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只要家長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與孩子對話互動,給孩子一個安全、能表達與抒發情緒的空間,而不是長時間忽略孩子,我認為「大部分」的孩子語言發展都能順利跟上。
烏莉媽媽(也就是我 😅)平常並不會刻意把一大堆語言治療技巧用在自己小孩身上,因為那樣實在太累了。
如果每天跟自己的孩子聊天、互動,都要一直想:「要用什麼策略?要加強哪裡?」那腦細胞恐怕會全滅,反而無法專注享受陪伴的樂趣。
更何況,爸媽每天還有一大堆家事、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偶爾的感冒生病要處理,真的沒有餘裕像治療師在診間一樣全神貫注操作策略。
但事實上,我跟孩子互動時,還是有些細節,剛好就是語言治療裡常用的小技巧,很多已經成為自然的習慣(有些甚至是本能,不知道其他家長是不是也一樣?)
以下列出我平常會不自覺做到的事(當然偶爾例外,像是媽媽身體不適、心情火爆邊緣時😅):
我平常自然做到的互動習慣
- 等待
問孩子:「你想要哪一個?」「你喜歡什麼動物?」「今天在學校發生什麼事?」時,會給他們時間思考和組織語言,大約等待 5 秒。
很多長輩常忍不住搶答,小孩一停格 1、2 秒就急著接話,可能是怕冷場,也可能預設孩子不會說。我覺得這很可惜。 - 努力猜
小小孩常常說不清楚,只能用哭鬧表達。我會先根據情境盡量猜,讓他知道我有努力理解。 - 猜對時:趁機加強詞彙:「喔~你是說電風扇,來!給你。」
- 猜不到時:直接承認:「媽媽努力了,還是不知道你要什麼。我們先去看看 OO 和 XX,好嗎?」用轉移情境來降低挫折。
- 語速放慢
我的說話速度本來就不快,剛好適合孩子。太快的語速會讓孩子來不及理解,也抓不到關鍵詞。 - 語句長度剛好
不會霹靂啪啦連環講,也不會只丟單詞,會配合孩子程度,把句子說到「剛好能理解」。 - 跟隨孩子的興趣
小孩注意力短暫,常跳到不同事物。我會順著他們的焦點切換,避免硬拉回我的話題。 - 誇張與幽默
與嬰幼兒互動時,語調會更高、更誇張,偶爾搞笑,因為高音調與幽默能吸引注意力。 - 避免連珠炮式提問
避免一直問:「這是什麼?」「你叫什麼名字?」「我是誰?」這種像考試的問題。
就像大人一直被問也會煩 😂
我有空時會多做的(精神夠時)
這些方法都是「主動進擊型」語言刺激,比較需要爸媽精神好、有時間時才會特別做,但能明顯增加孩子接觸語言的「質與量」。
- 平行說話(Parallel Talk)|基礎
描述孩子正在做的事:
「哇,你排了好長的車隊,有紅色消防車,後面跟著藍色警車。」 - 自言自語(Self Talk)|基礎
抱著孩子忙事情時,我會邊說邊做:
「我聽到啾啾聲,我們去看看是不是小鳥;我要找什麼啊?找鑰匙,找到了,在這裡!」 - 主動命名(Labeling)|基礎
對 0–2 歲詞彙量少的孩子,我會主動指給他們看,並說出看到的物品名稱:「小鳥、樹葉、桌子、麵包……」 - 讓句子更完整(擴展+延伸)|中階
回應孩子的話時,我會幫句子變得更完整,有時也順便加一點細節或原因: - 孩子:「車車。」 → 我:「對,紅色的車車開得好快!」
- 孩子:「妹妹哭了。」 → 我:「嗯,妹妹在哭,因為她想要牛奶。」
- 孩子:「狗狗跑。」 → 我:「對,狗狗正在跑到公園裡面去。」
- 自然示範正確語法(Recasting)|中階
當孩子說的句子不完整或語法怪怪時,我不糾正、不要求仿說,只是自然用正確方式回應:互動不被打斷,孩子耳朵還是接收到正確用法。 - 孩子:「我要餅乾吃。」 → 我:「好,你想吃餅乾,給你。」
- 孩子:「如果你說很多就有可能贏,如果說很少可能就有一點不會贏。」 → 我:「喔~如果說很少,就比較不會贏,對嗎?」
我比較少刻意做(但治療時會用)的策略
- 創造溝通動機(Communication Temptations)|進階
利用情境讓孩子主動表達,例如:把想要的玩具放透明罐,或吃飯時故意忘給湯匙,等孩子提出需求。 - 社交輪替練習(Turn-taking)|進階
透過遊戲、輪流點歌、丟球,讓孩子練習「等候與輪替」。 - 角色扮演與假裝遊戲(Pretend Play)|進階
在治療中常用家家酒或情境劇本(「開商店」「去看醫生」)刺激孩子多說完整句子,也能練習輪替和角色語言。
以上這些,大部分都可以在日常情境中自然做到:做家事時、陪吃飯、陪刷牙、陪睡、陪玩、外出時,都能隨手應用。
下次,我會再聊聊「單純陪玩時,大人可以說什麼,才能強化語言能力?」
(畢竟,看著孩子自己玩時,大人常常開始放空……啊!就是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