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
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故禮主其減,樂主其盈。禮減而進,以進為文:樂盈而反,以反為文。禮減而不進則銷,樂盈而不反則放;故禮有報而樂有反。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
2. 注釋
1. 樂也者,動於內者也:音樂是由內心情感所激發而動的。
2. 禮也者,動於外者也:禮節是表現於外的行為舉止。
3. 禮主其減:禮的特性在於節制、減損。
4. 樂主其盈:樂的特性在於充盈、表達。
5. 以進為文、以反為文:「文」是修飾、條理;「進」指推進行為,「反」指回歸本源。
6. 銷:消耗、衰敗。
7. 放:放逸、失控。
8. 報:回應、回報之意。
9. 反:回歸、復本之意。
10. 其義一也:二者的本質義理是一致的。
3. 白話文
音樂,是從內心感動而產生的;禮儀,則是從外在行為展現出來的。所以禮著重於節制與減損,而樂則著重於充實與飽滿。禮透過減損而推進,這種推進形成了禮的條理與制度;樂因為飽滿而回歸於本心,這種回歸構成了樂的秩序與形式。如果禮只是一味地減損而沒有適度推進,就會失去原有的價值;若音樂只是過度地充盈而不懂得節制回歸,就會變得放蕩不羈。因此,禮的運作在於「回報」,而樂的運作在於「回歸」。禮能獲得回報,就會生出真正的快樂;音樂能適時回歸,就會帶來心靈的安寧。禮的「報」與樂的「反」,在義理上是相通的。
4. 總結
此段說明禮與樂雖表現不同,一內一外、一盈一損,但其終極目的皆為達到人心的安定與社會的和諧。禮靠節制達成秩序,樂靠表達達成安寧,二者互為補充。
啟示
禮與樂象徵內外修養之道,皆不可偏廢
禮需節度、樂需節制,失衡則無以成德
回報與回歸皆為道之正循,應時而用才為中道
四七、
1. 原文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樂必發於聲音,形於動靜,人之道也。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於此矣。故人不耐無樂,樂不耐無形。形而不為道,不耐無亂。先王恥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樂而不流,使其文足論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2. 注釋
1. 樂者樂也:樂是使人感到快樂的東西。
2. 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人性中無法避免要追求快樂。
3. 發於聲音,形於動靜:樂表現於聲音、舉止與動作之中。
4. 性術之變:人的性情與行為變化。
5. 樂不耐無形:音樂無法沒有具體的表現形式(如舞蹈或儀式)。
6. 形而不為道:外在形式若不合乎正道。
7. 不耐無亂:就會導致混亂,難以持久。
8. 雅、頌之聲:古代正聲、禮樂之音。
9. 使其聲足樂而不流:音樂足以使人快樂,但不至於放縱。
10. 足論而不息:文辭足以讓人有所思考,而不至於無止境空談。
11. 曲直繁瘠、廉肉節奏:音樂的高低快慢、旋律節奏皆有節制安排。
12. 感動人之善心:喚起人的善良之心。
13. 放心邪氣:指人的妄念與不正之氣。
14. 先王立樂之方:先王建立音樂制度的原則與方法。
3. 白話文
音樂就是快樂,是人情之中不可避免的需求。音樂一定會發於聲音,展現於人的動作與舉止之中,這是人的天性與行為變化的體現,因此人無法長時間沒有音樂,而音樂也不能沒有具體的表現形式。若這些形式不符合正道,就難免會造成混亂。古代的聖王以混亂為恥,所以創作出雅、頌這些正聲來引導人心,使音樂的聲音能夠令人快樂而不放縱,使文辭充實而不空泛,使旋律的高低快慢與節奏調和適中,足以感動人的善良本性,不讓放縱的思想與邪氣乘虛而入。這就是古代聖王制定音樂原則的方法。
4. 總結
音樂源於人性、發於聲音與動作,是人不可或缺的需求。然而若音樂缺乏正道節制,則易致放縱與混亂。因此古代聖王制定典雅規範的樂音,導人向善、節制情欲,使音樂成為德教的工具。
啟示
樂不可無,但需節制;音樂須與德同行
文化制度不僅為表演,而是引導人心向善
禮樂之教,重在平衡感情與規範
四八、
1. 原文
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2. 注釋
1. 宗廟:古代供奉祖先的地方,亦為舉行祭祀的重要場所。
2. 君臣上下:指君王與大臣,上下階層。
3. 族長鄉里:宗族中的長者與鄉村社會。
4. 閨門:家庭內部,特指內室。
5. 審一:明確統一。
6. 比物:比較萬物、取象。
7. 節:節拍節律。
8. 節奏合以成文:節奏調和構成樂章。
9. 附親:使之親近。
3. 白話文
因此音樂設於宗廟之中,君主與大臣一同聆聽,就都會變得和諧恭敬;設於宗族與鄉里中,長輩與晚輩一同聆聽,就都會變得和睦順從;設於家中內室,父子兄弟一同聆聽,就都能彼此親愛。音樂能夠審慎統一、確立和諧,用萬物的形象來裝飾節奏;節奏的調合使樂曲有條理、有章法。這就是使父子君臣和睦、萬民親近的方式,也是古代聖王制定音樂的原則。
4. 總結
此段說明音樂在不同場域中能促進和諧,從國君到百姓、從社會到家庭皆受其感化。音樂通過統一與節奏的規律化,使人性歸於善、美、親、和。
啟示
音樂具有教化人心、安定社會的力量
和諧的音樂有助於促進家庭、社群、國家的良好關係
儒家重視音樂不只為娛樂,更是治國安民之道
四九、
1. 原文
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習其俯仰詘伸,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夫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軍旅鈇鉞者,先王之所以飾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儕焉。喜則天下和之,怒則暴亂者畏之。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
2. 注釋
1. 雅、頌:周代正聲雅樂,頌為宗廟祭祀之樂。
2. 志意得廣:心志開展,思想深遠。
3. 干戚:古代樂舞所執的武器,干為盾,戚為斧。
4. 詘伸:屈伸,舞蹈動作。
5. 綴兆:舞蹈行列的隊形。
6. 要其節奏:掌握樂舞節拍。
7. 中和之紀:調和萬物、平衡情感的準則。
8. 飾喜、飾怒:表達並節制喜怒之情。
9. 其儕:配合、相稱。
10. 暴亂者畏之:使亂民心生畏懼。
3. 白話文
所以聽到那雅樂與頌樂的聲音,就能使人的志向與思想變得寬廣;手執干戚,練習舞蹈時的俯仰屈伸,就能使人的儀容變得莊重;按照舞蹈的隊形與節奏來行動,就能使隊伍排列整齊,進退一致。因此,音樂是天地的命令,是達成中和的準則,也是人情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音樂,是先王用來表達與節制喜悅的工具;軍旅與刑罰,則是先王用來表達與控制憤怒的方法。所以先王的喜怒,都能恰如其分。喜悅時,天下因此和樂;震怒時,作亂的人因此畏懼。先王之道,在於禮與樂,真可說是達到了極盛的地步。
4. 總結
本段論述樂舞的教化作用與政治功能,從個人修身、社會秩序到王者喜怒的節制,音樂皆居於核心地位。先王善用樂以安民、用武以懾亂,使禮樂制度臻於完善。
啟示
音樂不僅是娛樂,更是教化與治國的工具
情緒的表達須有節度,才能感人而不失控
禮樂制度的完善是文明社會的根本
五十、
1. 原文
子贛見師乙而問焉,曰:「賜聞聲歌各有宜也,如賜者,宜何歌也?」
師乙曰:「乙賤工也,何足以問所宜?請誦其所聞,而吾子自執焉:
寬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
廣大而靜、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
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
正直而靜、廉而謙者宜歌風。
肆直而慈愛者宜歌商;
溫良而能斷者宜歌齊。
夫歌者,直己而陳德也。動己而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
故商者,五帝之遺聲也。商人識之,故謂之商。
齊者三代之遺聲也,齊人識之,故謂之齊。
明乎商之音者,臨事而屢斷,明乎齊之音者,見利而讓。
臨事而屢斷,勇也;見利而讓,義也。
有勇有義,非歌孰能保此?
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鉤,纍纍乎端如貫珠。
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子貢問樂。
2. 注釋
1. 子贛:即子貢,孔子弟子,名賜。
2. 師乙:古代樂師名。
3. 歌頌:古代雅樂中一種曲調,莊重而柔和。
4. 大雅:雅樂的一種,氣勢宏大且節奏靜穆。
5. 小雅:雅樂的一種,恭儉而重禮。
6. 風:雅樂中一種調式,正直且謙遜。
7. 商:古代五帝遺留的音樂調式,柔慈愛。
8. 齊:三代遺留的音樂調式,溫良且果斷。
9. 臨事而屢斷:遇事果斷勇敢。
10. 見利而讓:見利益時懂得退讓,具義氣。
11. 長言:音樂中延長聲調,表達深情。
12. 嗟嘆:感嘆聲調,表示情感的起伏。
3. 白話文
子貢見到樂師師乙問說:「聽說聲音和歌唱各有合適的方式,像我這樣的人,應該唱什麼歌?」
師乙答道:「我身份低賤,不配回答這種問題,請你聽我所知的,你自己體會吧:
心胸寬廣安靜、溫柔正直的人適合唱《頌》;
氣度宏大安靜、通達誠信的人適合唱《大雅》;
恭敬節儉且重禮的人適合唱《小雅》;
正直安靜、廉潔謙遜的人適合唱《風》;
率真直爽且慈愛的人適合唱《商》;
溫和良善而又能決斷的人適合唱《齊》。
歌唱是表達自身品德,動搖自己的心而與天地呼應,使四季和諧,星辰運行有序,萬物生長。
《商調》是五帝時代流傳下來的音樂調式,商人懂得它,所以稱為《商》;
《齊調》是三代時代遺留下來的調式,齊人懂得它,所以稱為《齊》。
明白《商調》音律的人,在事情上能多次果斷決斷;明白《齊調》音律的人,見到利益懂得退讓。
果斷是勇敢,退讓是義氣,有勇有義,還有什麼歌能比得上這些呢?
唱歌的方式,上聲如堅持抵抗,下聲如整齊列隊,旋律曲折多變,停止如枯木,姿態端正有度,句法巧妙如鉤,聲音層層疊疊如同串珠。
唱歌就是長時間的言說,說明心意;言說不夠,就拉長聲音;拉長聲音還不夠,就發出嗟嘆;嗟嘆還不夠,就不自覺用手舞動,腳跳躍起來。」
子貢繼續問關於音樂的事情。
4. 總結
這段話說明不同的歌調適合不同性格和品德的人,歌唱是心性與天地萬物的交流,是品德的展現與情感的流露。透過歌聲,人表達勇敢與義氣,並藉此達到與自然和諧共鳴。歌唱不只是音樂,更是一種道德與情感的修養。
啟示
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才能展現個人品德。
歌聲是心靈的真實流露,與天地自然相通。
音樂與道德修養密不可分,能提升人的勇氣與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