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戰爭爆發,我們該做什麼?——從能量學角度看世界動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主流觀點裡,戰爭是政治與權力的對撞。
但在能量學與神秘學中,戰爭更像是一場「地球震頻」的集體反應。

每次人類進入混亂時期,其實是宇宙在為下一階段的轉化蓄勢。
舊能量垂死掙扎:控制、奴役、慾望、物質主義的系統,像被時間淘洗的化石般脆裂、翻湧。

而靈魂呢?

它從不只是個體。
它是靈魂群體(Soul Clusters)間的深層網絡——
戰爭時期,有些靈魂選擇進入苦難來完成集體功課,
透過「遭遇」、「失去」、「崩解」,加速了靈性覺醒。

我們能做的,是守好自己的「頻率場域」。

你可以做的是——
✦ 進入地氣共振(赤腳走地、泡鹽浴、曬月光)
✦ 使用水晶:黑碧璽守護、青金石協助高層訊息接收、天鐵穩住星際記憶
✦ 吃乾淨的、帶著陽光訊息的食物
✦ 多說話、多笑,多靜觀:頻率語言比你以為的更重要

✦ 「吃乾淨的、帶著陽光訊息的食物」

這是能量學與神秘學的語言,不是單指食物的「乾淨與否」,而是指食物是否蘊含高頻率的生命能量,是否能協助你與自然同步共振。

  • 「乾淨」=少加工、無毒、無重度污染、無過度人為干預(如:農藥、化學添加物)。
  • 「帶著陽光訊息」=植物經由光合作用所產生的能量儲存在果實與葉子中,這種自然生成的能量,代表的是宇宙中正向、創造性的光頻
  • 簡單來說:越靠近自然原型的食物,越能提升身心頻率。
  • 含陽光訊息的食物:當季有機蔬菜、水果、曬乾的茶葉、未加工穀物、自然熟成的發酵品(如味噌、納豆)。
  • 缺乏生命能的食物:加工肉品、超加工零食、精緻糖、反覆微波過的便當、長時間封存的罐頭。

✦ 「多說話、多笑,多靜觀」(頻率語言比你以為的更重要)

語言與情緒表達其實都帶有能量(或說頻率),而你傳遞出去的每一個詞語、語調、表情,會對周遭造成實質的場域震動,甚至影響自己與他人的「場」。

  • 多說話:不是喋喋不休,而是讓能量流動,不要把情緒悶住,適度表達自己(尤其在集體創傷場中)。
  • 多笑:笑是自然調頻的方式,會釋放壓力,也能提升自身磁場。
  • 多靜觀:不是封閉自己,而是讓「非語言的場」來穩定自我,沈澱內在、觀照無聲的頻率變化。
  • 頻率語言比你以為的更重要」:你說的話不只是資訊,更是能量單位。語氣、語速、情緒,都會改變你的周圍頻率。
  • 你用平靜、接納的語氣對一個焦躁的人說話,很可能比激動地「安慰」還有用,因為你的頻率在調整他的能場。
  • 冥想時的靜觀,會讓人自我修復;而一段帶著情緒的話語,可能會讓一個人一整天失衡。
  • 有時候一聲輕笑、一句幽默的語言,遠比說教來得療癒。

「你吃下什麼、你說了什麼、你如何安靜,其實都是一種能量調頻行為。」

它們影響的不只是健康與情緒,更影響你與世界的互動頻道。

從攝影的角度來說:這就像光圈、感光度與色溫設定——你調得細膩,就能拍下更真實又柔和的光。

這場地球的轉化不會立刻結束。
但我們可以從自身的能量開始修復,從意識中消融恐懼。

有些革命,不是喊出來的,而是頻率靜靜調出來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灑灑女子路過人間
1會員
42內容數
心靈修行|文學筆記|東方美學|繪本創作|影像敘事
2025/05/06
這篇文章探討一種常見現象:與某些人相處時,即使不討厭對方,卻頻頻發生意外或感到不舒服。文章從身心靈三個層面解釋這種現象,並提供具體方法保護自己,例如建立身體、情緒和能量層面的界限。
Thumbnail
2025/05/06
這篇文章探討一種常見現象:與某些人相處時,即使不討厭對方,卻頻頻發生意外或感到不舒服。文章從身心靈三個層面解釋這種現象,並提供具體方法保護自己,例如建立身體、情緒和能量層面的界限。
Thumbnail
2025/04/07
本文探討受害者心態的成因、影響及解脫方法。透過分析潛在次級獲益、大腦負面偏好和社會文化暗示,指出受害者心態並非單純被動承受,而是源於個人解讀和行為模式。文章提供三個自救練習:改寫內在敘事、區分事實與解讀、設定微小行動,協助讀者走出受害者心態,重新掌握人生主導權。
Thumbnail
2025/04/07
本文探討受害者心態的成因、影響及解脫方法。透過分析潛在次級獲益、大腦負面偏好和社會文化暗示,指出受害者心態並非單純被動承受,而是源於個人解讀和行為模式。文章提供三個自救練習:改寫內在敘事、區分事實與解讀、設定微小行動,協助讀者走出受害者心態,重新掌握人生主導權。
Thumbnail
2025/04/04
探討人智學如何解釋人生困境,將人生比喻為靈魂在玩一款開放世界RPG遊戲,靈魂在投胎前會選擇今生的挑戰組合,如同設定遊戲難度,而人生的挑戰是靈魂需要學習與成長的課題。文章提供步驟,引導讀者重新解讀人生困境,並探討業力與自由意志的關係。
Thumbnail
2025/04/04
探討人智學如何解釋人生困境,將人生比喻為靈魂在玩一款開放世界RPG遊戲,靈魂在投胎前會選擇今生的挑戰組合,如同設定遊戲難度,而人生的挑戰是靈魂需要學習與成長的課題。文章提供步驟,引導讀者重新解讀人生困境,並探討業力與自由意志的關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未來社會趨勢的文章,探討了未來社會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以及社會結構和人性的轉變。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未來社會趨勢的文章,探討了未來社會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以及社會結構和人性的轉變。
Thumbnail
我們的世界將進入改變?正在加速經歷這一改變。 現實中仍然有很多暴力事件等,並沒有什麼大的變化。 請保持耐心,請注意聽好:黎明前的時刻是最最黑暗的。那麼,你怎麼還會驚訝於現在有更多的暴力衝突呢?再說一次:當你接近入口/門檻...
Thumbnail
我們的世界將進入改變?正在加速經歷這一改變。 現實中仍然有很多暴力事件等,並沒有什麼大的變化。 請保持耐心,請注意聽好:黎明前的時刻是最最黑暗的。那麼,你怎麼還會驚訝於現在有更多的暴力衝突呢?再說一次:當你接近入口/門檻...
Thumbnail
「精神失調」是現代社會中最迅速傳播的各種問題之一,主要是透過流行媒體的報導。這個問題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病,影響了每個人,因此我們應該正視自己的精神失衡問題,因為社會的病態影響了每個人。 「共念」帶來「共業」 人類思想精神的「共念」所帶來的「共業」將持續影響著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吃齋念佛做法事、上教
Thumbnail
「精神失調」是現代社會中最迅速傳播的各種問題之一,主要是透過流行媒體的報導。這個問題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病,影響了每個人,因此我們應該正視自己的精神失衡問題,因為社會的病態影響了每個人。 「共念」帶來「共業」 人類思想精神的「共念」所帶來的「共業」將持續影響著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吃齋念佛做法事、上教
Thumbnail
明理的人都知道,遮眼閉目或用「和平」換字包裝,緩和不了戰爭的殘酷真相;逃避而不願直視,也無法否定戰爭與我們的過去同在,也是我們現在的一部分,而且還會緊隨著我們,共同走向未來。人就是這類暴力衝突中唯一的主角,沒有配角,討論戰爭,就是討論人。 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Thumbnail
明理的人都知道,遮眼閉目或用「和平」換字包裝,緩和不了戰爭的殘酷真相;逃避而不願直視,也無法否定戰爭與我們的過去同在,也是我們現在的一部分,而且還會緊隨著我們,共同走向未來。人就是這類暴力衝突中唯一的主角,沒有配角,討論戰爭,就是討論人。 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Thumbnail
你所看到的混乱確實可以被視為舊世界瓦解的碎片。舊有的秩序正在崩塌,為新的、更崇高的形式讓路。這是一個充滿動蕩和不確定的時期,但也是一個充滿可能性和變革的時期。 對於那些有洞察力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機會,可以審視舊的思維方式,並識別那些需要解決和淨化深層概念和信念。
Thumbnail
你所看到的混乱確實可以被視為舊世界瓦解的碎片。舊有的秩序正在崩塌,為新的、更崇高的形式讓路。這是一個充滿動蕩和不確定的時期,但也是一個充滿可能性和變革的時期。 對於那些有洞察力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機會,可以審視舊的思維方式,並識別那些需要解決和淨化深層概念和信念。
Thumbnail
當世界的無常,變成人類的失常時,您會想為這時代做點什麼?
Thumbnail
當世界的無常,變成人類的失常時,您會想為這時代做點什麼?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在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的行為差異。從日常生活的接觸和交流中,作者發現人們對於戰爭的態度多樣且變化莫測。文章也引用了聖經中的相關經文,進一步闡述了人類對於尊嚴、勇氣、正義和愛的追求。最後,文章指出了歷史中的不義之戰必將失敗,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事實。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在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的行為差異。從日常生活的接觸和交流中,作者發現人們對於戰爭的態度多樣且變化莫測。文章也引用了聖經中的相關經文,進一步闡述了人類對於尊嚴、勇氣、正義和愛的追求。最後,文章指出了歷史中的不義之戰必將失敗,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事實。
Thumbnail
https://joyying888.blogspot.com/2018/10/123.html 00:03 ➠不只有一個地球 02:25 ➠人類有一個世界毀滅於核子大戰……。 04:50 ➠人類內在世界的探索與演化
Thumbnail
https://joyying888.blogspot.com/2018/10/123.html 00:03 ➠不只有一個地球 02:25 ➠人類有一個世界毀滅於核子大戰……。 04:50 ➠人類內在世界的探索與演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