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最暢銷心靈書, 連續三年獲獎不斷 !
隱居山林的經濟學家, 最動人的生命體悟.
17年的森林寺院修行, 返鄉後的憂鬱巨浪, 與漸凍症並肩走向死亡的日子, 這句話, 成了他一生的金言, 也將帶你擺脫焦慮風暴, 生命備受鼓舞 !
< 以上文字 摘自 書本的封面 >
p.s 此書應該銷售得不錯, 2 個月內就有 10 刷 !
當自己在網路要購買其他書時, 就找了找這本書, 想看看是否要一起放入購物車購買...
看到網站上介紹此書, 多個獲獎紀錄與 29 國翻譯出版, 以及書封底的 --
" 瑞典每 30 個人就有 1 個人看過這本書 !
一句簡單又神奇的箴言, 為你在困頓中找到撫慰與前進的勇氣 ! "
基於好奇心使然, 為何瑞典人這麼捧場閱讀 ? 於是買回來閱讀.
讀完此書, 真的是有讓我, 眼神為之一亮. 🤨
作者 比約恩 以文字自述, 詳實坦誠的方式, 透過文字來與你談談他的個人體驗與經歷.
作者文字中所帶來的魅力, 讓你可以充分感受到, 他是如何剖析自己, 讓讀者可以知道, 原來, 他也和我一樣, 有各式各樣的負面念頭, 且看他如何來應對, 他所找到與學習到的要訣又是些什麼, 有些也是幽默有趣, 有些也是很簡單.
那些一次次的經歷, 都是他經歷體驗後的結晶, 加上向其他前輩學習並內化成為自己的方式. 除了讓人看了後會感覺到, 他實在很親切可愛, 也是很實際可以學起來的技巧.
他所遭遇的人事物, 也都是我們可能會遭遇到的情境. 只要是身為人, 在社會中生存, 人與人的互動, 如何合作, 如何生存, 還是都要一一面對.
只要一次次學習與練習, 給自己一些寧靜獨處的時光, 聆聽內在的聲音, 你就會知道自己該如何做.
除了閱讀這本書外, 更建議的是, 搭配之前我介紹過的書 --
將這兩本書一起閱讀, 會對自己的腦中的念頭生出的機制, 有更多些了解與理解, 也好更能幫助自己找到或面對念頭的有效方式.
如同 書中第11章 所言 --
我也是如此認為.
十幾年前開始接觸學習佛法, 在前2-3年就發現到, 原來人生中所遭遇到的事,
佛法中都有答案 !! 端看你願不願意去做而已.
當我們以自己頭腦所出現的所有想法念頭為真時, 往往是因自己的單一角度, 感受與偏見所致, 最後導致我們應對 / 做事綁手綁腳, 執迷於要去掌控所有, 以為要去擁有更多, 要去填充填滿我們的居住空間, 殊不知最後都變成束縛, 累贅與包袱.
佛法中的智慧是教導我們要學會保留空與無. 給自己一些獨處的時間, 沉靜自己的心, 回歸心中的佛性, 智慧才能自然而生.
因緣生滅, 自有其道. 隨順因緣, 反倒是順勢而為, 更能早日解脫痛苦.
對眾生慈悲, 其實更是對自己的慈悲.
無常, 看似無情, 卻是真理. 不論好壞, 都有過去 / 結束的時候.
## 練習放手是我學到最重要的一課. 這項智慧真是太重要了. 越來越能放手, 我們就會受益無窮. 要擺脫那些讓我們受傷, 感覺委曲, 無用, 孤獨, 恐懼, 悲傷和憤怒的念頭, 唯一的方法就是放掉, 就算它們是對的. 當然, 說很容易, 做起來很難. 但有一點很重要 : 我們最難放下的念頭, 到頭來往往對自己的傷害最大. p 84
## 阿迪亞香提說, 你們知道嗎 ? 如果你不盲目地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 如果你能全神貫注 ( 而且心只在當 下 ) , 如果你的注意力不被拉走, 就會發現一項基本的原則. 也就是整個宇宙根據以下原則運行 :
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
就會知道
你需要知道的事.
如果習慣以更多的信任過生活, 也可以且勇於放掉對控制與預測未來的虛妄企圖時, 我們就能達到自由和智慧的最高境界.
放下念頭與控制, 轉向內心並聆聽, 活在當下, 定時在平靜中休息, 活在信任中. 這一切都是為了探索能否有機會找到比念頭更真實, 更寶貴的事物.
你的記憶會受到強烈情緒的塑造與制約.
人天生會記得讓情緒動的事情, 尤其是痛苦和可怕的經歷. p 126-128
## 只要你無法對自己慈悲, 你對他人的慈悲就永遠有缺漏, 也有些脆弱. 為了在愛中成長, 我們也需要將慈悲引向內心. 可惜的是, 我覺得許多人都忘記這一點, 並沒有將它當作優先事項. 我們很容易變得苛刻, 自我批評, 因而忽略了自己也是一個需要被慈悲對待的人, 尤其是當我們覺得很不舒服的時候.
如果能帶著更多敏感度, 耐心與同理心來對待我們內心的傷痛, 那該有多好 ? 對於我們的痛苦, 如果能透過真誠和誠實的方式提出以下問題來應對時, 那不是很有價值 ? --
" 這一刻, 有什麼可以幫助自己, 使我不必長時間, 無謂地有這種感覺 ? 有什麼是我可以為自己做的, 讓我更容易做自己 ? "
我們應該進到那個受傷處, 並試著盡自己所能地用更多慈悲和理解來看待它. 來看看我們是否找到正視黑暗念頭的方式, 將他們帶到光明中, 又不會相信它們的內容.
如果我們可以用更諒解, 容忍的眼光看待自己, 自然就會以這種方式對待周遭的人. 不過只要我們繼續以嚴酷苛刻的角度檢視自己, 就無法用全心全意的愛對待他人.
以下拍了書中部分內容, 可以看我畫線部分的文字內容, 部分有些不清晰, 還請包涵.
本文相片為自行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