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本篇收錄於「恆星」,文章連結點我)
為《我的個人品牌心得》系列第十篇,續影響力的重量與責任建議合併閱讀。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訂閱收藏分享留言,都是對我最好的鼓勵,感激大家,我會繼續負重前行。
這篇文章適合:
- 在尋找差異化定位但內心掙扎的創作者
- 想了解市場導向與價值導向如何平衡的人
- 正在經歷創作瓶頸和靈感枯竭的自媒體經營者
你將獲得:
- 從個人觀點輸出到內容共創的心境轉變真實記錄
- 稀缺悖論帶來的3種認知衝擊及突破方式
- 如何在追求關注度的同時避免說教感的具體思考
如果你也正在經歷創作瓶頸與定位糾結 —
關於自媒體經營這件事,我還寫過幾篇比較赤裸的觀察:
這些都是我在經營個人品牌過程中,那些半夜想到會失眠的真實想法。
—
約莫半年前「又是一個晚上發不出文章。」我盯著Threads的發文介面,游標在空白欄位裡閃爍了二十分鐘。
桌上攤開的Excel表格顯示,我已經很久沒有產出新的內容了。
「怎麼了?」我老婆從廚房走過來,看到我一臉挫折。
「寫不出來。」我關掉手機,「我覺得我快沒東西可寫了。」
那是半年前的某個夜晚,我正在經歷創作者最害怕的狀況:靈感枯竭。
—
那個讓我開始質疑的轉折點
回想起來,我在Threads寫自己的觀點已經一陣子了。
最初幾個月,我很享受那種「有話要說」的感覺。看到社會現象就想評論,看到情感議題就想分析,看到職場問題就想給建議。
我寫過「為什麼現代人越來越難維持長期關係」,獲得不錯的討論。我寫過「職場中的情緒勞動如何影響女性發展」,引發很多共鳴。我也寫過「原生家庭創傷的自我修復路徑」,幫助到一些正在掙扎的讀者。
那時候的我,覺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用理性分析幫助大家理解複雜的情感問題。
但慢慢地,我開始注意到一個現象。
每當我發出那些「分析型」的文章,留言區總是會出現一些聲音:
「又在說教了。」 「道理大家都懂,但做不到。」 「感覺被上課。」
起初我不以為意,覺得可能是個人喜好不同。但當這種聲音越來越多,我開始反思:我是不是真的在「說教」?
—
那個糾結的發現
做市場分析的時候,我發現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
我分析了200多個情感類創作者,發現互動率最高的內容,往往不是那些「教你怎麼做」的文章,而是那些「讓你感同身受」的故事。
人們不喜歡被教育,但喜歡被理解。 人們不喜歡被指導,但喜歡被陪伴。 人們不喜歡聽道理,但喜歡聽故事。
這個發現讓我很糾結。
一方面,我希望我的內容能引起關注。畢竟既然選擇了這個賽道,我當然希望能夠成功。另一方面,我又不想成為那種只會迎合市場的創作者。
更糾結的是,我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兩難:
如果我繼續寫分析型的內容,就會被說是在說教。如果我改寫故事型的內容,我又覺得自己在迎合。
最要命的是,這種糾結直接導致了我的創作靈感枯竭。
每次想到一個主題,我都會先問自己:這樣寫會不會太說教?這樣的角度會不會引起關注?這樣的內容會不會有人看?
想得越多,越寫不出來。
—
那個快要放棄的夜晚
最嚴重的時候,我連續幾天都發不出一篇像樣的文章。
不是沒有想法,而是每個想法都讓我懷疑。
我想寫關於「如何處理職場霸凌」
,但又覺得這樣寫太像在給建議。我想分析「為什麼有些人總是遇到渣男」
,但又擔心被說是在檢討受害者。
我想分享「婆媳關係的平衡藝術」
,但又怕被說是在說教。
每個主題都有顧慮,每個角度都有風險,雖然我還是發表了👇👇👇



那天晚上,我跟老婆說:「我覺得我快寫不下去了。」
「為什麼?」
「我不知道該怎麼寫才對。」我把這幾週的糾結告訴她,「現代人不喜歡被說教,但我又想要引起關注。我想分享有用的觀點,但又怕被說是在上課。」
她聽完,想了一會兒,問我:「那你覺得什麼樣的內容,是你真正想分享的?」
「我想聽別人的故事。」我幾乎是脫口而出,「我想知道每個人在愛情裡、在家庭裡、在職場裡,那些沒說出口的真心話。」
「那為什麼不讓他們直接說?」
我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