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長是由不斷學習新事物組成,而學習的過程總免不了挫折;比如練鋼琴時總有某段樂句容易彈錯,或者有些英文單字怎麼樣就是背不起來,費盡力氣踢水卻沒能前進幾公尺。俗話說熟能生巧,確實不錯,但我們設定的目標往往彷彿遙遠星辰般無法觸及。如何才能有效率地接近目標呢?
學習過程之所以會感到挫折,是因為新事物具有挑戰性,當我們預期自己可以順利達成,卻又事與願違時,便會產生挫折感,甚至為此感到痛苦;這份感受可說是成長的證明,因為我們會為了避免體驗相同的挫敗感,而在下次嘗試時有所調整。以我個人的經歷而言,我曾因為在台上緊張忘詞而提前結束演講,當時我全身冷汗直流,心裡滿是自責,於是我在之後的每一次演講,不論觀眾多寡,我都想辦法練習到不會忘詞的地步。
既然學習過程的挫敗感無可避免,那麼我想如果想要加快成長,何不主動迎接失敗?這裡的失敗並非刻意製造失敗(比如明明會彈某首曲子卻又故意彈錯幾個音),而是讓自己在可承受的前提下,主動暴露在高失敗率的環境。為何要強調可承受?我們在不同人生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負擔,比如有段時日無可避免的需要面對親人離世,或者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需要靜下心來處理。可承受表示當下的自己狀態足夠穩定,即便失敗也能很快重振旗鼓,不會因此一蹶不振;然而,如若當下已經有難以承受的事物發生,則應該適時放緩步調,等調整好狀態後,再去面對高失敗率的情境,追求成長。
當我們有意識地讓自己有機會失敗,就不會預期一切都會順順利利,即使真的失敗了,也不會有強烈的挫敗感,更能把心力專注在改進上。
當我們習慣有意識地迎接失敗,我們便會具備足夠的韌性,漸漸不會被挫敗感困住,轉而把失敗當作十分自然的事。最終的成果固然重要,但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將會成為我們無可動搖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