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躲在螢幕後面指指點點,少數人無視雜音,默默在改變世界。
想贏?忙著創造就對了,忙到聽不見外界的雜音。
我們生活在一個人人都是專家的時代
在社群平台上,你是否也常發現到一個讓人無奈的現象:每個人都是專家。
創業失敗?「早就叫你不要出來丟臉了。浪費時間和金錢。」
產品出問題?馬上有人分析你哪裡做錯。
策略調整?立刻有專家說他們的做法更好。
這些評論聽似有理,分析得也很有邏輯,好像他們真的很懂。
但等等,這些專家有個共同點:他們從來沒動手做過。
大部分批評者都躺在床上,用理論和想像來評判別人的實戰結果。
沒做過的人,批評的最大聲
我觀察到一個規律:那些從來沒實際做過某件事的人,往往能給出最精闢、最嚴厲的批評。
他們的理論完美無缺,對你每個錯誤的分析都無懈可擊,甚至能告訴你「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但仔細看看這些人的背景,你會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從不冒險,從不打造任何東西,從不自己去動手試。
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很簡單。
批評沒有風險。
坐在舒適圈裡指點江山,完全不用承擔任何後果。
說錯了?沒關係,反正沒人會記得你當初說了什麼。
說對了?馬上就變成了有遠見的預言家,可以到處炫耀自己的眼光。
但創造就完全不同了。
當你決定要創造某個東西──不管是寫一本書、開一間公司、做一個產品,還是只是開始一個小專案──你得把自己的時間、金錢、名聲,甚至是自尊心,全部押在一個不知道會怎樣的事情上。
你可能會成功,但更可能會失敗。
可能被人稱讚,但更可能被人嘲笑。
可能賺錢,但更可能賠得精光。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身邊有數百萬個批評者,但真正的創造者永遠只有那麼幾個。
批評之前,先誠實回答三個問題
下次準備對某人發表「專業意見」之前,先停下來問自己:
第一個問題:我有證據嗎?
你的批評是建立在實際經驗上,還是純粹推測?如果你從來沒在類似狀況下做過決定,面對過類似壓力,那你的意見可能沒想像中有價值。
第二個問題:我做過這件事嗎?
批評別人創業很容易,但你創過業嗎?批評別人文章寫得不好很簡單,但你寫過嗎?沒有親身經歷,很難理解其中的複雜和困難。
第三個問題:我至少試過類似的事嗎?
即使沒有完全相同經驗,你至少嘗試過類似挑戰嗎?還是一直待在觀眾席上?
如果三個答案都是「沒有」,那你可能只是在憑空放砲。
創造者與批評者: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真正的創造者和批評者,活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裡。
創造者忙著做事,批評者忙著說話。
創造者總是很忙:忙著解決實際問題,忙著把產品做出來,忙著把想法變現實。他們沒時間在網路上跟陌生人爭論誰對誰錯,因為與其花時間辯論,不如直接做出來讓結果說話。
對創造者來說,每次創造都是在賭桌上。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至少他們在玩,不是在台下批評賭客技術。
批評者的世界則充滿假設、理論和事後諸葛。
他們永遠是對的,因為從不需要用行動證明想法。他們可以在每件事發生後告訴你為什麼會這樣,以及如果是他們會怎麼做得更好。
但問題是:他們永遠不會動手去做。
你屬於哪個世界?
選擇時間到了
每個人都面臨同樣的選擇。
你可以繼續當鍵盤戰士。這很舒服,很安全。在社群媒體上對別人努力指指點點,享受「我早就知道會這樣」的優越感。沒風險,沒壓力,只有智力上的滿足感。
或者,閉嘴開始做。
寫那篇你一直說要寫的文章。開始那個你一直考慮的計畫。解決那個你一直抱怨的問題。
但要做好心理準備:你會面對批評,可能會失敗,可能被嘲笑。但你也可能創造出有意義的東西,也可能真的改變些什麼。
風險很大,但這正是創造者和批評者的差別。
世界不需要更多批評者
這個世界已經有太多批評者了。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更多願意行動的創造者。
下次忍不住想批評他人努力時,先問自己:我能做得更好嗎?
能?那就去做,用作品證明想法。
不能?那就閉嘴,至少別潑冷水。
讓自己忙著創造,忙到聽不見外面雜音。
只有開始創造,你才可能對世界產生真正影響力。
你準備好了嗎?
最後問你一句:你選擇了哪個?
繼續當台下的評論員,還是準備走上台開始表演?
創造確實比批評困難,風險也大。
但這正是為什麼創造者能改變世界,批評者只能改變話題。
現在,關掉這篇文章,開始做點什麼吧。
世界正在等著看你能創造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