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去上學後,我該回職場嗎?職業父母的兩難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這週是小步幼兒園開學後的第二週,可能是因為小步有待過托嬰中心提早接觸過團體生活,所以她還蠻適應幼幼班生活的。老師大力稱讚她很會吃、很會玩,情緒也非常穩定,什麼事都會主動跟老師說,也很有主見。老師還說看得出來媽媽有給她足夠的愛與陪伴,所以她才能這麼穩定──聽到這些真的讓步媽感到非常的欣慰啊!

每天早上步爸去上班,小步去上學後,家中就會突然變得很安靜。客廳的玩具還留著昨晚的模樣,白天也沒有一隻跟屁蟲一天到晚跟在我的屁股後面——時間彷彿一下子變多了。

這時,兩種聲音開始在心裡交錯:

一個說:「該回去上班了,增加收入、不與社會脫節,繼續累積年資。」
另一個卻提醒:「還想多陪孩子一點,家裡還需要妳,不想過度忙碌。」

那麼,孩子去上學後,我們真的該回到職場嗎?

回職場的吸引力與挑戰

回職場的確有它的好處:

  • 經濟穩定:多一份薪水,不只能減輕家庭負擔,也能為未來多增加一點安全感。
  • 職涯延續:保有專業成就感與社交圈,不會因為長時間中斷而擔心難以重返職場。
  • 制度保障:繼續累積退休金與勞保年資,為未來做準備。

但同時,也有現實的挑戰:

  • 時間衝突:上下班時間與孩子接送重疊,可能得一再請假。
  • 臨時狀況:孩子生病、學校活動,可能讓主管、同事眉頭一皺。
  • 雙重壓力:白天衝刺工作,晚上還要處理家務與育兒,筋疲力盡。

留在家中的優缺點

如果選擇繼續留在家中,優點也不少:

  • 陪伴孩子:有更多時間關注孩子的適應狀況,協助他們面對成長中的大小挑戰。
  • 生活彈性:可以更自由安排時間,照顧家庭的同時,也能留些空間給自己。
  • 減少開銷:少了通勤與外食費用,生活節奏也不會那麼緊繃。

但缺點也得誠實面對:

  • 收入減少:長期可能影響家庭財務與退休安全感。
  • 社交縮小:少了職場交流,可能會覺得與社會有點脫節。
  • 自我價值感波動:一旦失去明確目標或成就感,容易感到被忽視。

三個關鍵自我檢視問題

  1. 經濟安全感 家庭能否長時間承擔單薪?有沒有足夠的緊急預備金?
  2. 職涯影響 空窗期拉長後,是否還能順利回到喜歡的工作?
  3. 家庭需求 孩子的接送與照顧,有沒有其他的支援系統?

折衷方案:不是非黑即白

  • 彈性工作:找兼職、遠端、接案工作,保留部分收入與職場連結。
  • 自主創業:利用興趣或專長經營線上服務、數位產品,掌握時間主導權。
  • 試探期策略:先短期嘗試回到職場或接案,觀察孩子與自己的適應狀況,再做長期決定。

最後的提醒

這個選擇,沒有唯一的正解。
每個家庭的條件與價值觀不同,重點是誠實面對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被社會的框架或別人的標準綁住。

你可能會回到職場,也可能選擇繼續留在家裡,甚至找一條新的路。只要是你深思熟慮後的決定,那就是最適合你的答案。

孩子需要的是快樂、穩定的父母,而不是完美的選擇。
當你照顧好自己,你也就照顧好了整個家。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我的小步前行日子
16會員
61內容數
每一小步,走自己的路。 每一小步,寫一篇記錄。
2025/07/21
許多媽媽都有「今天好像沒做什麼」的內耗感,步媽分享自身經驗,點出全職媽媽的無形勞動與情緒勞動,鼓勵媽媽們看見自身價值,肯定「被看不見的努力」。
Thumbnail
2025/07/21
許多媽媽都有「今天好像沒做什麼」的內耗感,步媽分享自身經驗,點出全職媽媽的無形勞動與情緒勞動,鼓勵媽媽們看見自身價值,肯定「被看不見的努力」。
Thumbnail
2025/07/02
從陪哥哥看房子體悟到維持家裡整潔的難處,以及如何透過斷捨離和親子共同參與家務,在溫柔中找到平衡。「家事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家庭成員應共同分擔家務責任,營造舒適清爽的生活環境。
Thumbnail
2025/07/02
從陪哥哥看房子體悟到維持家裡整潔的難處,以及如何透過斷捨離和親子共同參與家務,在溫柔中找到平衡。「家事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家庭成員應共同分擔家務責任,營造舒適清爽的生活環境。
Thumbnail
2025/06/27
從不婚主義到全職媽媽,我的轉變與成長。分享一位非典型媽媽的育兒故事,以及自我成長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2025/06/27
從不婚主義到全職媽媽,我的轉變與成長。分享一位非典型媽媽的育兒故事,以及自我成長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女兒從上個月開始就暫停語言職能治療課程 但換個角度想,這也是好的開始 😊 而自己抽空時也會陪女兒有不同互動 👩‍👦 也會安排不同親子活動來提供給女兒 👶 或是自己也會想方設法做些不同的規劃進行測試跟觀察 👀 然後再一同記錄下屬於妳的成長日誌 📚 慢慢的,也會找出
Thumbnail
女兒從上個月開始就暫停語言職能治療課程 但換個角度想,這也是好的開始 😊 而自己抽空時也會陪女兒有不同互動 👩‍👦 也會安排不同親子活動來提供給女兒 👶 或是自己也會想方設法做些不同的規劃進行測試跟觀察 👀 然後再一同記錄下屬於妳的成長日誌 📚 慢慢的,也會找出
Thumbnail
每天24小時陪在孩子身旁,全職爸媽充滿著汗水與淚水,看似閒閒在家,其實需要化身為幼兒園老師、玩具修復師、廚師等扮演多種角色。身為全職爸媽,雖然沒有實體的上班工作,但照顧孩子、打理家務同樣需要耐心與愛心。如果您認為全職爸媽過得很爽,不如來體驗一天,看看您能否承受這樣的工作壓力......
Thumbnail
每天24小時陪在孩子身旁,全職爸媽充滿著汗水與淚水,看似閒閒在家,其實需要化身為幼兒園老師、玩具修復師、廚師等扮演多種角色。身為全職爸媽,雖然沒有實體的上班工作,但照顧孩子、打理家務同樣需要耐心與愛心。如果您認為全職爸媽過得很爽,不如來體驗一天,看看您能否承受這樣的工作壓力......
Thumbnail
我們家兩個小朋友是沒上過學校課後班,和安親班的,可能從嬰兒襁褓時期,就是為娘的我親力親為,不假手他人照顧,所以,一路陪伴,也沒想過可以把學校課業這塊外包。 然後,拜網路之賜,與其他全職照顧者交流,才發現原來就算是全職媽媽,也不乏把孩子送給他人顧功課的例子。而會把孩子往外送的說法,我聽過以下幾種
Thumbnail
我們家兩個小朋友是沒上過學校課後班,和安親班的,可能從嬰兒襁褓時期,就是為娘的我親力親為,不假手他人照顧,所以,一路陪伴,也沒想過可以把學校課業這塊外包。 然後,拜網路之賜,與其他全職照顧者交流,才發現原來就算是全職媽媽,也不乏把孩子送給他人顧功課的例子。而會把孩子往外送的說法,我聽過以下幾種
Thumbnail
原本的我,是一個急性子的人,在職場上總是被稱為「快手」,但成為了母親之後,我意識到孩子的成長沒辦法按照我們所預期的進度,於是我學會了耐心等待,而這個過程並不是空等,還需要細心觀察孩子的需求,並且因應孩子的個性而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溝通方式。 我所理解的教養,其實不是站在父母權威的角度,而是以
Thumbnail
原本的我,是一個急性子的人,在職場上總是被稱為「快手」,但成為了母親之後,我意識到孩子的成長沒辦法按照我們所預期的進度,於是我學會了耐心等待,而這個過程並不是空等,還需要細心觀察孩子的需求,並且因應孩子的個性而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溝通方式。 我所理解的教養,其實不是站在父母權威的角度,而是以
Thumbnail
從職場智慧到家庭教養,讓我們一同探索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培養出自信、懂得尊重選擇的下一代。 跟隨本文的旅程,感受職場智慧與親子教養之間的連結,共同探索人生的真諦。
Thumbnail
從職場智慧到家庭教養,讓我們一同探索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培養出自信、懂得尊重選擇的下一代。 跟隨本文的旅程,感受職場智慧與親子教養之間的連結,共同探索人生的真諦。
Thumbnail
育兒對於許多家庭是件重要的事,和工作平衡是一大挑戰,但我選擇了全職媽媽,點出了幾個原因。從獨特的人生經歷、育兒的挑戰和成長、與工作不同,還有對未來的投資,我享受著育兒的愛與成長。縱使喜愛育兒,但不會完全放棄工作,而是尋找平衡,讓生活更加豐富。
Thumbnail
育兒對於許多家庭是件重要的事,和工作平衡是一大挑戰,但我選擇了全職媽媽,點出了幾個原因。從獨特的人生經歷、育兒的挑戰和成長、與工作不同,還有對未來的投資,我享受著育兒的愛與成長。縱使喜愛育兒,但不會完全放棄工作,而是尋找平衡,讓生活更加豐富。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