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這句我們耳熟能詳的這句台詞,是來自英國文學巨匠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他被譽為人類心靈的編年史家,創作了 30 多部劇作、154 首十四行詩,影響跨越四百年,但是,你知道嗎?有不少學者懷疑,他根本不是這些作品的真正作者。這個懷疑被稱為「莎士比亞作者之謎」(Shakespeare Authorship Question),它不是都市傳說,而是歷史學界與文學界持續爭論至今的熱門議題。
|問題的開端:一位太「普通」的文豪?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出生於 1564 年的英國小鎮斯特拉福(Stratford-upon-Avon),家境小康,教育程度最多到文法學校(等同今日的中學),沒有上大學、沒有貴族背景。17 世紀初,他已經是倫敦劇院界的知名人物,身兼演員與劇作家。但問題來了,他的劇本中涵蓋了天文、法律、醫學、政治、古典文學、法語與拉丁文等大量專業知識,還有宮廷內幕、貴族文化等細節,這些讓不少學者產生懷疑:一位教育普通、沒有旅行紀錄、沒有留下私人信件或創作手稿的人,怎麼可能寫出這麼深奧又廣博的作品?為什麼會有人懷疑他不是作者?理由是:
- 文獻紀錄稀少:沒有親筆劇本、信件、日記,僅有法律文件與物業紀錄。
- 教育背景不足:與他作品中深厚的古典知識形成反差。
- 過於完美的作品列表:沒有明顯的「學習曲線」,初期作品已高度成熟。
- 文化階級偏見:19 世紀後的學者多認為「只有貴族或高等教育出身者,才配寫出這樣的作品」。
但也有學者反駁:這些質疑其實帶有階級主義與菁英偏見,高估了知識的出身門檻,低估了劇場人的現場學習與觀察力。
|「莎士比亞作者之謎」是怎麼出現的?
雖然在莎士比亞過世(1616年)後沒有人立刻質疑他的作者身分,但到了19 世紀中期,開始有學者與文人提出不同聲音,最著名的是:
- 1856 年:美國女作家 Delia Bacon 發表論文,主張莎士比亞只是個空殼,真正作者是英國政治哲學家培根爵士(Francis Bacon)。
- 20 世紀後期:更多替代人選浮出,包括:
- 愛德華・德・維爾(Edward de Vere):牛津第17代伯爵,文學素養高,曾旅居歐洲。
- 克里斯多福・馬洛(Christopher Marlowe):與莎士比亞同時代的劇作家,有類似風格。
- 瑪麗・西德尼(Mary Sidney):貴族女性、詩人,被視為有能力但因性別無法署名的潛在人選。
那麼,我們熟知的「莎士比亞」到底是誰?
主流學界仍普遍認為:莎士比亞的作品確實主要由威廉・莎士比亞本人創作,但部分劇作很可能是多人合寫的結果,這在當時的劇院圈是常見現象。
例如:
- 《亨利六世》多被認為有合作痕跡,部分段落風格明顯不同。
- 文學研究者透過「語言指紋分析」(Stylometry)比對字詞使用頻率與風格,也支持某些劇作可能來自莎士比亞與其他劇作家的共同創作。
經過幾番質疑和後世文化的演繹與想像,這個謎題吸引許多藝術創作者進行再詮釋:
- 電影《匿名寫手》(Anonymous, 2011):以「愛德華・德・維爾」為真正作者為假設,拍成政治陰謀片。
- 小說《莎士比亞的秘密》(The Shakespeare Secret, J.L. Carrell):結合作者之謎與推理情節。
- 各大戲劇學院的論文與辯論會:每年都會討論這個爭議作為思辨訓練。
無論莎士比亞是否是「單人創作」,他的作品影響力是無庸置疑的。他可能是天才、團隊合作的中心人物、還是被推上舞台的面具角色,但我們更關心的是:他留下的文本,如何反映了人性、權力、愛情與悲劇的永恆命題。正如最廣為人知的著作所言:
「名字有什麼關係?我們所稱的玫瑰,即使換個名字,香氣依舊。」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羅密歐與茱麗葉》
- 如果你對內容有共鳴、想分享想法,
- 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 💬 你的支持就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 📮 也歡迎來信交流:childbenefits@gmail.com
- 無論是合作提案、內容建議或單純聊天都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