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六合拳的功招不分設計概念
作者:老衲
上回有朋友留言提到有關「功」與「招」的概念,很有意思,老衲不揣淺陋,也就這個話題延伸開來說一說。
幾乎在所有的漢族拳法中,都有「功」與「招」分開的概念。比如說許多少林拳派中,大多都以「易筋經」做為內功的訓練方式,再延伸去練其它的外在拳招如長拳、大小紅拳、炮拳等等;又比如說大多數的武當系拳派,多半以「八段錦」做為內功的訓練方式,再延伸出去練習其他的應用拳招。
在常規的漢族拳法體系中,這個「招」與「功」的關係是分開的。可以先練招,後練功;也可以先練功,再練招。不過無論前後的次序為何,「練拳(招)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的這個概念是深植人心,不可動搖的。
解釋給沒有練習過拳法的朋友聽的話,老衲常做以下比喻:左右直拳就是「招」,而伏地挺身就是「功」。在絕大多數的拳法設計裏頭,這個左右直拳的「招」與伏地挺身的「功」是分開練習的;如果你只做其中之一,那麼要嘛招式的威力不夠,要嘛就完全不知道怎麼應用實戰,總之是功與招缺一不可,一定要雙頭馬車兩相並行才好。
但是在心意六合拳中——至少是老衲傳承的這派原始的回族心意六合拳中,這個概念並不是這樣的。老衲的心意六合拳中沒有「先練招後練功」或是「先練功後練招」的概念,而是強調「功招不分」,強調一有全有,不應該先練招後續再練功補充,又或者是先練內功再盤外在招法。
這個概念對於沒有習練過老衲這派的回族心意六合拳的朋友可能不好理解,但如果訴諸文字,勉強可以這樣敘述:起頭先練「搖閃把」,搖閃把練好了可以獲得一個內在的「鷄形勁」,這個「鷄形勁」可以再生發出來「蛇形勁」的原型「刃勁」;又或者是透過外在「刃勁」的習練可以反覆加強內在的「蛇形勁」,等到「蛇形勁」練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又可以生發出來其他的幾個把位變化如「蛇出洞」、「蛇撥草」...等等。
從「功」的角度看,心意六合的把位動作其實不太像「功」,因為它可以自然而然地生發出應付實戰變化所需要的「招」,而在這一點上看,這種設計與常規的漢族體系拳法所說的「功」是不太一樣的,因為你很難從「易筋經」、「八段錦」甚至是「十八羅漢功」、「十三太保功」、「抖大杆」之類的功法練習中去衍生變化出應付實戰的招法,通常來說,練完「功」後,還是要另外學習「招」。
當然,如果從這個方向看,這可能也是心意六合拳從傳統的只有十個動作(心意六合的另一個俗名就叫做十大形)到現在越變越多外在招式的原因。一把「蛇形勁」抓到了以後,現代的專職教心意拳的教師,把它從這一把簡單的蛇形勁變成無限多招;除卻較為傳統的蛇出洞蛇撥草蛇擺尾蛇吐信等等,又衍伸出來了如甚麼蛇蹶頭、蛇轉圈、蛇闖肘、蛇盤身...於是一傳十十傳百,一把變十把,原來的「十大形」,也就變成了「百形把」。
總結一下,如果從「功」的角度看,心意六合拳的十大形不太像傳統定義上的「功」,因為它可以自我演化出應用招法;那如果我們從「招」的角度上去看呢?
如果從「招」的角度看,心意六合的動作實在也不太像是招。它大多數的動作都是大手大腳、猛一發勁的動作,說老實話,這樣的動作直接拿去實戰,空檔太大,發力過長,除非打不會動的木頭人,不然是極不切實際的。
實戰中可以運用的招數,有一些不可違背的原則,那就是發動的預備式要隱蔽,而且動作要快、碎、密,且可以隨意中斷又另外串接;拿這些標準來看,即使是心意六合中的「大劈」、「野馬奔槽」等動作,看似可以實戰應用,實際上那個節奏完全不符合實戰所需要的節奏,那是根本打不上人的。
(這也或許可以解釋許多標榜實戰的心意拳師,一到真實應用的場景,還是只能用拳擊散打架式,又或者是類似於傳統螳螂詠春式的搭橋閃賺手法來應用,並無法使用心意六合的動作實戰。)
說來說去其實只是想說,心意六合拳的「招」其實不是「招」。練蛇形諸招是為了練內在的一把「蛇形勁」,練虎形諸招是為了內在的一把「虎形勁」,但這把「蛇形勁」或者是「虎形勁」,並非空中樓閣,亦非甚麼想像中出來的東西,它是實實在在隨時可以變化出實際應用招式的。
以上所說的「功招不分」的概念,過往教心意六合拳的老師是不會詳詳細細給學員們講的,造成許多能練不能用,或者是即使能用也只停留在猛練單招企圖一擊必殺的層次上。上海盧嵩高老師謂之「捅破窗戶紙」,很多心意拳玩家練起來一把一把頭頭是道,可是一到應用就便心虛,或只能蠻練一兩招殺招唬唬人,就是因為這層功招不分的概念沒有理順。
(上回老衲見到一個十分有名的心意拳老師示範一招「虎蹲山」的時候,預先言明:此招可以應用,可是需要對方配合,不可當真。哎,細思此言,不覺得十分荒謬嗎?)
老衲自小練過很多不同的武術,大多數的武術在設計「功法」與「招法」的時候都是分開設計的,只有在心意六合拳中,才看到了這種整套拳法都依循「功招不分」的設計概念;從學術角度上講,很是值得特別提出研究,並表揚回族先人對武學的特別貢獻。
說到這又另外一提,漢族拳法十分講究「中定勁」,講究先站好(樁馬)再移動打人;可是在心意六合拳中卻在一開頭就放棄了這件事,心意拳從一開始就完全放棄了漢族武學最講究的站樁、蹲樁等步驟,直接從「踩鷄步」練起,那踩鷄步幾乎就是一個蹲著跑步、蹲著走路的狀態,與站樁蹲樁是迥然不同的東西——從這個角度看,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這門拳種可能真的是一個完全與漢族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維,才能設計發想出來的東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