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三藏-相應部7.13💠 Devahita-suttaṃ(天利經 / 迭瓦西塔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佛陀法語 | 關於佈施供養

佛陀法語 | 關於佈施供養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那時,他受到風寒之苦。 他對當時擔任他的侍者的Upavāna(伍巴瓦納)尊者說: 「伍巴瓦納,請你為我取些熱水來。」 伍巴瓦納應諾之後,穿好外衣,來到住在舍衛城,一位名叫「Devahita(迭瓦西塔)」的婆羅門的住處。 迭瓦西塔看見伍巴瓦納尊者默默地站在門旁,知道他是有求而來,便以偈言問道: Tuṇhībhūto bhavaṁ tiṭṭhaṁ 尊者沉默駐於前 muṇḍo saṅghāṭipāruto 他剃光頭裹外衣 Kiṁ patthayāno kiṁ esaṁ 為何而來需何物 kiṁ nu yācitumāgato 請說出口讓我知 伍巴瓦納這才以偈言說出來意: Arahaṁ sugato loke 世間善逝阿拉漢 vātehābādhiko muni 聖者染風疾病苦 Sace uṇhodakaṁ atthi 這裡是否有熱水 munino dehi brāhmaṇa 能夠提供給聖者 Pūjito pūjaneyyānaṁ 我願帶去給那位 sakkareyyāna sakkato 受尊者們所尊敬 Apacito apaceyyānaṁ 因其榮譽受敬重 tassa icchāmi hātave 應受禮敬崇敬者 聽了之後,迭瓦西塔立刻要人拿來熱水,此外,還給了一些糖漿,讓伍巴瓦納尊者帶回去。 因為有了熱水可沐浴,加上喝了熱糖漿,佛陀的病情很快地就好轉。 在佛陀康復之後的某日,迭瓦西塔婆羅門來拜訪慰問,他與佛陀互相寒暄之後,坐在一旁,以偈言問: Kattha dajjā deyyadhammaṁ 應該送禮給何人 kattha dinnaṁ mahapphalaṁ 能因此得大果報 Kathañhi yajamānassa 人們應該供養誰 kathaṁ ijjhati dakkhiṇā 確保佈施得成就 佛陀以偈言回答: Pubbenivāsaṁ yo vedī 知道自己過去生 saggāpāyañca passati 看見天界和苦趣 Atho jātikkhayaṁ patto 已經不會再出生 abhiññāvosito muni 擁有正見的聖者 Ettha dajjā deyyadhammaṁ 你應送禮給此人 ettha dinnaṁ mahapphalaṁ 此禮帶來大果報 Evañhi yajamānass 依此確實地供養 evaṁ ijjhati dakkhiṇā 就是正確的佈施 聽完佛陀的開示之後,迭瓦西塔多次禮讚佛陀,並且請佛陀接受他成為在家弟子,終生皈依。 ---- 佛陀對於一般在家居士的開示,基本上都不會特別提到與「出離輪迴」有關的法,因為他知道眾生的根器,絕大部份的人(或可聽聞佛法的眾生)並不覺得輪迴有什麼不好。 對於這些還願意繼續輪迴的眾生來說,更重視的是『如何讓來世過得幸福、快樂、如意、美滿』才是最重要的課題。 因此,佛陀對在家居士說的善業和善行,第一條就是「佈施」 在許多不同的經典中,佛陀以各種開示,說明了如何不使、如何供養值得供養者,由此善業便能成就善果。 在此經中,佛陀並沒有特別提到「比庫或僧團」,而只說:若想要確保佈施供養可以獲得最大利益,那麼應該供養「知道自己過去生、看見天界和苦趣、已經不會再出生、擁有正見的聖者。」 換言之,就是「具有三明通的阿拉漢聖者」 而迭瓦西塔是個很有福報的人,他得以供養最符合此條件的人--也就是佛陀。 而現代人則幾乎不可能透過供養三明阿拉漢,而得到確實的大果報,因為成就阿拉漢的尊者,也不會四處宣揚,更不用說,相較於全部世界人口,在佛陀的正法律出家的僧侶,比例相當少。 但,大家也不用氣餒。 因為我們不需要先知道誰是阿拉漢,才決定要不要供養或佈施。我們只要誠心供養和自己有善緣的僧團或僧眾,即使對方並非證得果位之人,佈施者依然可以因為發出的善心,造下善業的因,未來緣成熟後,就能收穫善的果報。 ---- 本經的篇名翻譯,依然是採用音譯和意譯兩種。 聽聞佛法者Devahita的名字,以意譯可拆為Deva(天神)hita(利益、好處) 再搭配佛陀的開示重點,故譯為「天利」,代表如天一般廣大無邊的利益,同時也可引申為此種佈施的果報,可使人往生天界,成為享用福報、生活快樂無憂的天人。

圖片編輯時,Devahita的音譯名,選字和后里寫文章時,選了不同的字。本來選用「戴」作為de的近似音,後來寫文的時候,還是覺得「迭」會更貼近原本的發音,故改了用字。

然而以手機圖片編輯較困難,所以請原諒我就暫時不做更動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佛陀的智慧寶庫
1會員
42內容數
透過學習巴利三藏的經藏、律藏、論藏,累積波羅蜜、藉佛法僧三寶之力,願早日解脫輪迴之苦。
佛陀的智慧寶庫的其他內容
2025/08/01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 清晨時候,他著衣持缽,進入舍衛城乞食,他來到名為烏逹亞的婆羅門家前,烏達亞佈施了飯食。 隔天,佛陀又來到烏達亞婆羅門的家門口,烏達亞第二次佈施了飯食。 第三天,佛陀依然來到烏逹亞婆羅門的家前...
Thumbnail
2025/08/01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 清晨時候,他著衣持缽,進入舍衛城乞食,他來到名為烏逹亞的婆羅門家前,烏達亞佈施了飯食。 隔天,佛陀又來到烏達亞婆羅門的家門口,烏達亞第二次佈施了飯食。 第三天,佛陀依然來到烏逹亞婆羅門的家前...
Thumbnail
2025/07/31
某個時候,佛陀來到馬嘎達國(Magadhan,古譯“摩揭陀)的南山附近,那裡有座名為「一梗」的村莊。 在那村莊中,住著一位巴拉德瓦賈族姓的農耕大戶婆羅門,名叫「卡西」。當時正值播種季節,卡西準備了五百隻犁和相等數量的軛,準備進行播種作業。
Thumbnail
2025/07/31
某個時候,佛陀來到馬嘎達國(Magadhan,古譯“摩揭陀)的南山附近,那裡有座名為「一梗」的村莊。 在那村莊中,住著一位巴拉德瓦賈族姓的農耕大戶婆羅門,名叫「卡西」。當時正值播種季節,卡西準備了五百隻犁和相等數量的軛,準備進行播種作業。
Thumbnail
2025/07/30
某一段時間,佛陀住在枸薩羅(Kosala,古譯:拘薩羅)城的一個樹林中。 那段時期,一位巴拉德瓦賈族姓的婆羅門-Bahudhīti(巴胡迪提)也來到這座樹林中,想要找尋他已經遺失六天的十四頭公牛。
Thumbnail
2025/07/30
某一段時間,佛陀住在枸薩羅(Kosala,古譯:拘薩羅)城的一個樹林中。 那段時期,一位巴拉德瓦賈族姓的婆羅門-Bahudhīti(巴胡迪提)也來到這座樹林中,想要找尋他已經遺失六天的十四頭公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佛陀的大弟子阿難有一天問佛陀,「佛陀啊,您在世的時候,大家隨您而修而行,有一天您若涅盤了,眾人要依什麼而行呢?」,這句話猶如在說,一座燈塔滅了,海平面陷入漆黑,遠方的船隻將迷失在大海中,不知何處才是家的方向。佛陀跟阿難說,「不要怕,只要將《四念處》當作修行的方針,就如同我在世。」 觀身不淨。我
Thumbnail
佛陀的大弟子阿難有一天問佛陀,「佛陀啊,您在世的時候,大家隨您而修而行,有一天您若涅盤了,眾人要依什麼而行呢?」,這句話猶如在說,一座燈塔滅了,海平面陷入漆黑,遠方的船隻將迷失在大海中,不知何處才是家的方向。佛陀跟阿難說,「不要怕,只要將《四念處》當作修行的方針,就如同我在世。」 觀身不淨。我
Thumbnail
達摩大師在少林寺住了幾年,將要西歸之前,一日,對門人們說: 「吾西歸之日將近,汝等各抒所得!」 道副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皮。」 總持尼道:「如阿難見妙喜佛國,一見不再見,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肉。」 道育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無一法可得。」
Thumbnail
達摩大師在少林寺住了幾年,將要西歸之前,一日,對門人們說: 「吾西歸之日將近,汝等各抒所得!」 道副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皮。」 總持尼道:「如阿難見妙喜佛國,一見不再見,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肉。」 道育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無一法可得。」
Thumbnail
二尊遣喚,互為郢匠(慶24.1.9)       《觀經》華座(第七)觀云: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時韋提
Thumbnail
二尊遣喚,互為郢匠(慶24.1.9)       《觀經》華座(第七)觀云: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時韋提
Thumbnail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經文導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段稱為「證信序」,講述了成
Thumbnail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經文導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段稱為「證信序」,講述了成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在佛教經典ㄑ雜阿含經〉(卷五十)中記錄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這是我阿難聽聞的事(如是我聞): 在那個時間,佛陀正住在舍衞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說法度人。   鄰國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也前來請問佛法。波斯匿王有著臃腫肥胖的身體,經過了旅途勞頓,揮汗如雨,來到佛陀的座前,已經氣喘不已~
Thumbnail
在佛教經典ㄑ雜阿含經〉(卷五十)中記錄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這是我阿難聽聞的事(如是我聞): 在那個時間,佛陀正住在舍衞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說法度人。   鄰國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也前來請問佛法。波斯匿王有著臃腫肥胖的身體,經過了旅途勞頓,揮汗如雨,來到佛陀的座前,已經氣喘不已~
Thumbnail
二尊遣喚,互為郢匠(象山慶24.1.9)     《觀經》華座(第七)觀云: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時韋提希見
Thumbnail
二尊遣喚,互為郢匠(象山慶24.1.9)     《觀經》華座(第七)觀云: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時韋提希見
Thumbnail
二千六百年前... 佛陀經過六年苦行後,自覺苦行不究竟,因此拖著形銷骨立的身體來到尼連禪河畔淨身,一位牧羊女供養乳糜,方得以恢復體力...
Thumbnail
二千六百年前... 佛陀經過六年苦行後,自覺苦行不究竟,因此拖著形銷骨立的身體來到尼連禪河畔淨身,一位牧羊女供養乳糜,方得以恢復體力...
Thumbnail
20240121<< 地藏王菩薩 >>布施供養迴向 今天早晨,我的老師來了。 祂戴著藍色的薩迦法王帽、紅色上衣外有藍色龍袍、右手提著一個僧袋,也是藍色。 一整個藍。 我向師尊頂禮後:請問師尊有什麼指引? 祂:很多人在等你,不要讓他們等太久。 你可以回復平
Thumbnail
20240121<< 地藏王菩薩 >>布施供養迴向 今天早晨,我的老師來了。 祂戴著藍色的薩迦法王帽、紅色上衣外有藍色龍袍、右手提著一個僧袋,也是藍色。 一整個藍。 我向師尊頂禮後:請問師尊有什麼指引? 祂:很多人在等你,不要讓他們等太久。 你可以回復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