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畏系統-讀後心得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我必須要說一看到這本書的標題就很威,「佛畏系統」這到底是在講什麼? 為什麼能有一本書把書名取的那麼的天下無敵的感覺? 所以引起我很大的興趣來看這本書,副題是「洞察事物背後的規則,在不確定時代做出對的選擇」,那看起來又跟「底層邏輯」又似一樣,講的都是「洞察」這件事,小標題是「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佛畏系統」,那真的要看他是如何告訴我們透過「系統」來「洞察」事件本身,進而讓決策是符合需求。
作者在前言的部份寫的相當直白,為什麼讀了再多的書在面對命運的時候還是會感受到無力感,無法掌握結果在自己手上,當穿透了表象就會看到背後的本質,所以書中提到「跟世界打交道的最基本方法,是掌握「因果關係」」,理解了因果關係後,應該在意的,是引發事件本身的原因。正所謂「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君子應該見微知著,履霜而知堅冰至。

那又要反問了,那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到事件的本質呢? 因為要減少恐慌感,那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到事件的本質呢? 雖然我們不能百分之百的掌握命運, 但我們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減少自己的恐慌感,所以需要全局的視角及完善的思維。

回顧我們過往的經歷中是不是都有出現這四種的機會及運氣呢?

- 第一種好運「盲目的隨機性」

- 第二種好運「跑出來的機會」

- 第三種好運「有準備的頭腦」

- 第四種好運「人設吸引力」

我自己比較多的經驗是第一跟第二種,第三種是後面開始真正去閱讀及探索自己時才有這項運氣,第四種人設吸引力倒是真的沒有,還在朝這方向努力。

當然第一種的好運是不可控的,相對來說不只是好運,當所有的發展是不可控的情況下,就只能被迫接受。所以在感受無力感後人類的認知性會跑出來,想要突破現況就會有第二種情況出現,當自己完全沒有實行怎麼會有機會做到實現呢!

例如:

- 我從來不買公益彩卷,我永遠不可能成為中頭獎的一員

- 當我們在畫廊欣賞著名畫家的作品時都會感嘆當初如果堅持學習畫畫如今也能跟畫家一樣

第三種的好運取決於你的知識積累,而不是臨時抱佛腳就能得到的。知識有「複利效應」,在知識體量越大時,所看的視角當然也會有所不同,所以更能注意到新的機會。

我自己有一個類似的例子:因為長期閱讀及知識累積,觀察到自己在於人身保險上的不足,所以重新調整了自己的保險。在一個月後因為做了例行性健康檢查後發現有囊腫,因為有重新調整保險,所有的自費項目都由保險給付,自己不用擔心生病後的經濟壓力,更是有銀餘可以讓我想要實現在夢想路上的裝備。

第四種好運是一半取決於第二種及第三種,因為前面的經驗累積及努力的結果產生了自己獨有的人設特質,讓所有人知道你有這樣子的特質,進而在某件事件中脫穎而出。

我也必須說我自己目前也是朝這方向在努力,所以在社交平台上經營書帳,時不時的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及書單。雖然是不入流的小帳號,但是分享讓我很快樂,持續做自己快樂的事。

最近常聽到上班累,下班才是你要過的精彩人生,書中提到的一句話「人生的本質是在價值領域中探索,是努力發現新的價值,而不是照著現有的價值觀把生產和享受最大化」,所以也可以把想要做的事情當一個秘密專案來做,但是我是告知很多人說我下班有在做這件事,我覺得宣告及不宣告都有各自的好處,作者是讓自己能保持疏離感,但是在這方面我自己覺得希望找到的是同溫層,他的理論來自於一個創新理論叫「基因漂變」,說的就是因為少交流,沒有互相模仿,多樣性會更高,這個部份我覺得可以因時制宜。

作者提到讀書體會,我們讀書不是為了記住每一本書講些什麼,而是為了建立一套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感」,而這個「認知感」我的解釋會比較像是「體悟」,所以才會在讀書在一定程度上是「內隱學習」,就像他書中所寫這段話,讓我也深有體悟,雖然我沒有他讀過的書那麼的多,但是能理解到他想表達的含義,當然是不是要讀到那麼多書,又或是需要讀那些書,那些才是好書,這些都不需要爭論,因為不管做什麼事或讀什麼書,當下都能夠進入心流就能做又快又好,也有很多人會問要怎麼選書啦? 我自己的方式除了上一些平台去看排行榜跟自己喜愛的作者,這樣子的憑自己的感覺以外,多樣性及廣泛性好像就沾不上邊,我還是會到一些書帳去看推薦書單及像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到那麼多本書,也會特別記下來去找找。

像我們讀那麼多書後,就會有人問啊,你為什麼要讀那麼多書啊? 很多人的答案應該有一個「我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那什麼叫做成為更好的自己?現在的自己有那麼的不好嗎? 例如我自己目前工作跟收入達到平衡,但是我的興趣跟我目前的工作根本不相關,我想要成為一個有名的說書人,這個成為說書人就是我喜歡的和我想要的,這個願望是我所「渴望」的,希望成為新自己採取行動,所以準備接受新的價值觀而價值觀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定義一個人。

很多人會說為什麼自己要去改變及追求新的價值觀呢? 現在的自己也沒有過的不好啊! 這就是這個人的價值觀已經固定,他再也沒有渴望,他所認為他現有的價值觀就是最好的,他所有的願望都只不過是欲望,當一個人不再渴望,他永遠都擺脫不掉「舊自己」的價值觀,也許現在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舊自己」,但是當你想要「成為」或「喜歡」時就會出現渴望變成想要的樣子,所以人的價值觀是會變的,書中提到的「真正的奢侈是冒險,真正的富足是自己選擇探索方向」這指的也是內在的支撐,就是很多人說的「內在原力」。

又會有人說我到這個年紀為什麼我還要學習還要進步呢?因為人的性格並不會在任何的年齡段就定型,心理學家提出了五個考察性格的維度:1. 開放性、2. 盡責性、3. 外向性、4. 親和性、5. 神經質,除了「親和性」不會隨著變老而改變,其他四個方面都會變,而且還不是往好方向改變!

就像很多人問我,你都到了這年紀為什麼還要讀那麼多書,為什麼還要去上課,這些對你有什麼意義呢?雖然我常常自稱自己是「中年大媽」,帶給別人的刻板印象就是應該坐在沙發上追劇,或是追著孩子罵兩句,但是我還是對於學習新事物有很強的渴望,想要認識更多的人來擴張自己的邊界感,想挑戰的是自己沒做過的事物,不想把自己定位在某個範圍裡面,就像從年齡去定位自己什麼事性都做不了!

以前的錢幣設計的是外圓內方孔,有人解釋成做人處世的態度,但是我更喜歡的「思圓行方」的這個解釋,因為當能靈活的思考,把握原則的實踐,不管什麼事都能夠迎刃而解,在力度上也能保持住不會用力過猛,可以在生活上或是工作上有很多事並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樣非黑即白,給自己設置一個「緩衝區」,不需要立馬下決策,在時間及空間上給自己一個空間,想起了之前讀過的「灰階思考」不就是這樣子嗎!

很多時候我們在都一直在想如何做,但是沒有實際去行動!積極主動去選擇也是一種風險管控,因為主動權在於自己,有了選擇的權力就是可去做也可以不去做,也不是相對性一定會得到什麼或不得到什麼,是所理解後做出來的決定,所以說選擇=不對稱性+理性選擇。選擇=權力=義務?書中用線性思維來解釋這個對比性,第一種是「線性」,例如買一斤蘋果是十二元,那買十斤就是 120 元,第二種是「非線性」,例如喝了第一瓶啤酒覺得很愉快,喝了第二杯後愉快的程度應該要二倍愉快才對,但是愉快程度並沒有二倍上升,反而到達了高峰值後也可能下降。

我們可能都會認為付出跟回報都要成正比,想要多大的回報就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所以很多人相信的是權利和義務也要相等,但是依照「線性」及「非線性」就會有兩種不同結果。

在作者的後記中提到糊塗的人盲目行事,出了結果才反應過度。聰明的人知道結果是對行為的回報,講的是「因上努力,果上隨緣」。但是能夠應用「系統」就知道你的安排夠不夠好,決策力夠不夠強,是否能合理的容納好事和壞事、機遇及風險。

當然「系統」是隨時能夠去做變化,也是一項技能,一份修行,一份事業,每個動作都是「系統」的輸入及輸出,每件事的成敗都是「系統」的自然漲落,真正決定勝利的,不是一件事行不行也不是一個人行不行,而是你的「系統」行不行,「系統」行,事情就有成長的動力,系統行,好運就會自然來找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ivy Chen的沙龍
10會員
72內容數
分享我自己的一些讀書心得,僅是個人的輸出想法
ivy Ch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27
當機動性變成日常,應該檢討的是什麼?我大致上分成這六大類 1. 資源規劃 2. 流程設計 3. 溝通與協調 4. 風險管理 5. 目標管理 6. 文化及心態 溝通與協調 在溝通與協調的過程中,不必為了小事就召開各部門的會議。更好的方式是利用固定的例會進行討論與溝通。有效的溝通不應流於
2025/07/27
當機動性變成日常,應該檢討的是什麼?我大致上分成這六大類 1. 資源規劃 2. 流程設計 3. 溝通與協調 4. 風險管理 5. 目標管理 6. 文化及心態 溝通與協調 在溝通與協調的過程中,不必為了小事就召開各部門的會議。更好的方式是利用固定的例會進行討論與溝通。有效的溝通不應流於
2025/07/26
最近在聽 Podcast 時,有聽到愛大上節目打書。之前讀過愛大的《內在原力》,讓我受益匪淺,所以一聽到愛大又有新書,真的是立馬上線就買了。因為先聽了節目主持人跟愛大的對談中有提到命運及讀書的方法,這兩個部分也是我特別有興趣的。 人的命運跟閱讀的關係到底是如何牽扯的呢?什麼是命定之書?
2025/07/26
最近在聽 Podcast 時,有聽到愛大上節目打書。之前讀過愛大的《內在原力》,讓我受益匪淺,所以一聽到愛大又有新書,真的是立馬上線就買了。因為先聽了節目主持人跟愛大的對談中有提到命運及讀書的方法,這兩個部分也是我特別有興趣的。 人的命運跟閱讀的關係到底是如何牽扯的呢?什麼是命定之書?
2025/07/18
當機動性變成日常,應該檢討的是什麼?我大致上分成這六大類 1. 資源規劃 2. 流程設計 3. 溝通與協調 4. 風險管理 5. 目標管理 6. 文化及心態
2025/07/18
當機動性變成日常,應該檢討的是什麼?我大致上分成這六大類 1. 資源規劃 2. 流程設計 3. 溝通與協調 4. 風險管理 5. 目標管理 6. 文化及心態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參加內觀課程的心得,詳細描述了作者面對身體健康的執著,並且再次體認佛法是修心,重點不在於出現何種感受,而是如何透過觀察感受來消融心的習氣反應。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參加內觀課程的心得,詳細描述了作者面對身體健康的執著,並且再次體認佛法是修心,重點不在於出現何種感受,而是如何透過觀察感受來消融心的習氣反應。
Thumbnail
閱讀生活大師的著作,學會理解它們所言的真正涵義,在「你想如何生活」這個問題上形成自己的信念。(佛諾姆) 存在的藝術是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心理學家佛諾姆在繼愛的藝術和聆聽的藝術後所撰寫的第三部曲。佛諾姆在探討精神分析之後,在存在的藝術一書中繪製了一套引導人邁向存在的步驟。他認為社會分析和個人分析是密不可
Thumbnail
閱讀生活大師的著作,學會理解它們所言的真正涵義,在「你想如何生活」這個問題上形成自己的信念。(佛諾姆) 存在的藝術是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心理學家佛諾姆在繼愛的藝術和聆聽的藝術後所撰寫的第三部曲。佛諾姆在探討精神分析之後,在存在的藝術一書中繪製了一套引導人邁向存在的步驟。他認為社會分析和個人分析是密不可
Thumbnail
秉持著不急於求成的信念,先把觀念基礎建構好,但,何為學習塔羅應有的觀念?
Thumbnail
秉持著不急於求成的信念,先把觀念基礎建構好,但,何為學習塔羅應有的觀念?
Thumbnail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包裝」,不是單指書本的外觀,而是所有的介紹文字與符號。它們都圍繞在「神經可塑性」的核心概念上,而這個概念,光從名稱就賦予我們一種想像,這種想像介於現實與理想之間:一方面,它承認我們的感受與行為深受神經影響,隱含悲觀的唯物論觀點;另一方面,它樂觀地告訴我們這有改變的可能。 更重
Thumbnail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包裝」,不是單指書本的外觀,而是所有的介紹文字與符號。它們都圍繞在「神經可塑性」的核心概念上,而這個概念,光從名稱就賦予我們一種想像,這種想像介於現實與理想之間:一方面,它承認我們的感受與行為深受神經影響,隱含悲觀的唯物論觀點;另一方面,它樂觀地告訴我們這有改變的可能。 更重
Thumbnail
第一部 來自交換的「力」|第四章 交換模式D與力|9、佛陀
Thumbnail
第一部 來自交換的「力」|第四章 交換模式D與力|9、佛陀
Thumbnail
我很喜歡熊仁謙根據他研究佛經之後,整理出來的這四大象限,用這圖表就解釋了影響我們人生的四大內外因素。
Thumbnail
我很喜歡熊仁謙根據他研究佛經之後,整理出來的這四大象限,用這圖表就解釋了影響我們人生的四大內外因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