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評論】《奇愛博士》:慾望、毀滅、美國神話與文明的崩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原標題:佛洛伊德的文明寓言:從《奇愛博士》的愛慾與毀滅看美國神話的消解)

由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執導的電影《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1964)改編自彼得・喬治 (Peter George)1958 年的小說《紅色警戒》(Red Alert)。以冷戰時期的威懾理論諷刺美蘇在核武上的使用。

電影講述一位瘋狂的指揮官瑞皮(Jack D. Ripper)深信共產主義正在以氟化物滲透美國,故私自對蘇聯發動原子彈計畫。由於此計畫的特殊性,美國總統在無法獲得解除指令的代號下難以召回轟炸機,而蘇聯也無法阻止自動裝置「末日機器」對美軍的反擊。最後因一架錯失召回指令的美軍轟炸機,未能成功被偵測導致全球面臨核武的毀滅危機。作為美方武器發展主任的奇愛博士在事態無法挽回之際,主張建造反核的地下井以維持人類的繁衍。

《奇愛博士》是一部以冷戰為背景、充滿黑色幽默的政治諷刺電影。電影讓我們看見在政權核心人物們理性之下的瘋狂行為如何引領文明走至毀滅。在荒誕敘事與風格化表演的背後,電影實際上揭示了文明社會中潛藏的暴力傾向與性壓抑機制。若從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視角切入,本片不僅能被視為反映冷戰時期的文化鏡像,更是對「愛慾與死亡本能」的演繹,同時也道出了美國對於自身神話與存在間充滿矛盾的焦慮。本文將依序以愛慾與毀滅的關聯:性慾匱乏所導致的文明衝突、美國的內在矛盾與神話的消逝、權力與性壓抑的鏡像空間,從說明電影當中引爆戰爭的慾望因素開始,到電影作為美國反映內在矛盾的投射,最後論述電影片尾奇愛博士的「繁衍計畫」和角色行為表現所呈現出的集體男性的性壓抑,如何使「文明」成為極權體制再現的工具。

 

一、愛慾與毀滅的關聯:性慾匱乏所導致的文明衝突

一切的開端要從指揮官瑞皮說起,瑞皮認為共產黨散播「氟化水」到世界各地,並透過水源污染了「他的體液」,因而擅自下令對蘇聯發動攻擊。瑞皮荒謬的行為並非來自其理性的判斷,而是源自某次性愛後的疲憊與空虛感—他認為女人奪取了他的精髓(Loss of essence,亦可譯作失去本質)」—間接造成了世界的毀滅。


在致愛因斯坦的書信〈為什麼會有戰爭?〉(Why war?)中,佛洛依德認為愛慾(Eros,可以理解為性慾sexual)與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Thanatos,也是毀滅的本能)看似彼此相斥,實際卻互相補足、對抗並生成。前者維繫生命、驅動愛與創造;後者則導向毀滅與攻擊。這兩個不同的衝動,在對立壓抑中共生,並且與理想主義衝動融合,而理想主義有時會假借成為引發愛慾或會毀滅衝動的藉口。當個體在重大的焦慮與壓力下,便會激發平時隱藏的死亡本能,這種攻擊還可以進一步區分成對自我內部的傷害或外部的侵犯。[1]也就是說,當愛慾無法充分表達時,死亡本能便易於被激發,導致攻擊行為與對外的暴力。

 

「women sense my power and they seek the life essence.」—   Jack D. Ripper

 

瑞皮將性愛後的疲憊感解釋為自我本質的受損與被奪取,反映了對愛慾的不信任,錯將性愛過後的耗損感等同於來自共產黨的死亡威脅,並轉而召喚出暴力性的死亡本能。他選擇對外攻擊作為自我防衛。這點同時體現出了佛洛伊德所謂的「自我保護(self-preservation)」機制—一種來自愛慾的本能行為,但在實踐的過程中具備攻擊性—這樣一種精神結構的防衛:將內在的慾望焦慮轉化為對敵人的投射與排除。瑞皮荒謬的舉動正源自性慾上的心靈匱乏,並將個體將性壓抑外化為偏執與攻擊,這種心理機轉的失衡推動了戰爭,也象徵文明理性在面對愛慾壓抑時的崩潰。


何謂文明?佛洛伊德認為文明使人類有別於動物祖先的生活,而文明的作用在於保護人類不受自然侵害以及調節人類之間的關係,並加以論斷:「文明以強烈的本能不滿足為前提,透過消除本能(也就是壓抑衝動)文明才能確立。」瑞皮將性愛的空乏轉化為攻擊的力量,這股無法壓抑的毀滅衝動導致戰爭。戰爭也正是文明消解最好的例證,因為文明提倡以「反暴力的理性」方式作對抗。


在佛洛伊德眼中,男性非常缺乏安全感,因此為了讓自己維持在愛慾的快樂原則中,便需要進入社會,並且將自己的愛建立在與他人的和平關係上來分散風險,也就是所謂的「博愛」,這是文明的開始。但文明還有個先決條件,就是群體之中必須要有共同遵守的規範,守秩序才是文明的象徵。不過佛洛依德同樣認為社群的存在實際上也是暴力的一種,只不過是由殘酷的暴力,轉變為法治的暴力,這種暴力是集體的,甚至會不惜犧牲少數來維持穩定,也因此出現了對部分有利、部分有害的「主人—奴隸」關係,當兩者勢力失衡,便會出現「內戰」。[2]失衡不只存在於身為男性的瑞皮在個體調節上的錯亂,實際上也呈現出了美國以自由、民主、法治為核心所遭遇的內在的矛盾。



二、美國的內在矛盾與神話的消逝

二次世界大戰後,身為強權的美國成為了維持文明秩序的世界警察,在經歷了紅色恐慌的麥卡錫主義時期後,又面臨了各種政治動盪,包括美蘇冷戰、民權運動的興起、反文化對傳統價值觀與社會規範的質疑、以及越戰的疲乏。在這些因素下,《奇愛博士》或許可以說是六零年代美國對自己內在神話,尤其民主、和平、法治等團結強大的夢幻形象的幻滅與內在本質(Essence)的質疑。這種自我懷疑源於美國內部對於存在的焦慮。和電影中美國為了收回核彈攻擊的命令,必須先派遣一批軍隊攻打自己的地面指揮所一樣,美國人正面臨著內部群體間的動ㄌ亂與瓦解。這種矛盾與諷刺也呈現在了美軍攻打自己基地時出現的「peace is our profession」背景標語(見下圖)。一方面美國自詡為文明秩序的警察,卻無法平定自身的混沌。另一方面美國以和平為口號卻又假借為了「和平的理想」發動毀滅性的暴力行為。這些表面上看似是為了維持一慣文明所做的舉動,實際上則都是反文明的。



而電影《奇愛博士》上映於1964年,正值美國歷經古巴飛彈危機(1962)後的冷戰高峰時期。當時的美國社會同時處於「繁榮與焦慮」的雙重情緒中:一方面享有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帶來的信心,另一方面則深陷核戰威脅與紅色恐慌的心理陰影。這種集體焦慮亦滲入性別、家庭、政治與種族等領域,導致社會表面秩序穩固,內在卻充滿不安與失衡。這正是《奇愛博士》諷刺的核心:電影透過極端情境展現了美國文明幻象的崩解。美蘇兩國在軍事與權力上的對峙,其實也隱喻著兩種父權結構對「控制慾望」的競逐。電影中的荒謬行動則揭示了文明社會面對毀滅時的無能與僵化,而這正是60年代美國主流意識形態內部的矛盾縮影。


在愛因斯坦寫給佛洛伊德的通信中,試圖提問的是人類為什麼會發動戰爭,而我們是否有控制人類心靈的方法能夠去除破壞他者的慾望?佛洛依德並未針對提問表明立場,但他認為力量與權力事實上都根源自暴力,只要有群體的出現勢必會為了某些情況犧牲少數,於是在個體之間與團體之間都避免不了衝突,這是人類無法消除的本質[3]。但它的存在絕不是純粹的邪惡,國家機器的出現也帶來了相對穩定的社會。問題是當政府以和平為號召,用殺戮來對抗殺戮時,就會產生自相矛盾的狀態,人民同時也會質疑國家所倡導理念是否具備合理性。一旦國家內部出現分化,社群之間又會有新的衝突產生。


所以《奇愛博士》荒誕的表現一方面是對美蘇冷戰的黑色嘲諷,另一方面所呈現的是美國對一直以來所讚揚的神話的自我懷疑,這種存在焦慮不僅限在核彈帶來的末日景象,根本的原因是對美好神話與傳統權威的破滅。當有人以暴力違反規範,文明和平的景象即不復存在,「自由」、「民主」、「平等」被奉為圭臬的精神消逝後,將產生對自我存在的疑問與空虛,最終便需要面臨一個問題:究竟光鮮亮麗的外表下美國純粹的本質(Essence)又是什麼?

If POE is not Peace On Earth, then what does the Purity Of Essence mean? 




三、權力與性壓抑的鏡像空間

在這個五角大廈的圓桌會議中,所有角色皆為男性,並且大多為軍方或政權中的核心權力代表,由於女性的匱乏構成了一種陽剛主體的閉鎖性場域。表面上處理的是戰爭危機,實際上這場圓桌會議還呈現出了集體男性的生理慾望,尤其體現在了因被召來參加會議而被迫中斷性愛的巴克將軍(Buck Turgidson)身上。在會議的過程中,巴克反應焦躁且不斷嚼食口香糖。咀嚼口香糖可以被視為紓解因戰爭所面臨的壓力與不安,同時也可以被理解為無法滿足性慾的焦慮與心急,而後者似乎更具有說服力,因為在這群男性中只有巴克看起來坐立難安並且不斷咀嚼口香糖。當愛慾無法自由流通,壓抑將轉化為攻擊能量的積累。巴克的不滿與焦躁轉而體現在會議中激動的語言暴力與戰爭鼓吹上。


奇愛博士雖然作為電影片名,但全片只出場發言了兩次。一次是在說明毀滅裝置的可行性,另一次則是在片尾眼看世界即將毀滅時,提議將人類透過篩選精英的方式搬到地下生活。這個由奇愛博士提出的「一夫多妻制」生育方案恰恰是對無法滿足性慾的極端回應——將女性完全工具化為種族延續的媒介。此時,巴克向奇愛博士提問「就男性而言,是否意味著需要放棄一夫一妻制的性關係限制」,這樣以男性為主體的對話,既顯示出巴克在性關係上的過度關注和他那無法被滿足的性慾,也體現出了會議充滿著的父權思想與掌控。更有趣的是,這個繁衍計畫,竟然使爭鋒相對的巴克將軍與蘇聯大使達成了「和解」,使美蘇雙方難得獲得了共識。如果說導致世界毀滅的核戰起源自瑞皮對性愛過後的空虛感,那這種攻擊所代表的死亡本能,在電影的最後則因性慾的滿足而彼此消解。


電影結束在坐輪椅的奇愛博士說完繁衍計畫後,奇蹟般「站起來」的畫面,這是一種男性「雄風」的再現,就像開場將飛機的連結與性器官的象徵疊合一樣。之後接連著許多核彈發射並爆炸的鏡頭,不只象徵著男性的高潮,也帶我們回到巴克與女助理在房間裡的對話:「妳開始倒計時,老巴克會在你說『發射(blast off)』之前回來」(躺在床上姿勢撩人的女助理同時讓人聯想到《花花公子》(Playboy)裡的雜誌女郎,他們是電影裡唯二出現的女性形象)。並再次將愛慾引發的製造毀滅的死亡本能相連,兩者彼此間相互對抗、生發(見下圖)。

 

raw-image
raw-image
(充滿陽具與性暗示意味的開場與爆炸結尾相扣。圖片來自電影截圖)

(充滿陽具與性暗示意味的開場與爆炸結尾相扣。圖片來自電影截圖)


 



馬庫色(Herbert Marcuse)在其著作中,發展了佛洛伊德理論並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性詮釋。「原欲的滿足已被限制為次要或不必要的事情,而次要的工作(……高消費生產制度與持久的勞動時間)卻成為必要的當務之急」[4]他認為現代文明並非單純壓抑愛慾,而是透過「壓抑性去昇華」(repressive desublimation)的機制,將性慾納入體制、娛樂與生產效率之中。從這個角度來看電影中奇愛博士提出的「繁衍計畫」正是這種壓抑性去昇華的展現——性慾看似被釋放(一夫多妻制),實則完全落入國家主義與戰後再生產的工具邏輯,成為延續「極權文明體制」的工具。


奇愛博士無法控制的異手症、會不自覺地行納粹禮並且用德語說出「我的首相!」,讓他成為電影中最古怪、有趣的人物。如果說奇愛博士的「奇特愛好」,是對納粹的偏執,那美蘇兩國的「奇愛」則是在炸彈上,兩者毫無節制的往噸數最大、威力最強的炸彈發展,忽略了武器可能造成的殺傷力與後果。


美蘇對炸彈的迷戀實際上與納粹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不論是迷戀納粹的精神或是炸彈,最終導致的結果都將是以犧牲無辜的生命所造成的慘烈死亡。英文片名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的標題便透露出了令人憂慮的炸彈愛好。如同奇愛博士那隻無法控制的手會突然轉而攻擊自己一樣,這種「奇愛」也會帶來無預警的自我反噬。在美國與蘇聯一系列錯誤的巧合下,電影在最後也向觀眾展示了美蘇雙方的自我毀滅。

 

 

結語

電影《奇愛博士》不只是對冷戰的諷刺,更是對文明主體的揭露與嘲諷。在飛彈爆炸之前,所見的不只是末日的到來,而是文明理性的坍塌。所謂「自由、和平、民主」的口號,在暴力與壓抑中早已失效。導演庫柏力克把牛仔形象置入其中,以此象徵性地嘲諷美國文化中馴服蠻荒帶來「文明」的白人男性英雄們,在政治「征服」的行動與野心下將成為西部神話與精神裡盲目的犧牲品。奇愛博士無法控制的手,正如無法控制的愛慾與死亡衝動。當電影用黑色幽默揭示這些內部張力時,實則預示了:真正令人恐懼的不是炸彈本身,而是我們選擇相信暴力能「守護和平」。

(空軍少校拿著牛仔帽像騎馬一樣的騎著飛彈墜落。圖片為電影截圖)

(空軍少校拿著牛仔帽像騎馬一樣的騎著飛彈墜落。圖片為電影截圖)



後記:大家好,這是一篇完成於在學時期的課堂期末作業(應該是類型電影專題)。本片最常被討論的便是其中關於佛洛伊德「愛慾與毀滅」的精神分析觀點,本文試圖扣連美國自身,探討可能暗藏其中的隱喻,經過後續修改與補充,現在在線上與大家一同分享。

你們喜歡這部電影嗎?大家覺得《奇愛博士》的內核算不算「西部片」呢?

不管你是喜歡或不喜歡,只要是關於電影或文章有任何的心得感想都請留言給我吧 ฅ^•ﻌ•^ฅ 謝謝,大家不吝指正賜教。

 


參考資料

書目:

佛洛伊德 (2023)。文明及其不滿:附《為什麼會有戰爭》。商周出版。

馬庫色(2015)。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的意識型態研究。麥田。

馬庫色(2022)。愛欲與文明:關於佛洛伊德的哲學探討。商周出版。

 

期刊文章:

佛洛依德(Freud 1915b)。目前對戰爭與死亡的看法。

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2824

佛洛依德(Freud 1933b )。為什麼有戰爭?

https://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4091

Mainar, L. M. G. (1994). Kubrick's Dr. Strangelove: desire and the fragmenting of character. Revista Alicantina De Estudios Ingleses.

https://www.academia.edu/48153042/Kubricks_Dr_Strangelove_desire_and_the_fragmenting_of_character

潘君茂(2019)。淺談馬庫色《愛慾與文明》與道家思想對於「壓抑」的觀點。文學前瞻,(19),1-13。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240729001-N202408200018-00001

 

網路資源:

教育百科:生存本能。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WikiContent?title=生存本能%28Eros%29&search=生存本能%28Eros%29

甘仔。佛洛依德給愛因斯坦的回信:「為何人類會有戰爭」?

https://corrupttheyouth.net/level/★★★/tonyhehahk/8425/

林鈺修。生與死:淺談死之本能(Thanatos)。

https://medium.com/shengssu/生於死-淺談死之本能-thanatos-d5da1d6248d5

謝曉陽。讀弗洛依德《文明與其不滿》

https://ngplusmedia.com/column-freud/

終南影話。《奇愛博士》|一場源於慾望的毀滅。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9198945101048770

 



[1]教育百科:生存本能。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WikiContent?title=生存本能%28Eros%29&search=生存本能%28Eros%29

林鈺修。生與死:淺談死之本能(Thanatos)。https://medium.com/shengssu/生於死-淺談死之本能-thanatos-d5da1d6248d5

甘仔。佛洛依德給愛因斯坦的回信:「為何人類會有戰爭」?https://corrupttheyouth.net/level/★★★/tonyhehahk/8425/

[2]佛洛依德(Freud 1933b )。為什麼有戰爭?

甘仔。佛洛依德給愛因斯坦的回信:「為何人類會有戰爭」?https://corrupttheyouth.net/level/★★★/tonyhehahk/8425/

[3] 佛洛伊德 (2023)。文明及其不滿:附《為什麼會有戰爭》。商周出版。                                      甘仔。佛洛依德給愛因斯坦的回信:「為何人類會有戰爭」?https://corrupttheyouth.net/level/★★★/tonyhehahk/8425/

[4] 引自潘君茂(2019)。淺談馬庫色《愛慾與文明》與道家思想對於「壓抑」的觀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inemoon girl 讀影俱樂部
1會員
2內容數
讀書、看電影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王牌冤家》是由米歇龔德里執導,2004年上映的美國科幻愛情電影,由金凱瑞及凱特溫斯蕾主演,並由查理考夫曼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儘管查理考夫曼的劇本和米歇爾龔特里的視覺概念被嚴格遵循,但演員們仍有很多即興發揮的
Thumbnail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王牌冤家》是由米歇龔德里執導,2004年上映的美國科幻愛情電影,由金凱瑞及凱特溫斯蕾主演,並由查理考夫曼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儘管查理考夫曼的劇本和米歇爾龔特里的視覺概念被嚴格遵循,但演員們仍有很多即興發揮的
Thumbnail
《鳥》作為美國電影學會影史百大驚悚第七,有沒有這麼誇張?這是我本來的想法。實際觀賞完後,覺得不只驚悚、恐懼,本片應該可以說是(另類)災難片的始祖吧!
Thumbnail
《鳥》作為美國電影學會影史百大驚悚第七,有沒有這麼誇張?這是我本來的想法。實際觀賞完後,覺得不只驚悚、恐懼,本片應該可以說是(另類)災難片的始祖吧!
Thumbnail
《The Truman Show楚門的世界》是由彼得威爾執導,於1998年上映的美國科幻電影。由金凱瑞、蘿拉琳妮及艾德哈里斯等主演。本片的劇情在當時尚未進入21世紀的世界是相當令人震撼的內容,描述男主角懷疑自己的生活被人監視,開始進行調查,進而發現真相比想像中更為可怕。
Thumbnail
《The Truman Show楚門的世界》是由彼得威爾執導,於1998年上映的美國科幻電影。由金凱瑞、蘿拉琳妮及艾德哈里斯等主演。本片的劇情在當時尚未進入21世紀的世界是相當令人震撼的內容,描述男主角懷疑自己的生活被人監視,開始進行調查,進而發現真相比想像中更為可怕。
Thumbnail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南美洲文學感到好奇的人、想拜讀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探詢愛情樣貌的人 《愛在瘟疫蔓延時》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的作品。他以《百年孤寂》轟動全球,之後仍持續寫出許多經典作品,《愛在瘟疫蔓延時》即是其中之一。
Thumbnail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南美洲文學感到好奇的人、想拜讀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探詢愛情樣貌的人 《愛在瘟疫蔓延時》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的作品。他以《百年孤寂》轟動全球,之後仍持續寫出許多經典作品,《愛在瘟疫蔓延時》即是其中之一。
Thumbnail
講到希區考克,大家會如何形容他的作品? 答案應該不出「懸疑」、「恐怖」或「驚悚」等震懾生心理,飽含力道與想像空間的詞彙吧。但若進一步追問:有共同的元素反覆出現其電影之中嗎?可能會有人答道:麥高芬、金髮女郎、中產階級的生活樣態或對男同志的暗示等目前主流最常談論的議題,進而引出作者論、女性主義和甚至現
Thumbnail
講到希區考克,大家會如何形容他的作品? 答案應該不出「懸疑」、「恐怖」或「驚悚」等震懾生心理,飽含力道與想像空間的詞彙吧。但若進一步追問:有共同的元素反覆出現其電影之中嗎?可能會有人答道:麥高芬、金髮女郎、中產階級的生活樣態或對男同志的暗示等目前主流最常談論的議題,進而引出作者論、女性主義和甚至現
Thumbnail
這次蒐集五部,有些檔期已屆仍做週記,以下會參雜我個人認為無傷大雅的劇情。
Thumbnail
這次蒐集五部,有些檔期已屆仍做週記,以下會參雜我個人認為無傷大雅的劇情。
Thumbnail
重新審視影史經典《驚魂記》(1960),筆者再次為希區考克精心雕琢的驚悚世界感到目眩神搖,也感嘆那橫亙於光影長河中,最為原始的影像魔力。煙霧瀰漫的偏僻汽車旅館,佇立山坡頂端的古老陰森宅邸,捲款後的畏罪潛逃,死狀淒慘的謀殺案,荒棄的淤泥下堆積著逃亡者的恐懼與不安,以及藏於伊底帕斯內心最污穢的祕密。
Thumbnail
重新審視影史經典《驚魂記》(1960),筆者再次為希區考克精心雕琢的驚悚世界感到目眩神搖,也感嘆那橫亙於光影長河中,最為原始的影像魔力。煙霧瀰漫的偏僻汽車旅館,佇立山坡頂端的古老陰森宅邸,捲款後的畏罪潛逃,死狀淒慘的謀殺案,荒棄的淤泥下堆積著逃亡者的恐懼與不安,以及藏於伊底帕斯內心最污穢的祕密。
Thumbnail
影劇隨筆,用比較精煉的篇幅講這些影劇在我心中的感受。這次帶來的,是以因緣包裝浪漫詩意又些微哀傷的《之前的我們》、尋求自我認知的童真美麗《怪物》,還有以叔姪為核心的奮力生存日記《殺人者的購物中心》。
Thumbnail
影劇隨筆,用比較精煉的篇幅講這些影劇在我心中的感受。這次帶來的,是以因緣包裝浪漫詩意又些微哀傷的《之前的我們》、尋求自我認知的童真美麗《怪物》,還有以叔姪為核心的奮力生存日記《殺人者的購物中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