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書,是在你最需要的時候出現的。《我可能錯了》就是這樣一本書。
它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高深的理論,卻在不經意間,撫慰了我內心的焦躁與不安。這是一本關於放下、關於看見、關於活著的書。作者比約.納塔科(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曾是一位企業家,後來成為森林中的僧侶,最後又回到世俗生活。他用一種近乎禪意的語言,講述自己如何在生命的轉彎處,學會了「不確定中安住」。
一、我可能錯了:一種溫柔的思維方式
書名《我可能錯了》,乍看之下像是一種自我否定,但讀完後才發現,它是一種深深的自由。當我們願意承認「我可能錯了」,就不再執著於對錯,不再困在自己的框架裡。這句話,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心中那扇緊閉的門。
比約在書中分享了他在僧侶生活中學到的智慧:不評價、不急著反應、不執著於結果。這些看似簡單的原則,卻是現代人最難做到的事。我們太習慣用「對」來證明自己,用「錯」來否定他人,卻忘了,世界本就不是非黑即白。
二、在森林裡,學會與自己相處
比約曾在泰國的森林寺院修行多年,那段生活簡單到近乎原始:每天清晨起床打掃、冥想、誦經,吃一餐飯,然後靜靜地坐著。這樣的生活,對於習慣忙碌的我們來說,幾乎是不可思議的。但他說,那是他人生中最自由的時光。
我讀到這段時,心裡有一種莫名的嚮往。不是嚮往成為僧侶,而是嚮往那種「與自己好好相處」的能力。在現代生活中,我們總是被外界牽著走,手機、工作、社交、責任……我們很少停下來問自己:「我現在好嗎?」
比約的故事提醒我,真正的自由,不是逃離,而是回到自己。
三、面對死亡,也可以很溫柔
這本書最讓我動容的,是比約面對漸凍症的過程。他知道自己將逐漸失去身體的控制能力,最終無法言語、無法行動。但他選擇用幽默、用愛、用溫柔來面對這一切。他說:「我不怕死,我怕的是失去表達愛的能力。」
這句話讓我沉默許久。我們常常害怕死亡,卻忘了,真正可怕的,是在活著的時候,沒有好好去愛、去感受、去表達。
比約選擇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寫下這本書,分享他的思考與感受。他沒有教我們如何成功,而是教我們如何活得真誠、活得自在。
四、讀完之後,我想做的三件事
這本書沒有給我答案,但給了我方向。讀完後,我靜靜地在筆記本上寫下三件事:
每天提醒自己:「我可能錯了」——讓心柔軟,讓世界有更多可能。
每天留一點時間給自己——不為了效率,只為了安靜。
每天說一句「我愛你」給重要的人——不等明天,不等有空。
這三件事,也許微不足道,但我相信,它們會慢慢改變我的生活節奏,讓我更貼近自己,也更貼近他人。
結語:活著,是一種溫柔的練習
《我可能錯了》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書,它是一封來自森林的信,一種溫柔的提醒。它告訴我們:人生不必完美,思維可以柔軟,愛可以簡單,死亡也可以不那麼可怕。
如果你也在尋找一種更自在的生活方式,不妨讀讀這本書。也許你會發現,真正的智慧,不是知道所有答案,而是願意承認:「我可能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