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的風比昨兒涼了些,立冬了!
立,建始也,冬季自此開始。冬,終也,萬物收藏也。說文解字:「冬,四時盡也」,即一年四季的結束。立冬,意味著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草木凋零、蟄蟲休眠。
中國古代,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相當重視節氣立冬。這一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大夫,迎冬於北郊。祭黑帝元冥,車旗服飾皆黑。為何選黑色、在北郊?五行學說中 ,四季和方位存在著對應關係。春對應東方、屬木、色屬青,夏對應南方、屬火、色屬赤,秋對應西方、屬金、色屬白。冬對應北方,屬水、色屬黑。
農業時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辛苦工作了一年之後,體力耗盡;加上天氣變冷,急需補充營養。是以立冬最直觀的習俗,體現在吃上面。台灣有「補冬」習俗,喝一碗香噴噴的麻油雞,或邀三五好友或全家人聚在一塊,星空下來鍋羊肉爐,談天說笑。福建、潮汕一帶則以吃甘蔗代替進補,這時甘蔗已成熟,吃了不上火,同時有愈來愈好之意。在進入最後一個季節的立冬日吃甘蔗,不啻倒吃甘蔗,愈來愈甜。中國北方有立冬吃餃子之俗,取「交子」諧音,意指立冬乃秋冬季節交會之時。老南京人為了抵抗冬季溼寒,入了冬特別注意吃生蔥。蔥、性溫味辛,可以幫助排毒排寒,通氣活血,減少疾病的發生。吃飯時灑上青白玉般的蔥花,再澆上幾滴香油,細嚼冬天裡的一道好風景。江南水鄕紹興,則有立冬釀黃酒傳統,是為冬釀。因冬季水質清冽,兼之長時間低溫發酵,風味尤佳。
立冬三物候:一候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於堅也;二候地始凍,地面開始凍結,但未到裂開的程度。三候雉入大水為蜃,雉指野雞或大型鳥,蜃則是大蛤蜊。古人發現立冬後,天上的大鳥不見了,海中則開始出現巨大蛤蜊。由於蛤蜊的花紋和雉的羽毛顏色有幾分相似,古人以為是雉跑到水裡變成了蜃。這也反映了古人對於天地之間,生命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一種素樸認知。
深秋初冬,有秋天的色彩斑斕,有冬天的空寂凋殘。騷人墨客筆下,獨有一番韻味。
李白《立冬》
夢回盛唐,詩仙李白在外漂泊雲遊。迎來了東風吹水綠參差的春天,送走了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日,立冬,天氣相當寒冷。夜色來襲時,大地更透著一股肅殺之氣。客舍羈旅,小火爐上溫著一壺酒,酒香慢慢地慢慢地瀰漫著小客棧。爐下紅紅的炭火,微微發出霹霹啪啪的聲音。詩人獨斟獨飲幾杯美酒後,豪興不減,想提筆寫首詩抒情懷。起身來走到書桌前,一看,毛筆僵硬,墨汁凝固。哈哈哈,李白大笑幾聲。心想,正好可以偷懶不寫了!就好好享用美酒,觀賞庭中月色吧!一杯一杯又一杯,紅紅的炭火滲著酒香,映著詩人的鄉愁。醉眼微醺時,只見明月皎皎從窗紗悄悄溜進來,灑在書桌上,灑在硯台上,灑在墨漬花紋上。似醉非醉、恍恍惚惚間,月色墨花似幻化成大雪滿山村。
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
凍筆:冬天時因天氣寒冷,毛筆很快變得僵硬無法書寫。
墨花:墨汁乾涸後,在硯台上留下的墨漬花紋。
有詩香酒香,有嗞嗞響的小火爐,還有盈室月光化做山村積雪。想像力豪放奇誕,李白不愧是繼屈原之後,最具個性、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淡淡幾筆,一幅寧靜又夢幻的初冬景象躍然眼前,閒雅舒適中透著濃濃暖意。
李白(公元701 – 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美譽,和有「詩聖」之稱的杜甫,並稱「李杜」。
紫金霜《立冬》
宋詞人紫金霜,生平不詳。一年立冬日,斜陽晚照時分,庭中已然蕭瑟象。詞人無暇傷懷,而是興致盎然地期盼著,等一番寒徹骨後,迎來梅花撲鼻香。
落水荷塘滿眼枯,西風漸作北風呼。
黃楊倔強尤一色,白樺優柔已半疏。
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
擬約三九吟梅雪,還借自家小火爐。
黃楊:四季常青灌木或小喬木,因其木材顏色徧黃,故名之。
白樺:落葉喬木,樹幹端直,高可達27公尺。樹皮色白似紙狀,不論季節都會層層剝落,可用來書寫繪畫。
優柔:形容白樺樹葉子稀疏不繁茂。
三九: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是一年中最寒冷時候。中國農曆將冬至到立春這段時間,每九天劃為一個階段,謂之「九」,共九九八十一天。
看了一下午的書後,詞人暫且放下書,緩步踱到書房門口。門一開,一股寒冷的霜氣撲面而來,好不神清氣爽,心志精神不禁為之一振。靈光乍現,原來今日立冬了。走到花園裡一望,荷塘裡滿是枯莖敗葉,一脈凋零頹唐,哪還有留得殘荷聽雨聲的詩意?秋天的西風,也漸漸轉為冬季的北風在呼嘯。呼呼呼地吹過身旁,吹過一身倔強的黃楊樹,依然青翠如故。吹過纖柔細長的白樺樹,枝頭樹梢葉子已半稀疏。恰向晚時分,夕陽餘暉灑下來,灑在我的明窗上,正好伴著我讀書寫字。詞人一邊往書房走一邊想著,待三九天最是寒冷時,梅花開得正好。到時候帶上暖哄哄的小火爐,到郊外賞雪詠梅。天地白茫茫,我與梅花、共傲雪凌霜!
最喜「窗臨殘照好讀書」,一幅溫馨恬雅意象。明窗下,人兒捧著書,斜陽照進來。淡淡的金色的光,流淌在一字一句、一揚眉一凝眸間。書、暖暖的,心、暖暖的。
張侃《立冬後述情》
倏忽秋已盡,風又蕭蕭,雲又飄飄,立冬了。詞人性淡泊,一首節氣詩,寫出了看花開花落、望雲卷雲舒的安然恬靜感。
山城並水寒較早,鴛瓦新霜寫花草。
五朝三朝風蕭蕭,九日十日雲飄飄。
秋將歸去冬又至,寒色不遮萬山翠。
小窗倚徙片時間,有美人兮隔江水。
鴛瓦:即鴛鴦瓦,指傳統建築中,一俯一仰相扣合的成對屋瓦。如同鴛鴦相依偎,故名之。
倚徙:留連徘徊。
美人:指美好的人事物,或理想政治的寄託,或高潔品德的象徵。
山城臨水而建,寒氣來得早。清晨起來,只見鴛鴦瓦上、庭中花草,䨱著一層薄薄的霜。陽光下晶瑩剔透,甚是寫意。時光流逝,季節更迭,氣候隨之變化。每三五天就雨打風蕭蕭,九日十日後又見晴空、白雲飄飄。秋天即將歸去,轉眼冬天到,帶著幾分瑟瑟、幾分寒意。天色寒,可遮不住千山萬林,依然一片蒼翠。走向小軒窗,靜思徘徊片刻,不覺柔情詩意上心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我心心念念的美人啊,隔著滔滔一江水。
張侃,南宋詞人,生卒年不詳。父張岩以諂媚權臣為世人詬病,侃獨志趣蕭散,恬靜不爭。
沈說《次韻古愚立冬日觀菊》
恰立冬時節,何事最相宜?文人雅士品冬日,各有各的風韻。傍著小火爐寫詩,殘照下臨窗好讀書,望一江東逝水思美人。把酒賞黃花,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閒繞籬頭看菊花,深黃淺紫自窠窠。
清於簷卜香尤耐,韻比猗蘭色更多。
九節番疑今日是,一樽未覺晚秋過。
從教白髮須簪遍,且任當筵作笑歌。
窠窠(ㄎㄜ,kē):聚集貌,猶如團團簇簇。
簷卜:佛經裡佛花之一種,佛學愛好者認為,簷卜花就是梔子花,象徵純潔、優雅。
猗(ㄧ,yī):美好盛大的樣子。《詩經.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
這一日,晴空萬里,秋已盡,冬始來。籬笆上的菊花依然開得燦爛,陽光下團團簇簇,深黃的淺紫的,賞心悅目。詞人悠閒地繞著籬笆漫步,一邊賞菊一邊遙想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淡泊。偶低下頭湊近鼻尖一嗅,菊花香比之西域香草簷卜,來得清新淡雅又綿長。花開時黃一叢、紫一叢的,比花之君子蘭花更具韻味,花色亦來得艷麗。飲著酒,賞著菊,陽光熙熙,詞人絲毫不覺秋天已離去。酒一樽,花一朵,不禁錯把十月小陽春,當成了十里桃花盛放的春天。不管四季如何更替、光陰如何流轉,何妨且歌且飲且盡歡,且將朵朵菊花插遍滿頭霜。他人笑我太瘋癲,我以為那不過是酒筵上樂事一樁。花滿頭,酒滿樽,我自開懷自瀟灑!
沈說,宋詩人,有《庸齋小集》。詩人頭戴菊花,在宋朝並不為奇。奇的是插滿頭,有放浪形骸之嫌。男子簪花習俗,最早出現在南北朝,興起於唐朝,風靡於兩宋。從宋真宗開始,官家經常賜花給大臣,以示恩澤。隨著朝臣簪花的普及,後來乾脆納入宮廷禮儀。上有所好,民必甚焉。簪花很快成為宋代文人社交中重要的一環,頻繁出現在各種宴會、雅集裡。在權貴、文人的影響之下,民間也形成了壽慶簪花、嫁娶簪花,節慶簪花之俗。尤其是過節時,要簪四季之花以應時序。譬如,五月五日戴茉莉歡度端午;九月九日重陽節要簪菊,以求驅邪健身、長命百歲。
張以寧《立冬舟中即事其一》
立冬這一天,詩人在船上,歸心似箭。
一灘一灘復一灘,輕舟蕩槳上曾湍。
三秋嶺外雨全少,十月邕南天未寒。
露岸葦花明白羽,風林橘子動金丸。
如何連夜還鄉夢,不怕關山行路難。
三秋:此處應是早秋、中秋、晚秋的合稱,即一整個秋天。關於三秋,歷來有不同用法。如著名的《滕王閣序》有「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指的是秋天的第三個月,即九月。又如南朝文學家王融在《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中寫到,「幸四境無虞,三秋式稔」,指的是孟秋、仲秋、季秋的合稱,即整個秋季。《詩經》裡「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代表三個季度,即九個月。
嶺外:即嶺南、五嶺山脈以南地區,包括今之廣東、廣西和海南。在古代,嶺外為邊陲之地,常與官員貶謫、瘴癘之地等意象相關聯。最有名的當屬唐朝宋之問的《渡漢江》,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立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邕南:古代的邕州,今廣西南寧市。
路遙遙,水迢迢,詩人在返鄉的舟楫上。船行了一天又一天,思鄉的心情,也一天濃於一天。這一日立冬,行經荒僻的嶺南。嶺外秋天雨水少,邕南十月天未寒。破曉步出船艙,只見岸邊大片蘆葦花開得茂盛。朵朵蓬鬆如絮如羽毛,飽沾清晨的露珠,風中一搖曳,煞是美麗。浪拍舟楫繼續走,行經滿山遍野的橘子林,飄來陣陣橘子香。沒有落葉零落的蕭瑟,只有枝葉扶疏間,一顆顆金燦燦圓潤潤的果實,在在訴說著著豐收的喜悅。景色美如斯,但不是故鄉,留不住一顆想家的心。水迢迢,路遙遙,一個又一個險灘,一個又一個湍流。行路難,行路難,一程一程復一程。詩人不怕關山阻隔,夢裡都是返鄉夢,只想早日回到心心念念的家園。
張以寧(公元1301 – 1370年),元末明初人。洪武三年出使安南(今越南),死於返鄉途中。
蘇軾《贈劉景文》
公元1090年,蘇軾年五十五、二度貶至杭州為官,遇到了年已五十八的劉景文。二人相見歡,經常詩酒酬唱,引為至交。劉景文為名將之後,篤志好學,博通史傳。但幼時父親已戰死沙場,有兄六人皆亡,孤苦無依,仕途不達。蘇東坡感友人身世之坎坷,人生又已至暮年,想說些惺惺相惜之語,留下了「正是橙黃橘綠時」的一片金黃碧綠,千古傳唱。驀然間,日漸凋殘的初冬,一變為飽滿豐碩,生機勃勃。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江南十月,荷花凋謝殆盡,連那曾經亭亭玉立如傘蓋的接天碧葉,也枯萎了。可那籬笆間的菊花自有一番風骨,花已殘蒂留餘香,依然挺拔著枝幹,昂昂然於風中傲霜鬥寒。請君切記住,荷盡菊殘看似蕭瑟,其實正是一年中最好的光景!此時山野林間恰橙黃橘綠,陽光下一顆顆金燦燦的果子,映照著一顆顆青綠的橘子。青黃雜糅的果子皮,明亮斑爛,恰如君之文采斐然。經冬猶綠林的橙橘,傲雪凌霜,恰似君之高節堅貞。
蘇軾向朝廷竭力保舉,劉景文才得到小小昇遷。但不過兩年就去世了,年六十。
橙黃橘綠,語淺意深,一路隨著蘇子貶至惠州(今廣東)、儋州(今海南島)。有詩云: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公元1037 – 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重要文學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紅葉紛紛滿階頭,未品濃秋已立冬。升個小火爐,溫一壺濁酒,看黃花帶露,數梧桐葉下。找一方端硯,鋪一張宣紙,細雨與筆墨齊下,橙黃橘綠皆是詩。

2025/11/07 立冬:住家巷口一戶人家後院,有參天柳樹一棵,每次外出散步必經過。節氣之始,以汝為證。

圖片取自網路加以裁剪而成,侵權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