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與保險的世界裡,錯誤就像市場波動——你不想遇到,但它一定會出現。
有時候,你精心準備了一套投資組合分析,客戶卻只想開個戶;
有時候,你細心規劃的完整保障方案,對方只想加一張旅平險;甚至,有時候你記錯了客戶的需求優先順序,聊到一半才發現對方根本沒興趣。
聽起來糗嗎?其實這些錯誤,都是職涯中最好的老師。
- 推錯產品,讓你更了解客戶的真實需求。
- 市場判斷失誤,提醒你謙虛看待風險管理。
- 忘帶契約或文件,下次你會準備得更完整。
錯誤就像健身的重量訓練——當下可能很酸很累,但每一次酸痛,都是專業與信任的成長。
喜歡上錯誤,不是因為我們愛失敗,而是因為它讓我們更快接近客戶的信任與成交。
從錯誤中走出來:職場成熟的關鍵
在這條賽道上,錯誤是常態,不是例外。推錯產品、漏算保額、抓錯市場時機、甚至忘記跟進客戶——這些事發生時,我們常第一時間懊惱,甚至責怪自己。
但真正的關鍵,不是「你有沒有犯錯」,而是「你多久能從錯誤中走出來」。
客戶不會因為你還在後悔就多給一次機會,市場也不會等你重新調整。
走出錯誤,不是逃避,而是:
- 承認:不要找藉口,直接面對。
- 分析:弄清楚為什麼會發生。
- 修正:決定下次要怎麼做得更好。
- 放下:停止重播同一段後悔的畫面。
錯誤的價值在於提醒,而不是懲罰。
承認錯誤 ≠ 自責
很多人以為「承認錯誤」等於責怪自己,但兩者其實完全不同,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
承認錯誤 是行動導向的態度——客觀面對事實、辨識問題、尋找解法。
例子:「我這次保額計算出錯,下次要多做一次交叉確認。」
焦點在「下次怎麼更好」,而不是「我有多糟」。
自責 則是情緒反應——把錯誤等同於否定自己。
例子:「我連這種事都做不好,我真是沒用。」
這會消耗行動力,讓問題停留不解決。
你可以用一句話測試自己:
我現在想的是「下次怎麼做更好」還是「我怎麼那麼糟」?
從自責轉向承認的三個方法
- 切開人與事:把「我很糟」改成「這件事沒做好」,錯誤是行為,不是身份。
- 寫下改善方案:列出三個下次可以不同的做法,把情緒轉成行動計劃。
- 設定懊惱時限:允許自己在特定時間內感到不爽(例如 10 分鐘),之後必須進入改善行動。
錯誤是老師,不是法官
在人生的路上,錯誤是必修課;自責是選修課,而且是可以不修的。
承認錯誤,能讓我們不斷修正方向、累積經驗、持續前進;
自責只會讓我們停留原地,錯過下一次成功的機會。
記住:
今天的錯誤,不會定義你;你的行動,才會定義你。
不管昨天錯在哪裡,今天都要記得站起來,因為最好的成績,永遠在下一次。
M.
M&P 傳承誌主筆
Mind & Purpose in Every P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