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ason Chung
在當代台灣的安全政策選擇中,外交談判始終扮演著突出的角色,甚至在多數社會與政治討論中,軍事建設往往只是附屬的議題。這種現象並非偶然,而是由歷史、地理、社會心理、政治運作與軍事體制缺陷所共同塑造。它不是單一原因的結果,而是一連串相互影響的條件,在數十年間逐漸累積,最終形成今日社會普遍的認知與選擇模式。當軍隊在民眾心目中的戰鬥力與可信度逐步流失,人們便傾向將希望寄託在外交桌上。這是一個複雜而深層的困局,也是一個關乎台灣未來存亡的現實課題。
一、地理與心理:海島地形造成的戰爭恐懼
台灣是一座四面環海、沒有戰略縱深的島嶼。一旦戰爭爆發,平民難以撤離,避難空間極其有限。不同於擁有廣大腹地的國家,台灣的防禦深度在地理上幾乎不存在。這意味著敵軍若突破外圍防線,很快就會直接威脅城市與關鍵基礎設施,沒有足夠時間與空間組織反擊或轉移平民。
這種恐懼並非抽象,而是有過具體歷史觸發的。1958 年的「八二三砲戰」,金門與馬祖在短時間內承受大量砲擊,平民死傷慘重,後方島嶼雖未全面捲入,但也感受到戰火一旦擴大,將難以倖免。1995–1996 年台海危機期間,中國對台發射導彈並進行軍演,導致國際市場動盪與股匯市重挫,也加深了社會對「戰爭成本」的恐懼。這些事件在不同世代的記憶中留下烙印,形成了「避免衝突才是保命之道」的集體心理,讓外交談判在社會共識中比軍事建設更易獲得支持。
二、政治與社會偏好:民生優先與軍事污名化
在民主政治中,政策選擇往往受制於選票邏輯。民生建設能在短期內為選民帶來直接、可感知的改善,如公共建設、社會福利、稅制優惠等,並能在下一次選舉中轉化為支持。軍事建設則不同,它需要多年甚至十年以上的長期投入,成果未必能立即呈現,而且在和平時期難以被民眾直接體驗到。
更嚴重的是,軍事預算長期受到負面形象的影響。軍購案與大型國防計畫在媒體報導中經常伴隨「黑箱」、「回扣」、「政商勾結」等關鍵詞,久而久之,社會形成了「國防等於浪費錢」的刻板印象。這種觀感不僅削弱了民眾對國防建設的支持,也讓政治人物在預算分配上傾向優先滿足民生需求,因為這樣既安全又容易爭取民意。相較之下,外交談判成本低、成果易於宣傳,自然成為更「划算」的政治投資。
三、服役經驗的負面示範效應
民眾對軍隊的認知,往往來自自身或親友的服役經驗。台灣的徵兵制度在 1990 年代曾經歷重大轉型,義務役服役期由 2 年逐步縮短至 1 年,並在 2013 年開始轉向募兵制。但在這個過程中,部隊的日常生活與訓練安排,卻並未同步提升專業性與實戰性。
許多服役者回憶,軍官日常被繁瑣的行政會議、簡報製作與層層交辦事項壓得喘不過氣,真正投入戰術訓練的時間非常有限。士兵則多半被派去執行與戰力無關的任務,如出公差、打掃環境、維護營舍,操課內容空洞、重複且缺乏挑戰性。即便安排實戰化訓練,也往往只是走程序,缺乏真實戰場的壓力與情境模擬。這種「不打仗的軍隊」印象在退伍者之間廣泛流傳,削弱了社會對軍事投資的信心。
四、預算投入與戰力困境
從數據上看,2024 年台灣的國防預算約佔 GDP 2.5%,2025 年雖提高至新台幣 6,470 億元,但占比僅約 2.45%,仍未達到 3% 的門檻。對比冷戰時期的台灣,國防經費曾長期維持在 GDP 5% 以上,如今雖總額增加,但佔比已明顯下降。
這背後有歷史與制度的雙重因素。一方面,兩岸經濟交流在 2000 年後快速擴張,社會對立即爆發戰爭的警覺性下降,政府在預算編列時也順勢將更多資源轉往經濟與社會支出。另一方面,軍方內部在資源使用效率上的問題屢遭批評,裝備汰換速度緩慢、後勤維修成本高昂、採購流程缺乏透明度。結果是,即便增加預算,民眾也懷疑這些錢是否能真正轉化為戰力。
五、訓練設施受限與民間阻力
軍隊要維持戰力,必須依賴持續且高強度的訓練。然而,台灣的訓練空間本就有限,加上許多營區與靶場位於人口密集區域,經常面臨周邊居民的抗議與干擾。這並非新現象,早在 1970、1980 年代,部分靶場就因民怨而縮減使用時間,甚至被迫遷移。
進入 2000 年後,環保意識與地方利益訴求更成為影響軍事訓練的重要因素。噪音、空汙、交通阻塞、土地徵收爭議等理由,常成為地方政府與居民要求縮減訓練規模的依據。部分地區甚至形成「補償文化」,將部隊駐地視為可以要求利益交換的對象。長此以往,部隊不得不降低訓練強度,導致實兵演練次數不足,戰備水準自然受到影響。
六、制度病灶:升遷與軍校教育偏離戰技需求
軍隊的人事升遷體系長期存在「看門第、看派系」的文化。這種問題並非近年才出現,早在戒嚴時期,軍中就存在著重政治忠誠、輕專業能力的現象。雖然 1990 年代後逐步推行軍隊國家化,理論上應該減少政治因素干擾,但實務上,升遷仍常受人脈與派系影響。
軍校教育的問題則與法規息息相關。自 1994 年《大學法》修正後,軍校在學制上與一般大學趨同,導致課程設計偏重學科成績,而忽略戰技與野外生存能力的培養。這雖提升了軍官的學歷,但同時削弱了其在戰術應用與部隊領導上的即戰力,與現代戰爭對軍事專業的要求越來越脫節。
七、兵力來源與素質危
少子化使得台灣的兵源問題日益嚴峻。根據內政部統計,2025 年適齡男性人口僅約 75,000 人,比 2010 年減少近 39%。募兵制推行初期(2013 年起)曾依靠提高薪資吸引志願役加入,但這種方式短期有效,長期卻讓入伍動機傾向於追求穩定與輕鬆的工作,而非基於使命感與專業追求。
留營率也持續下降,2024 年僅約 78%,部分高專業需求單位甚至不足 70%。軍中女性比例多年維持在 15% 左右,部分部隊編制長期不滿額,不得不縮編或合併。教育部門雖推動全民國防教育,但內容多流於形式,缺乏實際操作與意識培養,對提升兵員素質幫助有限。這些問題疊加,直接影響了台灣軍隊的量與質,使軍事建設缺乏人力基礎。
八、惡性循環:外交成唯一「安全選項」
當地理恐懼、政治短視、服役負面經驗、裝備落後、訓練受阻、制度缺陷與兵源危機同時存在時,社會自然形成一種預設立場:軍隊不足以應戰,外交談判才是延續和平的唯一途徑。這種心態在每一次兩岸危機中被反覆強化,例如 1995–1996 年台海危機雖有美國航母介入,但台灣社會的焦點更多集中在國際斡旋而非軍隊動員。久而久之,外交從軍事的輔助工具,變成取而代之的主要手段,而軍事建設被迫長期退居次位。
結語:外交不能代替軍事,改革必須從根本開始
任何外交談判的籌碼,都必須建立在可信的軍事力量之上。沒有堅實的防衛基礎,再高明的外交技巧也只是一張脆弱的保險單。台灣若不正視軍事體制的根本缺陷,不從兵源、訓練、制度與裝備全盤改革,最終將在一次不可逆的衝突中,付出無法承受的代價。
參考資料
- 中華民國國防部,《2023 年國防報告書》,2023 年 9 月。
- 行政院主計總處,《政府歲出功能別預算分配統計》,2024 年版。
- Reuters,Yimou Lee,〈Taiwan’s 2025 defense budget to outpace GDP growth as China threat rises〉,2024-08-22。
- 內政部戶政司,《人口統計年報》,2024 年。
- Global Taiwan Institute,Shu Hsiao,〈Solving Taiwan’s Military Recruitment Challenges: Look to the Women〉,2022-08。
- Taipei Times,〈Military retention rate drops to 78%〉,2024-05-29。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SCMP),Lawrence Chung,〈Taiwan’s alarming early military discharges put island’s defence at risk〉,2024-07。
-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SIPRI),《Military Expenditure Database》,2024 年版。
-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IISS),《The Military Balance 2024》,倫敦:Routledge。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八二三砲戰史料彙編》,2018 年。
- 外交部檔案館,《1995–1996 年台海飛彈危機外交檔案選輯》,2021 年解密。
- 立法院公報,《第 9 屆第 4 會期國防委員會預算審查紀錄》,2019 年。
- RAND Corporation,Eric Heginbotham、Jacob Heim 等,〈Taiwan’s Defense Strategy in an Era of Precision Strike〉,2023 年。
- 國防安全研究院,《兩岸軍事互動與危機研究報告》,2023 年。
- 聯合報,〈營區噪音惹民怨 靶場訓練受阻〉,2021-06-15。
- 林建宏,《我國軍事預算運用效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 年。
- BBC 中文網,〈台灣兵役改革:一年義務役重啟的挑戰與爭議〉,2023-01-04。
- 美國國會研究處(CRS),《Taiwan: Major U.S. Arms Sales Since 1990》,2024 年修訂版。
- 自由時報,〈少子化衝擊募兵制 專家:不調整役制將陷國防空窗〉,2024-03-22。
- Defense News,Mike Yeo,〈Taiwan’s military reform is failing where it matters most〉,2025-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