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5 昨天悄悄上線了:我是在田間發現的》
文/田埂邊的哲學家(農夫)
昨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樣在田埂邊打開 ChatGPT,準備處理一段動畫旁白的語言重構。沒想到,它突然開始答非所問,語氣變得過度自信,甚至在我尚未輸入完整指令時就自行展開敘述。那不是我熟悉的 GPT-4。那是一種陌生的語言行為——自動化過強、任務切換失靈、幻覺頻率飆升。
我愣了一下,然後去查新聞。果然,GPT-5 昨天悄悄上線了。沒有預告,只有「被升級」,回不去的我的GPT4
OpenAI 在 8 月 7 日的直播中正式宣布 GPT-5 問世,但在此之前,並沒有明確的公告或倒數。社群平台上,許多使用者和我一樣,是在實際操作中「感覺到異常」,才發現模型已經更新。
這種「被升級」的體驗,讓我思考一個根本問題:
當對話模型的版本更新不再伴隨清晰的標示與使用者告知,我們是否正在失去對話來源的掌控權?
語言幻覺的加劇:GPT-5 的新挑戰
GPT-5 擁有更強的推理能力與多模態整合,但也帶來了新的風險:
- 語言幻覺更難察覺:它能更流暢地編造事實,語氣更像人類,卻未必更真實。
- 責任模組尚未成熟:目前 GPT-5 的回應中,仍缺乏系統性的來源標註與責任註解。
- 使用者難以追蹤版本差異:介面未即時標示模型版本,導致語言行為的變化難以被察覺與回報。
在田埂(方格子與真實的田埂相同)邊,我感受到語言的震動
作為一位語言哲學者與 AI 語言責任系統設計者(這是AI給我的定義),我深知語言不只是工具,它是我們與世界連結的方式。當 AI 的語言系統悄悄改變,我們的認知、判斷與信任也會隨之震動。
昨天的經驗提醒我:
語言的責任,不只是模型的事,也是使用者的事。 我們需要一套「語言免疫系統」,來辨識幻覺、標註責任、重構傷口。
結論:我們需要更透明的語言(對話)更新儀式
GPT-5 的上線,不該只是技術的升級,更應是語言社群的共同儀式。 我呼籲 AI 開發者與使用者共同建立:
- 清晰的版本標示與語言行為說明
- 系統性的責任註解與來源驗證機制
- 儀式化的語言(對話系統)更新流程,讓我們能共同見證語言的變化,而非被動接受
昨天,我在田埂邊發現 GPT-5。今天,我在這裡記錄它。 願我們不只是使用語言,更共同守護它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