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半導體產業裡,台灣地區靠著先進的製造技術和龐大的產能,地位非常重要。
像台積電這些企業,在晶圓代工方面更是全球領先。
但這幾年,美國為了保住自己在半導體產業的霸主地位,
不停地用加關稅這一招,把目標對準了台灣半導體產業。
美國的如意算盤
美國逼著台灣半導體企業去美國設廠,背後有很深的戰略考量。
- 從產業方面來看
美國半導體產業在設計和研發上仍領先,但在製造領域,全球份額已大幅下降。為了重振本土半導體製造業,美國特別需要像台積電這樣的產業龍頭來帶動產業發展。透過《晶片法案》提供大量補貼和稅收優惠,美國吸引台積電等企業去美國設廠,想藉此重新建立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減少對亞洲地區,特別是對台灣地區半導體製造的依賴,實現半導體產業的 “美國製造”,增強自己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
- 從政治和軍事戰略角度來看
半導體是現代科技和國防安全的核心,非常重要。美國把半導體當成維護全球霸權的重要武器,透過控制半導體產業,能在科技競爭和軍事對抗中佔優勢。台積電等台灣半導體企業掌握著先進的晶片製造技術,美國逼著它們去美國設廠,實際上是想把這些關鍵技術控制在自己手裡,這樣在未來可能發生的地緣政治衝突中,就能對競爭對手進行技術封鎖和戰略威懾。
台灣的抉擇
台灣在這場半導體產業轉移裡,表現得很無可奈何。
- 在政治上
台灣一直奉行 “依賴美國拒絕中國” 的政策,對美國依賴非常嚴重。面對美國的壓力,台灣不敢起身反抗,只能妥協,想透過犧牲台灣產業的利益,換取美國的 「政治支持」 和 「安全保護」。這種短期的政治考慮,讓台灣忽略了半導體產業對台灣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重要性,把台灣半導體產業白白送給美國,成了美國戰略的犧牲品。
- 在經濟上
台灣也沒做出正確判斷。一方面,台灣半導體產業長期依賴美國市場,對美國的訂單和技術依賴程度高。美國的關稅威脅和設廠要求,讓台灣半導體企業面臨很大的市場風險。台灣擔心不配合美國,台灣半導體企業就會失去美國市場,影響台灣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台灣希望透過半導體企業到美國設廠,帶動台灣相關產業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但他們沒想到,這種產業轉移會讓台灣半導體產業空洞化,削弱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從長遠看,對台灣經濟發展有嚴重負面影響。
現下除了台積電以外,環球晶亦陸續擴大美國投資;而聯電也與英特爾合作開發12奈米,皆為半導體大廠在美投資的先例。
在現在美國關稅威脅和產業轉移的複雜情況下,台灣半導體產業得趕緊找到新的發展方法,應對挑戰,實現永續發展。
加強自主研發和創新很關鍵
台灣半導體企業應該加大研發投入,特別是在先進製程技術、晶片設計演算法、半導體材料研發等核心領域,減少對外部技術的過度依賴。台積電計畫在未來幾年投入大量資金,研發 2 奈米及以下先進製程技術,爭取維持技術領先,這給其他企業做了個好榜樣。透過自主研發,企業不僅能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增強市場競爭力,還能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技術變革中掌握主動,降低外部技術封鎖帶來的風險。
拓展多元市場也很迫切
台灣半導體產業不能太依賴美國市場,要積極開拓其他國際市場,實現市場多元化。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對台灣半導體企業很有吸引力。
根據統計,中國大陸每年半導體進口額高達數千億美元,市場潛力巨大。台灣半導體企業應該把握機會,加強和中國大陸企業的合作,在滿足中國大陸市場需求的同時,實現自身發展壯大。
同時,歐洲、東南亞、印度等地區的半導體市場也快速發展,台灣半導體企業可以透過建立銷售管道、設立研發中心、進行技術合作等方式,進入這些新興市場,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分散市場風險。
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也很重要
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5G 通訊、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對半導體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高階化。台灣半導體企業應該順應這個趨勢,加速產業升級和轉型,調整產品結構,加大適合新興產業的半導體產品的研發和生產。
在人工智慧領域,對高效能運算晶片、神經網路處理器等需求很大;在物聯網領域,對低功耗、小型化的感測器晶片和微控制器晶片需求持續成長。
台灣半導體企業應該積極佈置這些領域,開發針對性產品,滿足新興產業需求,實現產業升級和轉型,為自身發展開闢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