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怎麼跟孩子說話,幫助語言發展?—治療師媽媽在日常裡順手做的語言刺激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一般來說,只要家長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與孩子對話互動,給孩子一個安全、能表達與抒發情緒的空間,而不是長時間忽略孩子,我認為「大部分」的孩子語言發展都能順利跟上。

烏莉媽媽(也就是我 😅)平常並不會刻意把一大堆語言治療技巧用在自己小孩身上,因為那樣實在太累了。

如果每天跟自己的孩子聊天、互動,都要一直想:「要用什麼策略?要加強哪裡?」那腦細胞恐怕會全滅,反而無法專注享受陪伴的樂趣。

更何況,爸媽每天還有一大堆家事、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偶爾的感冒生病要處理,真的沒有餘裕像治療師在診間一樣全神貫注操作策略。

但事實上,我跟孩子互動時,還是有些細節,剛好就是語言治療裡常用的小技巧,很多已經成為自然的習慣(有些甚至是本能,不知道其他家長是不是也一樣?)

以下列出我平常會不自覺做到的事(當然偶爾例外,像是媽媽身體不適、心情火爆邊緣時😅):


我平常自然做到的互動習慣

  1. 等待
    問孩子:「你想要哪一個?」「你喜歡什麼動物?」「今天在學校發生什麼事?」時,會給他們時間思考和組織語言,大約等待 5 秒。
    很多長輩常忍不住搶答,小孩一停格 1、2 秒就急著接話,可能是怕冷場,也可能預設孩子不會說。我覺得這很可惜。
  2. 努力猜
    小小孩常常說不清楚,只能用哭鬧表達。我會先根據情境盡量猜,讓他知道我有努力理解。
    • 猜對時:趁機加強詞彙:「喔~你是說電風扇,來!給你。」
    • 猜不到時:直接承認:「媽媽努力了,還是不知道你要什麼。我們先去看看 OO 和 XX,好嗎?」用轉移情境來降低挫折。
  3. 語速放慢
    我的說話速度本來就不快,剛好適合孩子。太快的語速會讓孩子來不及理解,也抓不到關鍵詞。
  4. 語句長度剛好
    不會霹靂啪啦連環講,也不會只丟單詞,會配合孩子程度,把句子說到「剛好能理解」。
  5. 跟隨孩子的興趣
    小孩注意力短暫,常跳到不同事物。我會順著他們的焦點切換,避免硬拉回我的話題。
  6. 誇張與幽默
    與嬰幼兒互動時,語調會更高、更誇張,偶爾搞笑,因為高音調與幽默能吸引注意力。
  7. 避免連珠炮式提問
    避免一直問:「這是什麼?」「你叫什麼名字?」「我是誰?」這種像考試的問題。
    就像大人一直被問也會煩 😂

我有空時會多做的(精神夠時)

這些方法都是「主動進擊型」語言刺激,比較需要爸媽精神好、有時間時才會特別做,但能明顯增加孩子接觸語言的「質與量」。

  1. 平行說話(Parallel Talk)|基礎
    描述孩子正在做的事:
    「哇,你排了好長的車隊,有紅色消防車,後面跟著藍色警車。」
  2. 自言自語(Self Talk)|基礎
    抱著孩子忙事情時,我會邊說邊做:
    「我聽到啾啾聲,我們去看看是不是小鳥;我要找什麼啊?找鑰匙,找到了,在這裡!」
  3. 主動命名(Labeling)|基礎
    對 0–2 歲詞彙量少的孩子,我會主動指給他們看,並說出看到的物品名稱:「小鳥、樹葉、桌子、麵包……
  4. 讓句子更完整(擴展+延伸)|中階
    回應孩子的話時,我會幫句子變得更完整,有時也順便加一點細節或原因:
    • 孩子:「車車。」 → 我:「對,紅色的車車開得好快!」
    • 孩子:「妹妹哭了。」 → 我:「嗯,妹妹在哭,因為她想要牛奶。」
    • 孩子:「狗狗跑。」 → 我:「對,狗狗正在跑到公園裡面去。」
  5. 自然示範正確語法(Recasting)|中階
    當孩子說的句子不完整或語法怪怪時,我不糾正、不要求仿說,只是自然用正確方式回應:互動不被打斷,孩子耳朵還是接收到正確用法。
    • 孩子:「我要餅乾吃。」 → 我:「好,你想吃餅乾,給你。」
    • 孩子:「如果你說很多就有可能贏,如果說很少可能就有一點不會贏。」 → 我:「喔~如果說很少,就比較不會贏,對嗎?」

我比較少刻意做(但治療時會用)的策略

  1. 創造溝通動機(Communication Temptations)|進階
    利用情境讓孩子主動表達,例如:把想要的玩具放透明罐,或吃飯時故意忘給湯匙,等孩子提出需求。
  2. 社交輪替練習(Turn-taking)|進階
    透過遊戲、輪流點歌、丟球,讓孩子練習「等候與輪替」。
  3. 角色扮演與假裝遊戲(Pretend Play)|進階
    在治療中常用家家酒或情境劇本(「開商店」「去看醫生」)刺激孩子多說完整句子,也能練習輪替和角色語言。

以上這些,大部分都可以在日常情境中自然做到:做家事時、陪吃飯、陪刷牙、陪睡、陪玩、外出時,都能隨手應用。

下次,我會再聊聊「單純陪玩時,大人可以說什麼,才能強化語言能力?

(畢竟,看著孩子自己玩時,大人常常開始放空……啊!就是我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語言治療師烏莉的筆記本
0會員
6內容數
三寶媽 & 語言治療師。這裡記錄三寶的語言發展與生活觀察,也分享語療知識、教養書筆記與育兒中的各種思考。 孩子是我最好的老師。 他們的語言、行為與情緒,是我每天的教科書。 也是我重新認識自己、磨練專業、成為語療媽媽的原動力。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讓小孩提早學英文,必須在以親子關係為優先、尊重沉默期、不強逼填鴨、讓孩子自由玩樂、豐富的聽說環境... 這些前提之下,才是有益的。重要的不是起跑的時間點,而是充分理解孩子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順應天然優勢,因勢利導。
Thumbnail
讓小孩提早學英文,必須在以親子關係為優先、尊重沉默期、不強逼填鴨、讓孩子自由玩樂、豐富的聽說環境... 這些前提之下,才是有益的。重要的不是起跑的時間點,而是充分理解孩子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順應天然優勢,因勢利導。
Thumbnail
孩子學習說話的過程充滿奇妙,而學習第二語言也是一個挑戰。本文探討如何教養孩子學習說話與英語的關鍵,並分享心得及方法。
Thumbnail
孩子學習說話的過程充滿奇妙,而學習第二語言也是一個挑戰。本文探討如何教養孩子學習說話與英語的關鍵,並分享心得及方法。
Thumbnail
女兒從上個月開始就暫停語言職能治療課程 但換個角度想,這也是好的開始 😊 而自己抽空時也會陪女兒有不同互動 👩‍👦 也會安排不同親子活動來提供給女兒 👶 或是自己也會想方設法做些不同的規劃進行測試跟觀察 👀 然後再一同記錄下屬於妳的成長日誌 📚 慢慢的,也會找出
Thumbnail
女兒從上個月開始就暫停語言職能治療課程 但換個角度想,這也是好的開始 😊 而自己抽空時也會陪女兒有不同互動 👩‍👦 也會安排不同親子活動來提供給女兒 👶 或是自己也會想方設法做些不同的規劃進行測試跟觀察 👀 然後再一同記錄下屬於妳的成長日誌 📚 慢慢的,也會找出
Thumbnail
當孩子對自己的日常生活更有感,才會更有足夠的大腦記憶作為語言治療課程討論的媒材,練習如何整合、組織、邏輯條裡性的敘述高階段的語言內容,孩子逐步練習後的語言能力也才會更真實符合孩子生理年齡的表現能力,也才會讓語言治療課程更達到協助孩子進步的角色呢!
Thumbnail
當孩子對自己的日常生活更有感,才會更有足夠的大腦記憶作為語言治療課程討論的媒材,練習如何整合、組織、邏輯條裡性的敘述高階段的語言內容,孩子逐步練習後的語言能力也才會更真實符合孩子生理年齡的表現能力,也才會讓語言治療課程更達到協助孩子進步的角色呢!
Thumbnail
原本的我,是一個急性子的人,在職場上總是被稱為「快手」,但成為了母親之後,我意識到孩子的成長沒辦法按照我們所預期的進度,於是我學會了耐心等待,而這個過程並不是空等,還需要細心觀察孩子的需求,並且因應孩子的個性而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溝通方式。 我所理解的教養,其實不是站在父母權威的角度,而是以
Thumbnail
原本的我,是一個急性子的人,在職場上總是被稱為「快手」,但成為了母親之後,我意識到孩子的成長沒辦法按照我們所預期的進度,於是我學會了耐心等待,而這個過程並不是空等,還需要細心觀察孩子的需求,並且因應孩子的個性而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溝通方式。 我所理解的教養,其實不是站在父母權威的角度,而是以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孩子愈大,要開始可以說一整個句子,句子能夠表達的字數也應該要愈長 而家長覺得孩子有說長長的句子vs治療師覺得孩子有說長長的句子 這兩者的想法是一樣的嗎? 到底孩子的語言發展是正常還是偏慢呢?
Thumbnail
孩子愈大,要開始可以說一整個句子,句子能夠表達的字數也應該要愈長 而家長覺得孩子有說長長的句子vs治療師覺得孩子有說長長的句子 這兩者的想法是一樣的嗎? 到底孩子的語言發展是正常還是偏慢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