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貓》,或許是夏目漱石現今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吧?這句話,我曾在網路上看到,當時還只是隨意一瞥,並沒有特別在意。但真正讀完這本書後,我開始認同這句話背後的重量。
我之所以會挑這本小說來讀,其實是在幾個月前,我在台北市立圖書館看到推薦書單,封面寫著《我是貓》,書介中「我」被換成了「本喵」,當下覺得太可愛了,便記在待閱讀清單中。另一個原因更單純,因為我本身很少看小說(都看工具書比較多),但我卻是一個有兩隻貓貓的貓奴,作為一個每天看著自家貓貓翻肚、發呆、跳上跳下的人,《我是貓》這個書名對我來說,自然有股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不過,當我真正翻開這本書、讀著那隻沒有名字的本喵用戲謔卻銳利的眼光看著人類社會,我才意識到這不是一本可愛、療癒的貓咪小說;相反,它甚至可以說是一本以諷刺小說成為日本現代文學的先鋒之作。夏目漱石的貓,不只是貓,也是人
這本書乍看是在寫一隻「無名貓」的生活日常,但其實,它更像是在寫一個壓抑的靈魂,以貓的身份,觀察、嘲諷、甚至逃避著牠所不適應的人類社會。
這隻貓,沒有名字,也不屬於誰。他不被特別疼愛,也不是那種會被抱在懷裡撒嬌的寵物。牠有種說不出口的孤獨與自由,就像夏目漱石筆下其他那種「高等遊民」一般,無所事事地徘徊,無所歸屬地活著。
我想,現在的我們還會讓貓自由地跑出去溜搭嗎?還會讓牠保有名字以外的「自由身分」嗎?我們是否也在某種程度上,把貓變成了一種「必須要被取悅我們的動物」呢?
這樣想下來,書中的貓沒有名字,也許不是巧合,而是一種非常刻意的安排,在沒有名字的情況下,牠才能真正以旁觀者的身分存在,才能對那個急速變動的日本明治時代社會提出評論與諷刺。
讀貓,其實是在讀「自己」
夏目漱石透過這隻無名的貓,觀察他所處的世界:庸俗的教師、假道學的文人、空虛的現代人、浮華的社交圈,每一幕看似滑稽,但背後卻藏著強烈的無力與哀愁。那種時代感的荒謬,讓人不禁聯想到現代的人們,也有那麼一點像:資訊爆炸、身分混亂、焦慮生活,我們每天扮演著某種「正常人」的角色,卻很少時間真正感到平靜。
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小說的結尾,那隻貓掉進水缸裡淹死了。那一瞬間我心裡留下很清晰的畫面感,不知道該笑還是感嘆。那桶水缸是什麼?是現實的象徵嗎?還是社會的壓力?或是,對自由靈魂最終也無可逃避的歸宿?
我不確定,但我知道的是,也許正是藉由這隻貓的死亡,夏目漱石本人,還有我們這些讀者,才有可能在閱讀完成後得到某種小小的重生和放下。
羅傑的反思–寫給「看貓」的我們
讀完這本書,我總忍不住望向家中的兩隻貓貓—小可愛&軟糖,牠們跳上跳下,跳上微波爐的樣子,那台機器對牠來說根本不是加熱工具,而是一座俯瞰世界的跳台。人類煩惱著三餐加熱,而牠只在乎能不能跳上去、看得更高,活得自在。
我們總說貓很聰明,有自己的想法。我想在某個平行時空,小可愛或許也正用牠那雙大眼睛默默審視著我,心想:「人類啊,怎麼那麼煩?每天要工作、這麼晚還才吃晚餐、還會糾結過去與未來…不如睡一覺,曬個太陽吧。」
這時我才明白,所謂的「我是貓」,其實也可以「是我」,是對自我某一部分的凝視,是作者、是貓,也是每個試圖從現實中抽身、尋找靈魂的人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