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陀法語 | 關於佈施供養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那時,他受到風寒之苦。 他對當時擔任他的侍者的Upavāna(伍巴瓦納)尊者說: 「伍巴瓦納,請你為我取些熱水來。」 伍巴瓦納應諾之後,穿好外衣,來到住在舍衛城,一位名叫「Devahita(迭瓦西塔)」的婆羅門的住處。 迭瓦西塔看見伍巴瓦納尊者默默地站在門旁,知道他是有求而來,便以偈言問道: Tuṇhībhūto bhavaṁ tiṭṭhaṁ 尊者沉默駐於前 muṇḍo saṅghāṭipāruto 他剃光頭裹外衣 Kiṁ patthayāno kiṁ esaṁ 為何而來需何物 kiṁ nu yācitumāgato 請說出口讓我知 伍巴瓦納這才以偈言說出來意: Arahaṁ sugato loke 世間善逝阿拉漢 vātehābādhiko muni 聖者染風疾病苦 Sace uṇhodakaṁ atthi 這裡是否有熱水 munino dehi brāhmaṇa 能夠提供給聖者 Pūjito pūjaneyyānaṁ 我願帶去給那位 sakkareyyāna sakkato 受尊者們所尊敬 Apacito apaceyyānaṁ 因其榮譽受敬重 tassa icchāmi hātave 應受禮敬崇敬者 聽了之後,迭瓦西塔立刻要人拿來熱水,此外,還給了一些糖漿,讓伍巴瓦納尊者帶回去。 因為有了熱水可沐浴,加上喝了熱糖漿,佛陀的病情很快地就好轉。 在佛陀康復之後的某日,迭瓦西塔婆羅門來拜訪慰問,他與佛陀互相寒暄之後,坐在一旁,以偈言問: Kattha dajjā deyyadhammaṁ 應該送禮給何人 kattha dinnaṁ mahapphalaṁ 能因此得大果報 Kathañhi yajamānassa 人們應該供養誰 kathaṁ ijjhati dakkhiṇā 確保佈施得成就 佛陀以偈言回答: Pubbenivāsaṁ yo vedī 知道自己過去生 saggāpāyañca passati 看見天界和苦趣 Atho jātikkhayaṁ patto 已經不會再出生 abhiññāvosito muni 擁有正見的聖者 Ettha dajjā deyyadhammaṁ 你應送禮給此人 ettha dinnaṁ mahapphalaṁ 此禮帶來大果報 Evañhi yajamānass 依此確實地供養 evaṁ ijjhati dakkhiṇā 就是正確的佈施 聽完佛陀的開示之後,迭瓦西塔多次禮讚佛陀,並且請佛陀接受他成為在家弟子,終生皈依。 ---- 佛陀對於一般在家居士的開示,基本上都不會特別提到與「出離輪迴」有關的法,因為他知道眾生的根器,絕大部份的人(或可聽聞佛法的眾生)並不覺得輪迴有什麼不好。 對於這些還願意繼續輪迴的眾生來說,更重視的是『如何讓來世過得幸福、快樂、如意、美滿』才是最重要的課題。 因此,佛陀對在家居士說的善業和善行,第一條就是「佈施」 在許多不同的經典中,佛陀以各種開示,說明了如何不使、如何供養值得供養者,由此善業便能成就善果。 在此經中,佛陀並沒有特別提到「比庫或僧團」,而只說:若想要確保佈施供養可以獲得最大利益,那麼應該供養「知道自己過去生、看見天界和苦趣、已經不會再出生、擁有正見的聖者。」 換言之,就是「具有三明通的阿拉漢聖者」 而迭瓦西塔是個很有福報的人,他得以供養最符合此條件的人--也就是佛陀。 而現代人則幾乎不可能透過供養三明阿拉漢,而得到確實的大果報,因為成就阿拉漢的尊者,也不會四處宣揚,更不用說,相較於全部世界人口,在佛陀的正法律出家的僧侶,比例相當少。 但,大家也不用氣餒。 因為我們不需要先知道誰是阿拉漢,才決定要不要供養或佈施。我們只要誠心供養和自己有善緣的僧團或僧眾,即使對方並非證得果位之人,佈施者依然可以因為發出的善心,造下善業的因,未來緣成熟後,就能收穫善的果報。 ---- 本經的篇名翻譯,依然是採用音譯和意譯兩種。 聽聞佛法者Devahita的名字,以意譯可拆為Deva(天神)hita(利益、好處) 再搭配佛陀的開示重點,故譯為「天利」,代表如天一般廣大無邊的利益,同時也可引申為此種佈施的果報,可使人往生天界,成為享用福報、生活快樂無憂的天人。
圖片編輯時,Devahita的音譯名,選字和后里寫文章時,選了不同的字。本來選用「戴」作為de的近似音,後來寫文的時候,還是覺得「迭」會更貼近原本的發音,故改了用字。然而以手機圖片編輯較困難,所以請原諒我就暫時不做更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