時間來「服務學界」、還要覺得有人找他審稿,是自己地位高、聲譽高,要覺得榮幸。出版社從未負擔這筆人力成本,卻能藉著審查制度,維持其「權威性」與市場地位。
許多投稿人也曾遇過極不公平的情況:論文審查一拖數月,後來發現,自己的研究點子已被搶先發表;或是原本應該保密的審查意見被洩漏給競爭對手。更糟的是,有些審稿往往只是實驗室內部轉交的「奴役工作」,老師直接交給AI、博士後或研究生處理,自己根本沒看稿子。當勞務無酬,又缺乏監督,怎麼可能期待品質?
第三層皮:讀者還要付錢
最不可思議的一層,是:連想讀文章的人也要付錢。
你沒看錯。即使研究是公共資金資助(如政府補助、國科會計畫),即使作者自己付錢出版,若論文在封閉期刊上,一般人依然得花 30~120 美元不等,才能合法取得一篇文章。
大學圖書館每年花費上百萬台幣訂閱這些期刊資料庫。學生、老師、研究員都依賴學校帳號才能閱讀內容——而這些內容,正是他們自己寫出來的。整個學界從寫作、審查到編輯,通通是義務的;但出版社卻是利潤率超過 30% 的上市企業。
被剝皮的是誰?
學術界是一頭默默耕耘的牛。這頭牛勤勤懇懇地產出內容、免費審查、維持品質、還付錢讓文章刊登,最終卻連閱讀自己論文的權利都被收費。
而真正獲利的,是壟斷出版渠道的大型出版社與資料庫企業。根據調查,幾家頂尖出版集團(如 Elsevier、Springer Nature、Wiley)長年維持超過 30% 的淨利率,遠高於許多高科技公司。這不是自由市場的結果,而是一種制度化的榨取。
改革有可能嗎?
當然,有人嘗試打破這個局面。Plan S 推動公共資金贊助的研究成果須OA發表;某些學術社群提倡開放同行審查(Open Peer Review)與「來稿照登」模式;新興平台如eLife開始嘗試發表所有投稿與審查紀錄。
但這些改革往往遭遇出版商的抵制,學術升等體系也未能同步轉型。很多學者仍然被迫追求「高影響力期刊」,哪怕要為之犧牲經費、時間與自主性。
我們能怎麼做?
我們或許無法一夕推翻整個出版體系,但可以從認清現狀開始——這是一場結構性剝削,不是單一事件。
或許,這頭牛已經太習慣了被剝皮的生活,甚至覺得這就是學術應有的模樣。但我們不應該忘記,這一切不是命運,而是選擇。那個選擇,是從 Robert Maxwell 開始的,而我們現在還可以重新選擇一次。
不要再以為投稿是作者的天職、審稿是榮譽、出版是公平的。也不要再默默付錢、默默寫作、默默服從。知識本該屬於全人類,不該成為幾家企業的壟斷商品。
知識不該是商品的外皮,它應該是人類共同的血肉。
所以,是時候問一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