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三藏-相應部7.15 💠 Mānatthaddha-suttaṃ(傲世經 / 馬那塔達經)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佛陀法語 | 關於尊敬

佛陀法語 | 關於尊敬

在舍衛城,住著一位名叫「傲世」的婆羅門青年,他總是目中無人,從不禮敬父母、老師或他的兄長。 某日,當佛陀正在舍衛城的一處為大眾說法時,他心想: 『那個沙門喬達摩被眾多的群眾圍繞,在那裡教導世間道理。我何不也走過去瞧瞧,如果他和我說話,那我才要和他說話。如果他不和我說話,那我也不和他說話。』 於是傲世走到佛陀身邊,安靜地站著。 因為佛陀沒有和他說話,所以他就在心底想: 『這個沙門喬達摩根本就什麼都不知道!』 就在傲世轉頭要走的時候,佛陀察知了他的心意,於是說出偈言: Na mānaṁ brāhmaṇa sādhu 增長傲慢實不善 atthikassīdha brāhmaṇa 若想追求真利益 Yena atthena āgacchi 應把握機會增長 tamevamanubrūhaye 令你前來的善欲 傲世一驚,心想:『沙門喬達摩看穿我的心了!』 於是他立刻在佛陀的足前下跪磕頭,撫摸親吻佛陀的雙足,並表明身份: 「我是傲世,親愛的喬達摩啊!我是傲世。」 現場的群眾非常驚訝,因為他們都知道這個傲世從來不禮敬父母、老師、兄長與任何人,然而他卻如此慎重地頂禮佛陀! 佛陀對跪著的傲世說:「起來,找個位子坐下吧!你的心已經對我有信。」 找到空位坐下後,傲世以偈言問佛陀: Kesu na mānaṁ kayirātha 何人不應驕慢待 kesu cassa sagāravo 誰最應獲得禮敬 Kyassa apacitā assu 誰應該得到尊重 kyassu sādhu supūjitā 敬重何人最為善 佛陀以偈言回答: Mātari pitari cāpi 你的母親和父親 atho jeṭṭhamhi bhātari 還有年長的哥哥 Ācariye catutthamhi 第四再加上導師 tesu na mānaṁ kayirātha 你都不應驕慢待 Tesu assa sagāravo 你應該禮敬他們 tyassa apacitā assu 你應該尊重它們 Tyassu sādhu supūjitā 敬重他們最為善 Arahante sītībhūte 已證清涼阿拉漢 katakicce anāsave 漏盡者責任已了 Nihacca mānaṁ athaddho 折膝跪地斷傲慢 te namasse anuttare 崇敬至尊無上者 傲世聽了之後,數次稱讚佛陀的名號,並且請求佛陀接受他為在家弟子,終生皈依。 ---- 在『法隨念(dhammānussati)』中,描述『法』的特質有: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法』由世尊善爲解說 Sandiṭṭhiko 當下立即可見 akāliko 不受時間影響 ehipassiko 邀您親證 Opanayiko 向內觀照 paccattaṃ veditabbo viññūhīti 由智者各自證知。 而本篇的聞法者-傲世,一開始並沒有準備聽聞佛陀所善說的『法』的柔軟心。 他人如其名地頑固、驕傲、自恃甚高,目空一切,完全執著於『我是全世界最好、最棒,最值得大家來主動靠近我、聽我說話的人』的這種邪見。 當時一般的社會觀念,認為若修行有成的宗教師,都應該會有某些超能或神通力。 雖然傲世本來只是單純因為傲慢的關係,認為佛陀應該主動先和他問候。 結果,佛陀也確實先開了口。 不過佛陀是以他心通,看出來傲世心中的想法,才說出了警惕、建議他的話。 因此這位婆羅門青年,便瞬間被佛陀的威能懾服,趕忙下跪膜拜。 佛陀確認傲世的心已經臣服、相信,才開始真正的說法。 這便是一般俗話說:學生準備好了,老師就出現了。 佛陀在其他的經典中,也曾提出類似意境的譬喻: 當一個人的內心已經清淨,就像是已經去除了骯髒污漬的布,已經恢復成純白的狀態。此時,才有可能再染上新的顏色。 接著,佛陀教導傲世應該要禮敬、尊敬四種人: 母親、父親、兄長、導師 禮敬、尊敬這些人是世間善業。 父母、兄長是家庭的倫常。 父母給予生命的機會,所以應該要禮敬,這個大多數人都可以理解。 導師教導我們生活所需的技術和知識,或心靈的導師,教導我們如何看見生命、內心的真相。 這三類人,很容易獲得尊敬。 但一定要禮敬兄長(或其他年長者)這點就不是那麼容易。因為事實上,智慧和年齡並非成正比。

世上許多長輩並沒有辦法給予後輩正確的引導。 那麼,為何我們還是應該要禮敬呢? 這是為了不使自己和他人起瞋心。 通常年長者會有一種驕傲,或許是個人的驕傲心,也或許是基於有照顧後輩的責任心。總之,兄長或長輩總會給晚輩建議,姑且不論是否有益,若不尊重或排斥他們,就是會使自己和對方都生起瞋心。 可以聽建議、但思考後再覺得怎麼做,如此便能在尊重對方的同時,也可以保護自己。 訓練自己的心柔軟如水、如風、如地,廣納轉換當下一切遭遇,知道它們都只是果報,生起就滅去,如此就不會起衝突和糾紛。 當今世界,越來越強調「自我」,認為只有「我」、「我的」想法和選擇、「我所」擁有和選擇的一切物質的、概念的人、事、物是最好、最棒、最勝過他人的。 就如同經文中的傲世一樣。 因此,這篇經文的教導,顯現出『法』的特質,也顯現出「若不修行、不學習佛陀教導的正法」,那麼苦的輪迴只能一直繼續。 對無盡的時間來說,佛陀的出生傳法,甚至佛法的五千年住世,都只是驚鴻一瞥、如煙火一般,燦爛炸開後,緩緩墜落即逝。 我們應該努力把握還能聽問佛陀正法的時間,每日都要反省並修改自己的惡習。 學佛不是讀經、不是打坐、不是筆記禪那或入定的時間長短。 而是學習佛陀怎麼待人處事、怎麼自淨己意,怎麼廣行眾善、斷除諸惡。 這也就是在父母、兄長、導師之後,又再加上了「阿拉漢」的原因。 若沒有佛陀出生傳法,絕大多數的人都還在生死輪迴中受苦而不知解脫之道。 佛陀是親身體證了漏盡者的清涼自在,作為阿拉漢的完美代表。 我們以跪拜來禮敬佛陀,用通常挺直的大腿和小腿曲折成兩段,象徵我們折斷了傲慢心,宣示已經準備好接受教導,是發願想要解脫生死輪迴的開端。 ---- 大部分傳統上,將此篇的篇名直譯為「驕傲經/傲慢經」 Mānatthaddha譯為「高傲、傲慢、驕傲」,是māna(自傲、自負、傲慢)+thaddha(硬、堅固、剛愎)的複合字。 因此傳統上的譯名並沒有甚麼問題,只是考慮到經文中,這位婆羅門青年有對佛陀講到自己的名字,以中文的觀念來說,不太會將孩子取名為「傲慢」或「驕傲」之類,所以另外用字義的衍生「傲世」作為人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佛陀的智慧寶庫
3會員
49內容數
透過學習巴利三藏的經藏、律藏、論藏,累積波羅蜜、藉佛法僧三寶之力,願早日解脫輪迴之苦。
佛陀的智慧寶庫的其他內容
2025/08/03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 某日,一位本來生活富裕的婆羅門,卻衣衫襤褸地來到佛陀的修行處。 在與佛陀互相寒暄問候之後,佛陀問道: 「婆羅門,你為何如此衣衫襤褸、穿著這麼破舊的外衣呢?」 婆羅門回答佛陀說: 「偉大的喬達摩啊,我有四個兒子,但他們受到妻子的蠱惑,一起聯手佔據了我的房子,又把我趕出家門。
Thumbnail
2025/08/03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 某日,一位本來生活富裕的婆羅門,卻衣衫襤褸地來到佛陀的修行處。 在與佛陀互相寒暄問候之後,佛陀問道: 「婆羅門,你為何如此衣衫襤褸、穿著這麼破舊的外衣呢?」 婆羅門回答佛陀說: 「偉大的喬達摩啊,我有四個兒子,但他們受到妻子的蠱惑,一起聯手佔據了我的房子,又把我趕出家門。
Thumbnail
2025/08/02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那時,他受到風寒之苦。 他對當時擔任他的侍者的Upavāna(伍巴瓦納)尊者說: 「伍巴瓦納,請你為我取些熱水來。」 伍巴瓦納應諾之後,穿好外衣,來到住在舍衛城,一位名叫「Devahita(迭瓦西塔)」的婆羅門的住處。
Thumbnail
2025/08/02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那時,他受到風寒之苦。 他對當時擔任他的侍者的Upavāna(伍巴瓦納)尊者說: 「伍巴瓦納,請你為我取些熱水來。」 伍巴瓦納應諾之後,穿好外衣,來到住在舍衛城,一位名叫「Devahita(迭瓦西塔)」的婆羅門的住處。
Thumbnail
2025/08/01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 清晨時候,他著衣持缽,進入舍衛城乞食,他來到名為烏逹亞的婆羅門家前,烏達亞佈施了飯食。 隔天,佛陀又來到烏達亞婆羅門的家門口,烏達亞第二次佈施了飯食。 第三天,佛陀依然來到烏逹亞婆羅門的家前...
Thumbnail
2025/08/01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 清晨時候,他著衣持缽,進入舍衛城乞食,他來到名為烏逹亞的婆羅門家前,烏達亞佈施了飯食。 隔天,佛陀又來到烏達亞婆羅門的家門口,烏達亞第二次佈施了飯食。 第三天,佛陀依然來到烏逹亞婆羅門的家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此經是阿難尊者聽世尊所說而來,當時佛陀在靈山講經,許多人、天、菩薩等大眾都聚集在此聽聞佛法,佛陀在說完無量義經之後,進入不動三昧狀態,世界立刻出現各種瑞相與震動,並於佛陀的眉間放出大光明,照遍東方十方世界,上至各界諸佛世界,下至各層地獄,都因為世尊的佛光而照現。
Thumbnail
        此經是阿難尊者聽世尊所說而來,當時佛陀在靈山講經,許多人、天、菩薩等大眾都聚集在此聽聞佛法,佛陀在說完無量義經之後,進入不動三昧狀態,世界立刻出現各種瑞相與震動,並於佛陀的眉間放出大光明,照遍東方十方世界,上至各界諸佛世界,下至各層地獄,都因為世尊的佛光而照現。
Thumbnail
佛陀的大弟子阿難有一天問佛陀,「佛陀啊,您在世的時候,大家隨您而修而行,有一天您若涅盤了,眾人要依什麼而行呢?」,這句話猶如在說,一座燈塔滅了,海平面陷入漆黑,遠方的船隻將迷失在大海中,不知何處才是家的方向。佛陀跟阿難說,「不要怕,只要將《四念處》當作修行的方針,就如同我在世。」 觀身不淨。我
Thumbnail
佛陀的大弟子阿難有一天問佛陀,「佛陀啊,您在世的時候,大家隨您而修而行,有一天您若涅盤了,眾人要依什麼而行呢?」,這句話猶如在說,一座燈塔滅了,海平面陷入漆黑,遠方的船隻將迷失在大海中,不知何處才是家的方向。佛陀跟阿難說,「不要怕,只要將《四念處》當作修行的方針,就如同我在世。」 觀身不淨。我
Thumbnail
※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導讀:   〈善現啟請分第二〉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Thumbnail
※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導讀:   〈善現啟請分第二〉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Thumbnail
修菩薩道要自利利他,這些德能你不具,就是你很欠缺。有的人說:「我這人講話就是這麼大聲、就是很直接,認識我的人就知道了!他們都不會見怪。」不要再講這種傻話了!為什麼大家都要認識你?為什麼大家都要習慣你、包容你?為什麼大家都要承受你的直接?菩薩善巧、軟言愛語,還有無礙辯才,你都不修了?
Thumbnail
修菩薩道要自利利他,這些德能你不具,就是你很欠缺。有的人說:「我這人講話就是這麼大聲、就是很直接,認識我的人就知道了!他們都不會見怪。」不要再講這種傻話了!為什麼大家都要認識你?為什麼大家都要習慣你、包容你?為什麼大家都要承受你的直接?菩薩善巧、軟言愛語,還有無礙辯才,你都不修了?
Thumbnail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經文導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段稱為「證信序」,講述了成
Thumbnail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經文導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段稱為「證信序」,講述了成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祇園舉辦禪七,佛陀很開明,怕我年紀小坐不住,特別開放我隨喜參加,阿難一直鼓勵我,叫我無論如何都要去體驗,結果,每天都在數日子。終於到了禪七最後一支香,舍利弗親自主持綜合座談。
Thumbnail
祇園舉辦禪七,佛陀很開明,怕我年紀小坐不住,特別開放我隨喜參加,阿難一直鼓勵我,叫我無論如何都要去體驗,結果,每天都在數日子。終於到了禪七最後一支香,舍利弗親自主持綜合座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