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從小就習慣在廚房裡穿梭的人。
還記得小時候,每到過年,家裡就會開始忙著做甜粿、包仔粿、菜頭粿;端午節要包粽子,冬至搓湯圓…那些節慶的傳統美味,在我的記憶裡不只是味道,更是家的熱鬧與情感。
全家大小聚在老家,有說有笑,那是我童年最鮮明的畫面之一。
我還記得小時候幫忙包粽子的時候,從最基本的折竹葉開始,就有長輩一邊教、一邊握著我的手,手把手示範。竹葉總是滑手,繩子綁得不緊就會漏米,那時的我總是手忙腳亂,但也滿心期待能包出一顆「不會漏米的粽子」。
誰能想到,這樣的練習,到了現在,我已經可以獨立完成兩百多顆粽子的製作與販售,從學習到成為熟練的傳承者,竟是一段這麼長的路。
還有那個冬日裡的灶前場景——甜粿的香氣在熱氣中瀰漫,我和家人輪流拿著長柄勺子,在滾燙的糯米漿中一邊翻攪、一邊開心聊天。
每個人都說:「這樣會比較Q啦!」那一股翻攪的勁道,不只是為了食物的口感,更像是一種投入與期待,一種為了家而努力的心意。
但這一切,似乎在「長大」後逐漸變了。
長大之後才明白,節日的背後有多少眉眉角角,多少人情壓力、多少辛勞。
當童年裡的純粹逐漸褪色,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現實感,我卻從沒真正離開廚房。
因為媽媽也是一位擅長料理的溫柔魔法師——她煮的每一道菜,幾乎無人不愛。我在耳濡目染中長大,自然而然地也愛上了烹飪。
從小我就被教育:「要學會煮東西,這樣以後自己也能照顧自己。」
於是只要就學期間能選修的課程是關於烹飪、烘焙、中式麵點…我總是先報名。
後來踏入職場,也進入了食品產業,開始接觸研發、食材配方、製程設計,從甜點、飲品、糕點到中餐…每一項我都曾認真投入過。
也因此,我養成了收集各式食譜的習慣。
在休假時,我會特地抽空做做菜,不為誰,只為自己。
有時候會失敗,但當成功、當香味滿室、當味道恰到好處的時候,內心總會忍不住驚嘆:「哇~我怎麼那麼棒!」
有一段時間,心情特別低落。
那段時間,我更常待在廚房,煮點什麼、烤個東西、揉揉麵糰。
也許是因為那些食材在手中的變化、油鍋裡滋滋作響的聲音、香氣一點一點釋放出來的過程,都像是一種療癒、一種控制感,讓我感覺:我還能為自己,創造一些美好的東西。
這是我在生活裡努力留下的餘溫,
是屬於我與自己、與家人、與記憶的深層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