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戰專輯-1 戰爭的殘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反戰專輯-1 戰爭的殘酷

2025-07-31

一、兩次世界大戰的死傷規模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 總死亡:約 1,500–2,200 萬;其中軍人約 970 萬、平民約 600–700 萬,另有受傷軍人約 2,300 萬。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

  • 總死亡:主流估計 7,000–8,500 萬人,約占當時世界人口 3%。其中,平民死亡因大規模轟炸、屠殺與饑荒特別高(約 5,000–5,500 萬)。
    主要國別估計:
        • 蘇聯:約 2,400–2,700 萬;
        • 中國(含抗戰時期):約 1,500–2,000 萬(多數為平民);
        • 波蘭:560–580 萬;
        • 日本:~310 萬;
        • 美國:約 41.8 萬。

整體對比:二戰的死亡與受苦範圍明顯超過一戰,尤其在平民端;二戰的全面戰爭、種族滅絕、城市戰與封鎖造成更大規模的民間傷亡。上述估計值因統計方式不同(邊界、期間、直接/間接死亡)而有變動,故常以區間表示。 

二次世界大戰後,人類並未覺醒,後續仍然戰事不斷。

二、韓戰(Korean War,1950–1953)

戰爭簡介:

  • 爆發背景:朝鮮半島曾為日本殖民地,二戰後由蘇聯和美國分別控制北緯38度線以北與以南地區。1948年,北方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南方成立大韓民國(南韓)。1950年6月25日,北韓越過38線入侵南韓。
  • 參戰方:
        • 北韓(中共和蘇聯支援)
        • 南韓(聯合國軍支援,主力為美軍)

結果:

  • 1953年簽署停戰協議,恢復38度線原狀。
  • 沒有正式和平條約,至今南北韓仍處於戰爭狀態。

影響:

  1. 冷戰加劇:美蘇對立升溫,進一步鞏固兩大陣營。
  2. 中國崛起:中國出兵「抗美援朝」,提升其在共產陣營地位。
  3. 美國軍事部署全球化:美國在亞洲加強軍事同盟,如與日本、韓國簽約。
  4. 朝鮮半島分裂至今未解,形成現今的南北韓對峙局面。

三、越戰(Vietnam War,1955–1975)

戰爭簡介:

  • 爆發背景:法國撤離後,越南被分為北越(共產政權)與南越(美國支持政權)。北越支持越共對抗南越政權,美國逐步升高軍事介入。
  • 參戰方:
        • 北越與越共(中國和蘇聯支援)
        • 南越與美軍及盟國(澳洲、南韓等)

結果:

  • 1975年北越攻占西貢,越南統一為共產政權。

影響:

  1. 美國受損:戰爭慘烈且最終失敗,造成美國民眾反戰潮。
  2. 冷戰轉向間接對抗:美蘇避免正面交戰,更多代理人戰爭興起。
  3. 戰後創傷深遠:越南、柬埔寨、寮國等地遭戰火摧毀,美軍退伍軍人普遍有心理創傷。
  4. 越南成為共產國家,但在1990年代後逐漸走向經濟開放。

四、其他主要戰爭(按時間排序)

1. 阿富汗戰爭(1979–1989;2001–2021)

  • 第一次(1979–1989):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支援穆加赫丁反抗軍。
        • 結果:蘇聯撤軍,冷戰後期蘇聯衰敗加劇。
  • 第二次(2001–2021):9/11後,美國推翻塔利班政權。
        • 結果:美國2021年撤軍,塔利班重新掌權。
        • 影響:反恐戰爭長期化,美國財政受到消耗。

2. 伊朗–伊拉克戰爭(1980–1988)

  • 原因:領土爭端、宗教分歧。
  • 結果:雙方均無勝利,百萬人死傷。
  • 影響:中東局勢動盪,伊拉克後來入侵科威特,引發海灣戰爭。

3. 波斯灣戰爭(1990–1991)

  • 背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國主導聯軍反擊。
  • 結果:伊拉克被擊退。
  • 影響:美軍長期駐紮中東,對後來反美情緒、恐怖主義升溫有間接影響。

4. 伊拉克戰爭(2003–2011)

  • 背景: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發動戰爭。
  • 結果:推翻海珊政權,但後續陷入內戰與混亂。
  • 影響:
        • 中東局勢更加動盪。
        • 恐怖組織如ISIS崛起。
        • 美國聲譽受創,國內外反戰聲浪高漲。

五、這些戰爭的整體影響

1. 冷戰格局形成與解體

  • 韓戰與越戰都是美蘇在全球的「代理人戰爭」。
  • 顯示了意識形態對立造成的長期地緣衝突。

2. 美國角色與爭議

  • 美國成為全球警察,但其介入引發爭議,尤其在越南與中東。
  • 美軍干預政策經歷信任危機與自我反省。

3. 區域衝突持續存在

  • 二戰後世界雖未再爆發全球性戰爭,但地區性衝突不斷(如阿富汗、敘利亞、烏克蘭)。
  • 冷戰後的單極世界轉向多極,權力轉移仍伴隨動盪。

4. 戰爭後的經濟與人道衝擊

  • 數百萬人死亡或流離失所。
  • 國家基礎建設與社會秩序崩潰。
  • 國際社會逐漸重視戰爭罪行與重建責任。

六、近期(2023年後)兩場主要戰爭

1. 俄羅斯—烏克蘭戰爭(2022年起,2025年持續)

  • 戰況與戰略
    自2022年起,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引發長期大規模戰爭。2025年烏軍展開在俄境內 Kursk 地區的反攻,取得約 5 公里地區進展,但部分部隊可能陷入被包圍危機。 前線普遍被形容為「非常艱難」,烏克蘭面臨補給與人力挑戰,而俄羅斯則持續透過徵兵與動員應戰。
  • 攻擊與平民傷亡
    俄軍近期對烏克蘭訓練中心、醫院、監獄等目標發動襲擊,造成多人死亡。
  • 外交與制裁角力
    美國在特朗普政府帶領下提出對俄短期(約10–12天)和平要求,威脅徵收高額油品關稅與擴大軍援。俄方則回應此舉可能陷入與美國的衝突升高。
  • 人道統計與趨勢
    聯合國人權機構報告顯示,2024 年底至 2025 年中期間,烏克蘭境內記錄近 1,000 名平民喪生,4,800 多人受傷,且至少有 106 名戰俘被指控被處決。

2. 以色列—加薩戰爭(Gaza War,2023年10月起持續)

  • 起因與進程
    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突襲以色列,引發以軍大規模反擊,隨後爆發加沙戰爭。截至2025年中,有超過 60,000 名巴勒斯坦人在加薩身亡,當中幾乎一半為婦幼,約 145,000 人受傷。 此後雙方一度達成2025年1月的42天停火協議,並進行階段性人質與囚犯交換及部分撤軍。
  • 3月戰事重啟
    然而2025年3月18日,以色列發動“力量與劍”行動,展開大規模空襲,立即結束停火,造成至少約 400 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隨後以軍展開地面進攻,重新奪回 Netzarim 安全走廊,而後建立 Morag 安全區,將加沙分割成多個控制區,以提升對哈馬斯的壓力。
  • 人道危機與影響
    以色列對加沙實施全面封鎖,切斷食水與電力,導致糧食價格上漲至 1400%,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WFP)甚至耗盡糧食儲備,兒童營養不良激增,有約 66,000 名五歲以下孩童出現嚴重營養不良。 國際社會對此高度關注,數十國出席聯合國會議,呼籲哈馬斯解除武裝並轉由巴勒斯坦權力機構接管加沙,部分西方國家已明確支持巴勒斯坦建國方案。
  • 戰略與政治動態
    以色列右翼內閣強烈主張全面佔領加沙,並將重建與治理權有效掌控,而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展現支持姿態,使以色列得以側重軍事強硬路線。 人權團體與國際媒體警告這類控制與封鎖行為可能違反國際法,甚至構成戰爭罪。

這些衝突的全球意涵

  • 地緣政治再塑
    這兩場戰爭全球焦點集中於美俄對峙與中東權力競逐,美國外交政策與盟友策略在衝突中扮演關鍵角色。
  • 人道與國際法危機
    民用設施與平民成為主要受害者,各種報告與組織指控戰爭行為可能違反戰爭法與人權標準。
  • 難民與重建挑戰
    加薩與烏克蘭大規模流離失所人口,戰後重建需求龐大,需要長期援助與國際合作。

後記:

戰爭對人類的創傷是嚴酷且持續的,戰爭後的恐怖報復更撕裂世界和平的希望。音樂界因此產生許多反戰歌曲,正當此世界戰亂紛擾之際,我後續想介紹一些反戰歌曲,這也是推出「Echo & Reverb」這一系列Blog的原因之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文藝沙龍_by Brian
6會員
196內容數
1965~1970年代中期,台北市有個「文藝沙龍」。 這裡是Brian的音樂沙龍,分享我的一些音樂文章,以紀念「文藝沙龍」。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明理的人都知道,遮眼閉目或用「和平」換字包裝,緩和不了戰爭的殘酷真相;逃避而不願直視,也無法否定戰爭與我們的過去同在,也是我們現在的一部分,而且還會緊隨著我們,共同走向未來。人就是這類暴力衝突中唯一的主角,沒有配角,討論戰爭,就是討論人。 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Thumbnail
明理的人都知道,遮眼閉目或用「和平」換字包裝,緩和不了戰爭的殘酷真相;逃避而不願直視,也無法否定戰爭與我們的過去同在,也是我們現在的一部分,而且還會緊隨著我們,共同走向未來。人就是這類暴力衝突中唯一的主角,沒有配角,討論戰爭,就是討論人。 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Thumbnail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記者的中立視角、採用平實的風格敘事,確實規避掉如《現代啟示錄》那樣意在反戰卻浪漫化戰爭的問題,並且有力地提醒大家,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就沒有文明討論意見的空間了,只剩下求生存與殺敵。至於明瞭這點的人們在真實世界裡有沒有辦法阻止戰爭發生?就是個令人傷感的問題了。
Thumbnail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記者的中立視角、採用平實的風格敘事,確實規避掉如《現代啟示錄》那樣意在反戰卻浪漫化戰爭的問題,並且有力地提醒大家,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就沒有文明討論意見的空間了,只剩下求生存與殺敵。至於明瞭這點的人們在真實世界裡有沒有辦法阻止戰爭發生?就是個令人傷感的問題了。
Thumbnail
我很推薦大家去看的原因,就是在孤獨中總有個能意外理解、並成為你好夥伴的人,當在戰場上你只能被量化成效判斷有沒有用時,仍有那麼一個人是純粹的擔心你、為你想發揮的喜好展現熱情而大力鼓掌,一起對著彼此說聲「我要活著,你也要活著」的人,也為自己開始有了找尋「為什麼」的動力。
Thumbnail
我很推薦大家去看的原因,就是在孤獨中總有個能意外理解、並成為你好夥伴的人,當在戰場上你只能被量化成效判斷有沒有用時,仍有那麼一個人是純粹的擔心你、為你想發揮的喜好展現熱情而大力鼓掌,一起對著彼此說聲「我要活著,你也要活著」的人,也為自己開始有了找尋「為什麼」的動力。
Thumbnail
近代人類享受了自二戰後相對和平穩定的數十年時光,但近年的各大戰事,讓我們離第三次世界大戰從未如此之近。
Thumbnail
近代人類享受了自二戰後相對和平穩定的數十年時光,但近年的各大戰事,讓我們離第三次世界大戰從未如此之近。
Thumbnail
到底是戰爭抹殺了人性,還是毫無感情的殘殺即是人的劣根性?原本對勝利還抱有一絲希望的他,在戰爭的摧殘下漸漸逼出人性卑劣的黑暗面。
Thumbnail
到底是戰爭抹殺了人性,還是毫無感情的殘殺即是人的劣根性?原本對勝利還抱有一絲希望的他,在戰爭的摧殘下漸漸逼出人性卑劣的黑暗面。
Thumbnail
軍事理論對普通人來說太過遙遠,真能用一句話來解釋嗎
Thumbnail
軍事理論對普通人來說太過遙遠,真能用一句話來解釋嗎
Thumbnail
這是去年就打的觀後心得,由自己的社群媒體轉載過來。 戰爭 就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短短只有20年的間隔來看,人類的確擅長遺忘,但至今已過了七十年卻並未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聽起來雖然諷刺,但結束二戰的原子彈,似乎確實嚇阻了下一場大規模戰爭,那從天而降的死神,帶著不公平的審判與毀滅之光,不僅給予日
Thumbnail
這是去年就打的觀後心得,由自己的社群媒體轉載過來。 戰爭 就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短短只有20年的間隔來看,人類的確擅長遺忘,但至今已過了七十年卻並未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聽起來雖然諷刺,但結束二戰的原子彈,似乎確實嚇阻了下一場大規模戰爭,那從天而降的死神,帶著不公平的審判與毀滅之光,不僅給予日
Thumbnail
對「戰爭」及「戰士/戰犯」這些大的概念,做了非常多元化、個體化的理解。這也是大逃殺系列及反烏托邦作品讓人沈迷的點。面對空降或世襲的遊戲規則,基於生命經驗乃至於使命、身體能力與生存之道,採取不同的生存方式。此外,更展現了幾種超越自己生命,也想守護的東西,以及基於這樣的價值認同,所採取的生存(戰鬥)模式
Thumbnail
對「戰爭」及「戰士/戰犯」這些大的概念,做了非常多元化、個體化的理解。這也是大逃殺系列及反烏托邦作品讓人沈迷的點。面對空降或世襲的遊戲規則,基於生命經驗乃至於使命、身體能力與生存之道,採取不同的生存方式。此外,更展現了幾種超越自己生命,也想守護的東西,以及基於這樣的價值認同,所採取的生存(戰鬥)模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