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看貓的眼睛。細佬眼睛是深棕色,看起來老實又穩定;家姐則幾乎是全黑的眼珠,晚上在燈光底下會泛著藍綠色的光,很古惑似的,像腦海中不斷盤算著什麼。每天黃昏後,牠們習慣窩在窗邊看外面,看著我看不出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有時我也坐在旁邊一起看,久了就發現,不論光線怎麼變,牠們的眼睛總能對準某個方向,沒太多晃動,也沒什麼疲倦感。我讀到一篇關於機器視覺系統的研究,內容正是仿造貓眼的構造,原來這不只是我的想像,科技界也真的想學會貓怎麼看世界。
我常對自己說:「貓的眼睛從不疲倦。」這句話,在我讀到一篇關於機器人視覺技術的研究報導後,突然有了新的感受。

🌌靈感來自貓眼:韓國團隊的科技突破
2024年10月,韓國光州科學技術院(Gwangju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IST)發表了一項劃時代的研究成果——一種模仿貓眼構造的機器人視覺系統。靈感正是來自貓咪獨特的瞳孔結構與夜視能力。
你是否注意過,貓的瞳孔在白天呈垂直狹縫,能減少眩光;而在夜間,則會藉由眼底的「脈絡膜反光層(Tapetum Lucidum)」放大微弱光源,使牠們在黑暗中依然能看得清楚。GIST 團隊正是模擬這套系統,打造出一款結合橢圓形狹縫光圈與金屬反射層的影像感知裝置。
這樣的設計不僅提升機器人在昏暗環境下的識別能力,也因為使用光學特性而減少了對繁重運算的依賴,更節能高效。該研究已刊登於《Science Advances》期刊,被譽為機器視覺領域的重要里程碑。science.org
📸「貓眼科技」其實早已潛入生活
這不是貓眼技術首次現身於科技舞台。過去幾年中,這類技術早已悄悄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 數位相機夜視模式:Sony 某代相機的夜拍技術,即採用類似貓眼的感光邏輯,強化在微光中的影像捕捉。
- 戰地攝影實例:2023 年,一位線上新聞記者在敘利亞拍下的戰火街景,即使用搭載「貓眼夜視鏡頭」的設備,讓畫面在幾近全黑中依然能捕捉人物與火光。
- 醫學應用:根據《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報導,某研究團隊正研發微型眼內鏡,模擬貓眼光學結構,以期在眼科手術中提供更清晰的視野與減少光學干擾。
「貓眼」的概念,已從神秘的動物視覺,實際轉化為醫療、軍事、攝影等多個領域的重要科技。
🐱觀察家中的貓眼:看見溫柔與警覺
以前關燈後,家姐總愛跑去窗邊坐著,像是在看些我看不見的東西——倒影也好,窗外夜景也好。牠總是安靜、專注,跟細佬不一樣。現在牠不在了,每晚關燈時我都會想起牠。
🤖貓眼啟發的機器視覺:當自然遇上科技
宋英民教授在研究發表中提到:「傳統機器視覺在複雜背景下常無法精準辨識物體,尤其光線變化時更易失誤。我們的系統能模擬貓眼的光學特性,讓機器更像動物一樣能聚焦、篩選、辨別。」newton.com.tw
這句話讓我聯想到另一個畫面:我正躺在沙發上滑手機,家姐突然耳朵一動,眼神銳利地望向某個角落。下一秒,牠起身奔去,準確地抓住一隻我完全沒注意到、幾乎與地板同色的小蟲。那種敏銳與決斷力,不正是智慧機器人最想學會的嗎?
📝你家的貓眼,也許正看見未來
別忘了也多觀察一下你家貓咪的眼睛,牠們可能正教我們一些未來的事。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留言分享你與你家貓咪的「觀察故事」,我們一起看見不一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