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小說放大鏡|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地下室手記(1864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圖片來源:Copilot(作家頭像)

圖片來源:Copilot(作家頭像)

●書籍版本

  • 類型:長篇小說
  • 書名:《地下室手記》
  • 作者:費奧多爾‧杜斯妥也夫斯基 (F. Dostoyevsky, 1821-1881)
  • 國籍:俄國
  • 譯者:丘光
  • 出版社:臺北市:櫻桃園文化
  • 出版時間:2020年12月23日一版二刷(2018年初版)
  • ISBN:978-986-92318-9-3


●前言

  俄國小說家杜斯妥也夫斯基1821年出生於莫斯科瑪麗亞濟貧醫院,1837年母親因肺病過世,1839年父親在前往切列莫什尼亞村的途中過世。父母親的離世,對於少年時期的杜斯妥也夫斯基而言影響深遠。

  杜斯妥也夫斯基與兄長米哈伊爾非常親近,米哈伊爾也是一名作家,兄弟二人有共同的興趣,雖然兩人對於文學的見解不同,但二人始終在生活上相互扶持。可以說,父母親過早離世,讓兄弟二人有更多依賴彼此的機會,因而兩人不僅是文學同好,也是最貼心的知己朋友。

  杜斯妥也夫斯基於一八四五年完成首部小說創作《窮人》,並於一八四六年發表刊登在《彼得堡文集》,深獲好評,開始在文壇嶄露鋒芒。《地下室手記》是杜斯妥也夫斯基小說創作歷程的轉捩點,從小人物的關懷提升至人類心靈哲學化的探索與質問,賦予小說深遂且細緻的個性與反映。

  本書分為兩個篇章:第一篇以獨白形式陳述自己縮居在地下室空間的種種原由,第二篇則藉由回憶現實生活的幾場片段闡述自我成長的不堪遭遇與思考。筆者透過熊宗慧副教授(台灣大學外文系)在導讀中提及的「以個人對抗群體」與「用意識對抗集體無意識」二個面向作為評析的視角,觀察本書思考的線索與脈絡,最終分享閱讀後的心得回饋。


●以個人對抗群體

  本書主角是一名四十歲退休公務員,自稱身上有非常多矛盾的意識,既自卑又自大,既瘋癲又冷靜,窩居在彼德堡邊緣地區的舊公寓(自稱地下室)。如此諷刺自己與環境,就像是對於人類群體發出的警鐘,透過這個地下室人的處境與心理狀態,審視與批判個人真實與群體真相的意義與價值。

  話說,當時的俄國社會正盛行「虛無主義」的風氣,以「否定」為準則,對於世界與現實展開「再思考」的論述。因此,地下室人不斷湧現一股焦慮感,面對且直視社會現實的荒謬性,看似妥協的生活言行其實分分秒秒都在進行意識對抗。

  地下室人的自言自語,具有一股穿透力,將自我解剖之後,盡心盡力批判,再從中省思群體的存在。藉由如此手法,即是以「個人」自省式的觀察,延伸至「群體」生發現象的檢討,藉以釐清兩者本質產生的相似與相異,再透過銳利地諷刺達到對抗的作用。


●用意識對抗集體無意識

  杜斯妥也夫斯基自小熱愛文學,從閱讀中培養想像與炙熱情感,這些都能夠從他的作品中深刻感受到。不過,由於父母早逝,他在年輕時就必須面對孤獨,因而時常表現出多愁善感的態度。這些漫長歲月的磨練,賜予他的就是「思考」的想法,對於現實的種種打擊與震撼,回饋書寫在他的作品中成為最有力的吶喊。

  形構「地下室人」就是杜斯妥也夫斯基轉變風格最明顯的例子,透過虛構人物獨語式的自我批判與生活解構,企圖塑造強烈感染個性的意識,回擊集體無意識的慣性認知。

  就像文中的一段自語:「欸,各位先生,當事情走到表格和算術那一步,當只有二二得四這件事通行的時候,那麼自己的意志到底會變成甚麼樣子?沒有我的意志,二乘二也會得四。難道這是自己的意志嗎!」(P.53)當二二得四變成理所當然的道理時,人類就失去理解根源和發展過程的線索,讓一切事物在理所當然的現象中成為無意識的規訓,成為刻板的認知與習慣,一步步邁向機械式思惟的路徑,失去獨立思考與析論各種可能的視角。


●印象最深刻的段落

  對於本書的種種論述,有一段關於夢境的陳述令我印象深刻:「這天夜裡我做了一些可怕極了的夢。這不難理解,因為整個晚上我被苦役般的學校生活時光的回憶給緊掐著,無法從中逃脫。……迎接我的同學只給了我惡毒無情的譏笑,因為我跟他們任何一個都不相似。但是我無法忍受譏笑,也無法這麼隨便地與人相處,像他們彼此和睦相處那般。我立刻痛恨起他們,並且遠離大家,將自己囚禁在膽怯、屈辱又過度的驕傲之中。他們的粗魯使我惱怒。他們無恥地笑我的臉,笑我肥大的身材,而同時他們自己的臉又是多麼愚蠢!」(P.107)這段描述如同整個社會的縮影,對待一個不合群的對象,或說「對付」一個自以為清高的傢伙,無數帶著惡意的個體就會集結起來成為施暴群體,將「非我族類」用盡手段傷害,而且是身心雙方面給予打擊。根源僅僅是因為「不合群」。就像地下室人自己諷刺地說:「我是被病態地教養出來的,就像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人該有的樣子。」(P.75)


●結語

  這本書乍看之下顯得瘋癲且激動,一個宅男式的中年男子在地下室的沉悶空間中呢喃自語,分不清是自我對話,還是從我與他者的對立性間交流意識。可是,越看越沉溺,越看越有趣,彷彿穿透時光,將舊時代的「現代人」的孤寂與卑微、枯燥、呆滯等元素再次貼合在這個時代,並且毫無違和感。

  我自己也時常顯露「地下室人」的性格與態度,腦袋像是分裂成兩種極端的表現,彼此論辯各自的存在,且不時質疑自我意義與價值的現象。我想這是一股身處於混亂時期而萌生出來的焦慮與憂鬱導致的病態心理,同時也是對於社會不公不義作為的最大悲痛與厭惡的反映。

  這本書的書衣有一句話:「你要廉價的幸福,還是高貴的痛苦?」讓我想到《駭客任務》——你要吞下紅色藥丸還是藍色藥丸?或許,我們別無選擇,當「咀嚼」才是重點的時候,你已陷入在「吞食」的陷阱之中,無法自拔!

●附錄:



附錄:「杜斯妥也夫斯基」歷年小說作品年表(資料來源:Copilot)

  • 1846年|《窮人》|俄羅斯文學期刊《當代人》首度發表
  • 1846年|《女房東》|探索孤獨與幻覺的心理小說
  • 1847年|《白夜》|浪漫主義風格的短篇愛情小說
  • 1848年|《軟弱的心》|描寫社會底層人物的心理掙扎
  • 1861年|《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回歸文壇的長篇小說
  • 1862年|《死屋手記》|根據西伯利亞苦役經歷撰寫的半自傳體小說
  • 1864年|《地下室手記》|存在主義先驅之作,哲學性極強
  • 1866年|《罪與罰》|代表作之一,探討道德與救贖
  • 1867年|《賭徒》|以自身賭博經歷為素材創作
  • 1868年|《白痴》|描寫純真人物在現實社會中的悲劇命運
  • 1870年|《永恆的丈夫》|心理描寫細膩的中篇小說
  • 1872年|《群魔》(又譯《惡魔》或《附魔者》)|政治虛無主義批判之作
  • 1875年|《少年》|描寫青少年心理與家庭關係的長篇小說
  • 1880年|《卡拉馬佐夫兄弟》|哲學與宗教交織的巔峰之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筆耕文學】文藝創作工作室
2會員
129內容數
我把自己剖開,掏出記憶與影子,雕刻成雨季。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在那座小屋裡,可以放下我所有的貪噌癡愛恨,感受到無比的清淨。
Thumbnail
我在那座小屋裡,可以放下我所有的貪噌癡愛恨,感受到無比的清淨。
Thumbnail
這是一篇有關2040年發生的一種高度傳染性失憶症的報導,發病者會逐漸忘記自己,世界各國陷入警戒。文章充滿懸疑和未知的氛圍。
Thumbnail
這是一篇有關2040年發生的一種高度傳染性失憶症的報導,發病者會逐漸忘記自己,世界各國陷入警戒。文章充滿懸疑和未知的氛圍。
Thumbnail
當我住在樓下,我的命運開始不順。
Thumbnail
當我住在樓下,我的命運開始不順。
Thumbnail
當踏上五樓的階梯時,覺得自己的全身的血液像是被抽乾。她關上重重的鐵門,呼吸凌亂得不可言喻。她重新調整自己的呼吸,試著凝視在玄關上的鏡子。望著妝幾乎已經是花的臉龐,她驀地看見鏡中的某個物件。 陌生又充滿記憶點,就這樣躺在鏡中。她轉身,瞥向她的桌上。雙手摀住嘴巴,試著降低她口中發出的噪音。桌上的躺著的
Thumbnail
當踏上五樓的階梯時,覺得自己的全身的血液像是被抽乾。她關上重重的鐵門,呼吸凌亂得不可言喻。她重新調整自己的呼吸,試著凝視在玄關上的鏡子。望著妝幾乎已經是花的臉龐,她驀地看見鏡中的某個物件。 陌生又充滿記憶點,就這樣躺在鏡中。她轉身,瞥向她的桌上。雙手摀住嘴巴,試著降低她口中發出的噪音。桌上的躺著的
Thumbnail
每個座位在自己的時空裡陷落時
Thumbnail
每個座位在自己的時空裡陷落時
Thumbnail
永夜重重無盡頭 惡靈腐氣滿樓樓 暮色沉沒塵世間 扉啓死物叩門門 野林孤寂舊院立 老人白髮伴陰陽 視而不見陰曹裡 鬼魂招喚恐猶狂 黎明將臨,卻換不來任何新的謎底。 艾麗斯站在陰暗的老房子前,焦躁地踱著步。 她的祖父謝伯伯就是在這棟看似普通的老宅失蹤的,至今
Thumbnail
永夜重重無盡頭 惡靈腐氣滿樓樓 暮色沉沒塵世間 扉啓死物叩門門 野林孤寂舊院立 老人白髮伴陰陽 視而不見陰曹裡 鬼魂招喚恐猶狂 黎明將臨,卻換不來任何新的謎底。 艾麗斯站在陰暗的老房子前,焦躁地踱著步。 她的祖父謝伯伯就是在這棟看似普通的老宅失蹤的,至今
Thumbnail
我隨周哥和檔管姐姐走向後門,推開門後經過廣場,走進矮建物中。一樓是別的單位使用,我們轉往樓梯,朝二樓走去。 我的心撲通亂跳,傳說中的檔案室大門就在眼前。聽聞是個很像圖書館的神秘空間,遍佈灰塵及老舊文件。
Thumbnail
我隨周哥和檔管姐姐走向後門,推開門後經過廣場,走進矮建物中。一樓是別的單位使用,我們轉往樓梯,朝二樓走去。 我的心撲通亂跳,傳說中的檔案室大門就在眼前。聽聞是個很像圖書館的神秘空間,遍佈灰塵及老舊文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