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陀法語 | 關於反駁
在舍衛城,住著一位婆羅門,名叫「樂駁(Paccanīkasāta)」,他總是以反駁他人為樂。 某日,他心想:『我何不去沙門喬達摩那裡,不管他說什麼,我都反駁他!』 於是,他來到佛陀所在的修行處,那時佛陀正好在空曠露天處經行。 樂駁上前,對正在經行的佛陀說: 「bhaṇa samaṇadhamman 講個修行法來聽聽吧!」 佛陀以偈言回應: Na paccanīkasātena 樂於反駁者難懂 suvijānaṁ subhāsitaṁ 容易理解的善法 Upakkiliṭṭhacittena 因為內心已污染 sārambhabahulena ca 具攻擊性有敵意 Yo ca vineyya sārambhaṁ 倘若消除此敵意 appasādañca cetaso 以及心中的懷疑 Āghātaṁ paṭinissajja 然後擺脫憤憎怒 sa ve jaññā subhāsitan 你將明瞭善法義 聽完之後,樂駁沒有說出任何一句反駁的話,反而數度稱讚佛陀,並請求佛陀接受他成為在家弟子,終生皈依。 ---- 做為能生在佛陀在世的時代,並且可以親自遇到他本人、還可以這樣一對一對話的普通人,樂駁是擁有相當大的波羅蜜的人。 而且以緣起法來看,佛陀與他必然有極大的親依止緣,即使樂駁打定主意要來反駁佛陀所說的一切,當佛陀滿足了他聽法的要求之後,他的心卻完全沒生起任何以瞋恨為根源和動力的反駁念頭。 從這個方向來說,也很有可能是佛陀的「慈心」與「真實語」的力量震懾了他。 但我們一般人並沒有這樣的攝受力,所以當我們遇到『反駁型特質』者,就很容易隨之起瞋心,然後你來我往地吵了起來。 佛陀經常將心比喻為田地。 一個受到污染的心,就像是放滿了垃圾的田地,無法種植任何作物。若想要利用這塊土地,生產糧食或培植成花圃,首先必須要做的就是『清理垃圾』和『重新鬆土』 喜歡反駁他人的特質,來自於『征服欲望』一種對自我不真實認知的驕傲邪見。 這類特質的人,習慣把『不是、不對、你聽我說...』等當成開頭語。即使自己沒有正確的理論基礎、甚至其實只是將對方的話換句話說,因此,會使聽的人感到很困擾或不開心。 佛陀說這類一直喜歡與人為敵的人,無法聽聞善法。 當然佛陀所說的話只會是善法,但若是我們一般人的話,不管本來說的是不是善法,此類人的習慣就是:一概不聽。 『仔細聽聞』是溝通的第一步,『確實理解內容』是溝通的第二步,『適當回應』是溝通的第三步。 反駁型特質者,從第一步就錯了,所以和這樣的人溝通可能比對牛彈琴還更無意義。 而反過來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若我們不喜歡遇到反駁型特質者,那我們也不要成為『為反對而反對』的人。 真理不需要辯論,佛陀從沒有要比庫們去辯法。 法是由每個人各自證知,而不是辯論所得。 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因緣和果報不同,所以我會遭遇的,可能和你不一樣。而這並沒有是非對錯,也沒有唯一正確的做法。 我們更不應該想要從打擊對方的成就來取樂、甚至獲利,例如收錢當網軍去批評、無理謾罵。 如此,我們才不會一直在貪瞋癡心的造作下,不斷輪迴吃苦。 寬容、慈心和向耐心觀照,才是真正修行者的態度和帶來解脫的方向。 ---- 本經的篇名,一般譯為「反對」或「敵對」,這都是Paccanīka的字義。 婆羅門的名字是Paccanīkasāta,是Paccanīka(反駁)+sāta(快樂、愉悅)的複合字,為了盡量使讀者可以比較容易記憶,所以選用「樂駁(以反駁為樂、樂於反對)」為人名。 因為學習經文並不是去認識這些「人」,而是去看到「法」 人是因為條件而產生,是概念,即使是佛陀的身體和他的遭遇,也是不脫因果生滅法則。 我們更需要記住、理解和去親身觀察、實證的是「法」,唯有如此,才可能做到「以法為皈依處」 ---- (人名/經名 備註 | Pali Proper Names) 🔺 Paccanīka Sutta. Once the brahmin Paccanīkasāta of Sāvatthi visited the Buddha and asked him to recite a doctrine. But the Buddha refused, saying that there was no use in trying to teach one whose heart was corrupt and full of animosity. This refusal seems to have pleased the brahmin. S.i.179. 🔺 Paccanīkasāta. A brahmin of Sāvatthi, to whom the Buddha refused to preach (see Paccanīa Sutta). Buddhaghosa says (SA.i.205) that the Brahmin was so called ("Gainsayer") because he took delight in opposing everything that anyone else said. https://www.palikanon.com/english/pali_names/pa/p1_al.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