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有買過書的經驗,也應該有很多買書回去不看的經驗,尤其當你在博客萊瘋狂湊折扣的時候。
當然,你有,我也有過。
買書從來不是理性行為,給自己一百個買書的理由,不如那一個衝動念頭,看對眼就想把書帶回家的衝動,神奇的是,通常這衝動不需太多時間決定,反而你想越久,書放下機率越高。這真是件奇妙的事。
為了增加看對眼的機率,書的封面花俏了、裝幀炫麗了、書腰上標語聳動了、推薦人的名頭大咖了,出版社使盡手段,就是要讓讀者把書帶回家,即使沒看也沒差。(編輯知道你不看書可能會傷心,但老闆不在意XD)
所以一個認知的黑洞出現,你可能以為內容豐富、心思縝密、邏輯清楚的書,會是讀者最值得買回的書,但市場會告訴你,不要讓讀者動太多腦筋、所見即所得、快速可翻完的書,才是最有機會被買走的書,因為買這種書不需要背負知識閱讀的沉重負荷,反而有種情緒衝動的快感。
但,你不一定會是大部分的讀者,也可能挑很硬核的書。
既然你並非大部分讀者,那在賣書給大眾的出版社眼中,不會是最需要被取悅的讀者。
慢慢,黃山料的暢銷,也在你的理解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