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動性變成日常,應該檢討的是什麼?我大致上分成這六大類
2. 流程設計
3. 溝通與協調
4. 風險管理
5. 目標管理
6. 文化及心態
這章講的是「流程設計」在任何作業模式中,流程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礎,而這些流程最終會整合成一套完整的作業系統。然而,在開始實際運作之前,我們需要做好完整且系統性的規劃。
從整體來看,一個完善的流程管理可以分為三個重要階段:
首先要著重在前期規劃上,需要全面性思考流程設計,預設各種可能發生的情境,同時評估潛在問題點,將風險管控納入考量。這個階段的完整性會直接影響到後續的運作效果。
接著進入測試運作階段,透過實際執行來觀察問題點,進行持續修正與優化,藉此提升運作效率。這個階段的經驗累積對於建立穩定的作業流程相當關鍵。
當進入正式實施階段,我們會制定標準作業流程(SOP)。這時候要特別注意,我們應該避免頻繁修改,而是建立正式的改善機制。正確的流程修改應該遵循以下步驟:
當發現問題時,首先要評估其影響程度,接著依據評估結果提出正式的改善提案。提案內容需要經過討論審核,確認可行後才執行變更。變更執行後,我們需要持續追蹤其成效,並且要特別關注這些改變是否會對其他環節產生連鎖反應。這個完整的修改流程能確保每個改變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特別要強調的是,修改不應該成為日常。如果發現需要經常性的調整,這時候就應該透過正式的提案機制進行改善,而不是把修改當作例行事務。我們需要明確定義什麼情況需要提案,並且建立標準的提案機制。即使是彈性調整,也要依照既定的機制來執行。
在每次的流程變更後,追蹤改善成效和評估連鎖反應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這不僅能確保變更確實帶來改善,也能維持整體流程的穩定性。我們要確保前期規劃完整考量各種可能性,在測試階段及時修正發現的問題,而在正式實施後的任何修改都需要遵循標準程序。
這種系統性的流程管理方式,能夠確保作業流程的穩定性和效率,同時也能適時因應環境變化進行必要的調整。重點在於建立一個平衡點,既能維持流程的穩定性,又能適時因應需求做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