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名嘴在分析,其實他只是在繞圈子】
那些你聽過上百次、卻還是不知道該不該買的幹話
每次開盤,不管漲跌,總有一群人坐在攝影棚,講得頭頭是道。
今天紅 K,說市場信心回籠;明天黑 K,又說獲利了結正常。 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能講得像早就預料到。
這不是預測,這是語言藝術。
你聽的是財經節目,但你得到的,其實是心理安慰。
「觀察量能」、「回測支撐」這些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你可能聽過這些句子一百次:
-「操作上建議保守偏多」
-「觀察能否守住月線支撐」 -「本週若出現增量紅 K,代表資金回流」
乍聽之下很有料,但細看一下——
哪一句告訴你「該不該買」?「哪裡買」?「風險在哪」?
都沒有。因為這些話的真正作用不是讓你判斷行情,
而是讓你「感覺有在聽懂行情」。
幹話的三部曲公式:模糊+多空+沒時限
這套話術常見的套路是:
模糊語氣:「有機會」「可能」「觀察」
多空並陳:「短空但中長期樂觀」
時間不定:「未來幾週可能回測,但後續可望再攻」
講得越多,錯的越少。你怎麼解讀都對,只要事後不要回放。
這些話不是分析,是語言逃生艙,萬一錯了,也永遠有台階下。
他們賣的不是知識,是「你想信的感覺」
你不是第一次聽這些話,
但每次聽完,你還是忍不住問自己:
那現在到底要不要進場?
問題就在這裡。你聽進去的,不是邏輯,是希望。
你只要還在問,就會繼續聽;他們只要繼續講,你就不會走。
所以名嘴不需要準,只要不離場。
最可怕的不是他們在講幹話,是你聽久了也開始會講
當你發現自己對朋友說出:「這邊回測有撐,看能不能再攻一波」,
你就知道,你也在這場語言遊戲裡變成了複讀機。
這本來沒錯,問題是:你真的知道自己在講什麼嗎?
還是你只是把那些話套在自己的無力感上,
用來掩飾「我其實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操作」的空白?
小結:分析聽多了,你真的比較會投資嗎?
如果你每天都在吸收分析、收看節目、聽講座,
結果帳面還是沒進展,那你該想的不是「是不是分析得還不夠多」, 而是:「我是不是早就知道答案,只是一直不敢相信?」
那個答案可能很無趣:
不要再聽那麼多,選好標的、定期投入、然後忍耐。
但你不甘心,因為這句話不夠刺激、不夠即時、不夠炫技。
所以你繼續聽,而市場繼續收割。
而你,還是覺得下一個名嘴,說不定會帶你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