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本篇收錄於「恆星」,文章連結點我)
為《我的個人品牌心得》系列第十一篇,續我花一個月做市場分析,卻在一個晚上推翻了所有結論建議合併閱讀。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訂閱收藏分享留言,都是對我最好的鼓勵,感激大家,我會繼續負重前行。
導讀
這是一個關於免費學習與意外發現的故事。
沒有課程、沒有導師、沒有付費社群,只有深夜的YouTube和一個歷史創作者的隨口一句話,改變了我對個人品牌的整個認知。
如果你也在個人品牌的路上感到迷茫,如果你也曾懷疑是不是一定要花錢才能學到真正有用的東西,這篇文章記錄了我這半年來的真實探索過程。
不是成功學,不是方法論,只是一個三寶爸在深夜思考後的誠實分享。
獻給
- 獻給那些選擇自己摸索的人,你們相信答案不在昂貴的課程裡,而在願意深度思考的心裡。
- 獻給那些在個人品牌路上感到孤獨的人,你們不需要証明給任何人看,只需要找到自己的節奏。
- 獻給那些懷疑自己天賦的人,天賦不是天才的專利,而是每個人都有的禮物,只是大部分人還沒找到包裝紙。
朋友傳來一張截圖:「個人品牌大師班,早鳥價19,800」
「你要不要一起報名?其他人都報了。」
我看了看自己的銀行餘額,再看看螢幕上那個數字。
「不用了,我先google看看。」
她翻了個白眼:「免費的能有什麼好東西?你看那些成功的人,哪個不是砸錢學出來的?」
六個月後,她的粉絲數還在三位數掙扎,每天為了「沒人看」而焦慮。
而我,沒花半毛錢,卻意外發現了一個所有課程都不會告訴你的秘密。
個人品牌的第一個誤區
大部分人以為個人品牌就是「包裝自己」。
學怎麼拍照、怎麼寫文案、怎麼設計視覺,把自己弄得很專業、很厲害的樣子。
但我發現,最成功的個人品牌,都不是在賣自己,是在賣一種「可能性」。
就像我從沒說過自己是「情感專家」,我只是一個會寫故事的三寶爸。但讀者在我的故事裡,看到了他們想成為的那個版本的自己。
不是因為我有多厲害,是因為我的故事讓他們相信:「如果他可以,我也可以。」
這個差別很微妙,但決定了你是曇花一現的網紅,還是長期被信任的創作者。
為什麼付費課程反而容易失敗
我偷偷觀察了身邊20個上過個人品牌課程的朋友,發現一個殘酷事實:
90%的人上完課後,反而比之前更焦慮(說實話買完沒看得更多)。
為什麼?
因為課程給了太多「應該」:你應該每天發文、應該經營社群、應該建立個人網站、應該學會數據分析、應該...
但沒人告訴你,當你做不到這些「應該」的時候,該怎麼面對那種「我是不是不適合」的挫敗感。
更殘酷的是,課程把個人品牌講得太複雜了。什麼定位、什麼策略、什麼漏斗,聽起來很專業,做起來卻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結果呢?大部分人學了一堆理論,卻連第一個作品都做不出來。
意外遇到的關鍵啟發
多年前,那個晚上,我在YouTube上隨手搜尋「個人品牌」,跳出來的都是千篇一律的教學影片。
什麼5步驟打造、什麼10個技巧,看了前面幾分鐘就知道後面要講什麼。
正要關掉時,演算法推薦了一個叫「渤海小吏」
的頻道。
他不講個人品牌,他用歷史故事講人性。
但就在他某集影片裡,我聽到了一句話,瞬間明白了所有課程都沒教的事:
不是技巧,不是套路,是找到你的天賦,然後撐得夠久。
我停下手邊的事,把那段話重播了三遍。
這句話改變了我對個人品牌的整個認知。
但這些都還只是表面
真正讓我在個人品牌這條路上少走三年彎路的,是我在深夜翻遍各種資料後,突然想通的一件事。
這件事改變了我對「個人品牌」的整個認知,也解釋了為什麼:
- 有些人天天發文卻沒人理
- 有些人一篇文章就能圈粉無數
- 為什麼技術很好的人,品牌力卻很差
- 為什麼看起來很普通的人,卻能成為意見領袖
這個發現,沒有任何一堂課會教你。
因為它太違反常識了,甚至會砸了很多老師的招牌。
渤海小吏在那集影片裡,其實提到了一個完整的框架。但他講得很快,沒有展開。我花了兩個月時間,把這個框架拆解、驗證、實踐,發現了個人品牌的四個核心要素。
缺少任何一個,你都很難撐下去。
第四個要素,是所有課程都刻意忽略的,因為它會讓你發現:大部分的「個人品牌教學」,其實都在消耗你的能量,不是補充。
如果你想知道個人品牌的真正核心是什麼,想看到我整理的那份「免費但無價」的學習地圖,想了解我是如何用零成本達到1億閱讀的完整路徑,想知道渤海小吏那個被忽略的框架到底是什麼...
接下來的內容,只分享給願意深度思考的你。
[這裡是付費內容分界線]
那個改變一切的深夜
在YouTube上遇到渤海小吏,是凌晨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