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聲明 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本篇收錄於「金星」),續《35歲以後,我再也不跟這三種人當朋友|金星雜談EP08》,建議合併閱讀。
昨天在信義區的星巴克,我無意間聽到隔壁桌兩個女生的對話。
「妳看,小美又買LV了。」其中一個指著手機螢幕說。
「她不是說要存錢買房嗎?」另一個皺眉。
「對啊,去年也這樣說,結果年底算算存款還是個位數。」
「奇怪,她月薪不是有15萬?比我們都高耶。」
我忍不住多聽了一會兒。這個話題,最近在我的讀者來信中出現頻率很高。
很多人月薪不低,但存款總是追不上目標。問題出在哪?
本期讀者投稿
思齊老師你好,
我叫L,今年34歲,在外商工作,月薪15萬。
看了你上期關於朋友的文章,我發現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我開始檢視自己的消費習慣,結果嚇一跳。
我每個月的支出大概是這樣:
- 房租:3萬5
- 飲食:2萬(常常外食,一餐300-500)
- 治裝:1萬5(要維持專業形象)
- 娛樂:1萬(電影、按摩、聚餐)
- 雜支:2萬(化妝品、小物、衝動購物)
- 其他:1萬
算下來每月支出11萬,能存4萬已經很不錯了。
但我發現一個同事阿華,月薪只有8萬,去年竟然存了100萬。
我很好奇他怎麼做到的,偷偷觀察了一陣子,發現他的消費邏輯跟我完全不同。
我買的是「想要的東西」,他買的是「會增值的東西」。
我花錢追求當下的快樂,他花錢投資未來的收入。
最讓我震驚的是,他告訴我:「L姐,35歲以後,每一筆錢都要問自己三個問題:這筆錢會讓我更值錢嗎?會幫我認識更有價值的人嗎?會讓我省下更多時間嗎?」
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他就不會花。
這讓我重新思考:到底什麼樣的消費才是聰明的?
希望老師能分享一些看法。
L
L的困惑,其實反映了一個普遍現象:很多人以為努力賺錢就夠了,卻忽略了花錢也是一門科學。
今天我們來談談,35歲以後,什麼錢該花,什麼錢不該花。
消費的階級密碼:數據告訴你的殘酷真相
在深入分析之前,我想分享一組震撼的數據。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Raj Chetty的研究團隊,透過分析Facebook上7200萬用戶的社交網絡數據,發現社交資本與經濟流動性的關聯¹。雖然這項研究主要聚焦在社交網絡,但也揭露了不同社經階層在資源配置上的根本差異。
而關於消費行為差異,哈佛商學院的相關研究顯示:
富人和窮人的錢,確實花在完全不同的地方²。
收入階層的消費結構對比
年收入前20%的家庭:
- 教育支出:佔總支出的12%
- 投資相關:佔總支出的18%
- 健康維護:佔總支出的8%
- 社交活動:佔總支出的6%
年收入後20%的家庭:
- 教育支出:佔總支出的2%
- 投資相關:佔總支出的1%
- 健康維護:佔總支出的3%
- 社交活動:佔總支出的1%
更直接的對比:
- 富人花錢買「未來」,窮人花錢買「現在」
- 富人花錢買「能力」,窮人花錢買「物品」
- 富人花錢買「效率」,窮人花錢買「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