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惡-死-(十三)靈性集體自殺-天堂之門-【啟】
最後一個案例是美國加州的天堂之門。
但這個案例,我沒打算快速帶過。收集資料並觀覽過整個事件後,我覺得這是一個迷失焦慮的現代人,在追求精神與靈性時都極有可能會踏入的誤區。
雖然最後的結局仍是集體自殺,但卻沒有其他案例充滿某種個人慾望與權力的追索,反倒非常典型的呈現一個水性人格者,在靈性追求期間,思考與思想不斷深入,想法與信念不斷疊代,其靈我人格也跟著不斷壯大,最後卻失衡失控地淹沒了自己與他人,只能為自己得出一個異常發展的個人終局解答。
這是一個入夢者的夢遊,並帶著一群嚮往入夢的信徒,一同沉浸入眠,以永遠不再醒來作為自認為解脫之結局的可悲故事。
不值得效法,卻值得理解,因為我們都曾在某些時候,想逃。
不是逃出房間,而是逃出這個肉身、這段人生。
逃離責任、逃離混亂、逃離沒有人懂我們的那份寂寞。
若是,我們幻想過:「如果能一覺醒來,不用再活在這一切裡,那有多好?」
那麼,「天堂之門」的門,就可能沒開在外面,它開在我們每個渴望被宇宙拯救的人,以及每個想逃的人的心裡。
我覺得,他們只是太想「離開這裡」,卻不知道怎麼「留下來」。
——可能,也沒人在意他們是否要不要「留下來」。
=====開始=====
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十六日,加州聖地牙哥郊外某社區內的一棟豪宅,警方在匿名通報後破門而入,發現三十九具整齊排列的屍體。他們蓋著紫布,身穿黑色制服與同款運動鞋,口袋中放著身分證與幾美元現金。他們並非被殺,而是「自願前往另一個世界」。
這不是科幻小說,是一場全球實況直播的靈性災難。
它的名字,叫做:「天堂之門」(Heaven’s Gate)。

科技與科幻與基督融合的末日新教
天堂之門教派由馬歇爾.阿普爾懷特(Marshall Applewhite,後自稱「Do」)與邦妮.尼托斯(Bonnie Nettles)於一九七O年代創立。
他們融合基督教末世論、科幻文化與外星人論述,提出一種「靈魂進化」理論——地球是「中繼站」,人類需透過修行脫離肉體進入「下一層存在」。
一九九O年代中期,天堂之門開設網站、論壇、販售服務,成為全球最早使用「數位宗教傳播」的教派之一。
他們的核心受眾,是一群被主流社會排除、對現代生活感到疲憊,卻又在數位世界裡尋求「連結」與「目的」的靈性尋路人。
在天堂之門的世界觀裡,人類身體只是「容器」,真正的自我是等待升級的靈魂。
這種說法,不僅來自東方靈修思潮,更深植於美國文化基因裡的三個關鍵詞:
●孤獨個體的救贖:美國宗教史反覆上演「少數對抗大眾」的烏托邦實驗。
●科技與科幻崇拜:一九六O年代的太空競賽與UFO文化讓「星際旅行」從童話變成信仰工具。
●對末世的執迷:從冷戰核災想像到《啟示錄》電影熱潮,「終結」早已內建為文化潛意識。
阿普爾懷特與其追隨者,即是被社會與文化共同「訓練出來的」某種極端產物。
該宗教團體是在一九七O年代早期阿普爾懷特從一次心臟病中恢復,並聲稱感受到了瀕死體驗後創立,他開始相信自己及邦妮.尼托斯是聖經啟示錄11:3中所提到的「兩個見證人」。
「我要使我那兩個見證人,穿著毛衣傳道一千二百六十天。」——《啟示錄》11:3,和合本。
這段經文的背景,是在描述末世審判前夕,神差遣兩位特別的見證人,在世上公開傳講真理、勸人悔改,期間持續 1,260 天(約三年半),象徵他們的見證活動發生於大災難期間。
不過,後來尼托斯先走了,「兩個見證人」的宣言當即「破功」。
這個轉折,是後續天堂之門教義變質的關鍵。
中年失落茫然的社會敗犬
年輕時,阿普爾懷特就讀於基督聖體高中和奧斯汀學院,一九五二年獲得哲學學士學位,隨後進入聯合長老會神學院學習神學,希望成為牧師。
大約在這個時候,他與安妮.皮爾斯結婚,後來他們有了兩個孩子,馬克和萊恩。
但在神學院學習初期,阿普爾懷特決定離開學校,從事音樂事業。
一九五四年,阿普爾懷特應徵入伍,作為陸軍通信兵在奧地利和新墨西哥州服役。
一九五六年,他退休並進入科羅拉多大學學習,並獲得音樂碩士學位,主攻音樂劇。
阿普爾懷特在科羅拉多州完成學業後,搬到了紐約市,試圖開始職業歌唱生涯,但沒有成功。隨後,他在阿拉巴馬大學(UA)任教。
但阿普爾懷特在與一名男學生發生性關係後失去了在那裡的職位;當時社會並不支持同性戀關係,他因自己的性認同問題極為受挫。
一九六五年,當他的妻子得知此事後,決定分居,三年後兩人離婚。
而當阿普爾懷特向父母透露他是同性戀時,他的父親則拋棄了他。
一九六五年,離開亞利桑那大學後,阿普爾懷特搬到了休斯頓,擔任聖托馬斯大學音樂系主任。他的學生認為他是一位引人入勝的演講者和時尚的穿著者。
他也成為了當地一位受歡迎的歌手,擔任聖公會教堂的合唱團指揮,並與休士頓大歌劇院合作演出。
在休士頓,阿普爾懷特曾短暫地公開自己的同性戀身份,也曾與一名年輕女子發展過戀愛關係,但該女子迫於家人的壓力離開了他;他對此結果非常難過。
一九七O年,他以憂鬱和其他情緒問題為由從聖托馬斯大學辭職。
研究阿普爾懷特團體的社會學家羅伯特.巴爾奇和大衛.泰勒則推測,阿普爾懷特的離去是由於他與一名學生之間的另一段戀情。該校校長後來回憶說,阿普爾懷特在離任前經常精神混亂,條理能力有明顯缺失。
一九七一年,阿普爾懷特短暫搬到新墨西哥州,在那裡經營了熟食店。他很受顧客歡迎,但同年稍後決定返回德州。
也大約在那時,阿普爾懷特的父親去世;喪父之痛對他造成了巨大的情感打擊,導致他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隨後,他的債務不斷增加,終不得不向朋友借錢。
以上,是天堂之門開啟前的前奏。
目前阿普爾懷特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有苦悶、有懊惱、不被認同、不被期待,事業時順時不順,感情生活挫折不斷,家庭裂痕難以彌補,喪親之痛難以釋懷,心靈的空虛憂鬱也無從排解,如一個中年(當時四十歲)失落茫然的社會敗犬。
即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九七二年,阿普爾懷特與邦妮.尼托斯兩人相遇了。
(下回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