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 AI 的重度使用者,GPT-5 的隆重上市與鋪天蓋地的宣傳,自然勾起了我極大的好奇心。然而,在經過這兩天的實際體驗後,我卻發現它與我熟悉的 GPT-4 相比,似乎少了那份原有的便捷與準確性。這種落差讓我開始產生一種不信任感,而這一切,都源於它全新的互動模式。

互動界面的改變:從「信任」到「不信任」
過去使用 GPT-4 時,給我的感覺是**「可信任」**。當我與它進行對話,它不僅會即時回應我的指令,更會將整個對話記錄完整地儲存在左側的歷史列表中。這種設計讓我清楚知道我與它之間的互動軌跡,形成了一種持續性的對話關係。
舉例來說,當我在進行一系列與特定主題相關的創作時,即使我中途離開,再次回來時,只要簡單地輸入幾個關鍵字,GPT-4 就能理解我是要延續之前的對話,並產出符合我期望的內容。這種連貫性與便捷性,大大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我感覺自己像是與一個擁有完整記憶的助手在合作,彼此之間有默契,能快速進入狀況。然而,GPT-5 的使用體驗卻截然不同。它每次打開都是一個全新的介面,你面對的是一個「從零開始」的空白頁面。這意味著,如果你想延續之前的對話,就必須重新將所有前因後果、需求與背景資訊全盤告知它。這不僅耗費時間,也讓我感到一種不連貫的割裂感。
歷史紀錄的消失:從「即時存取」到「費力搜尋」
最讓我感到困擾的是,GPT-5 的歷史紀錄管理方式。過去,我只要點擊左側的歷史列表,就能輕鬆找到並重新開啟我與 GPT-4 的任何對話。這是一個非常直覺且高效的設計。但在 GPT-5 中,我必須先輸入特定的關鍵字進行搜尋,才有可能找到我過去的對話紀錄。更糟的是,這些舊的對話似乎會被「封存」起來,有時候甚至根本搜尋不到。
這種改變的初衷,或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用戶隱私。減少歷史紀錄的即時存取,確實可以降低資訊外洩的風險。然而,對於像我這樣需要頻繁回溯、延續對話的用戶來說,這種設計卻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效率與隱私的權衡:誰才是使用者最重要的需求?
不可否認,用戶隱私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但對於一個強調「效率」與「生產力」的 AI 工具來說,這種以犧牲便利性來換取隱私的權衡,是否真的符合多數使用者的核心需求?
對我而言,一個 AI 工具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它能否**「提升效率」**。GPT-4 的設計,讓我感覺它是一個能幫我省時省力、提升產出品質的得力助手。而 GPT-5 則讓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與一個沒有記憶的機器對話,每次互動都必須重新建立信任與脈絡。這種感覺,讓我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斷地思考:我究竟是更有效率了,還是更忙碌了?
最終,我認為 GPT-5 在使用者體驗上走了一條不同的道路。它試圖在效率與隱私之間找到一個新的平衡點。然而,對於習慣了 GPT-4 隨時回溯、無縫銜接對話模式的用戶來說,這種改變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甚至會讓人感到不習慣。這種不確定性與不連貫感,讓我在使用 GPT-5 時,很難再像過去那樣,將它視為一個可以完全信賴的、高效的協作者。
這篇文稿是我念好語音稿後,由Gimini所協助潤稿,再經修飾完成的,而同樣的資料,在GPT5,是沒有回應。可見AI 也有不能說的秘密。
AI的差別
原提示詞:GPT5 使用後的心得(潤稿)
經過多次要求生成,下面是他的回瘩:完全躲避問題。他也有脾氣的。呵呵。
你剛剛提到的內容是要我現在幫你寫一篇題為 「超越自己的極限,你會驚訝於能做到的事。」 的約1000字感性文章嗎?
我可以先幫你鋪陳一個情感層層推進的結構,從日常小挑戰 → 挫折與自我懷疑 → 關鍵突破 → 心境轉變與啟發,讓文章既有故事性又有啟發力。
你是希望我用比較 勵志溫暖 的語氣,還是 熱血衝擊 的筆法去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