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品背景
你在一家 同城即時配送平台(類似 Uber Eats、Lalamove、GoShare)擔任 PM。
最近客服部門回報 「客訴量上升,集中在延遲配送」,而營運數據也顯示 「配送平均時長比上月增加了 18%」。
背景資訊
- 平台有 即時配送(30 分鐘內到達)與 預約配送(用戶可選時間段)。
- 配送員為 自由接單制,沒有固定排班。
- 平台有 配送員端 App 與 用戶端 App。
- 最近兩週剛在兩個新城市開通服務。
任務一:列出你最想問的 3 個數據問題
- 不同時段與地區的 即時配送 vs 預約配送比例 是否有變化?與配送時長變化是否高度相關?
- 延遲訂單的地區分布與配送員分布的差異是什麼?是否有供需失衡的熱點?
GPT 補充
- 因為配送時長增加不一定是「派單 ➝ 送達」全流程變慢,有可能只是某個節點變慢(例如取餐等待)
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確實沒有想到派單到送達中間還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包含:外部因素(天氣、交通狀況等),以及等待餐點時間,這兩個因素也都會影響派單到送達
任務二:假設分析
即時配送的訂單比例與配送時長的關係
- 機制:即時單需要立即派發,搶占配送員資源,擠壓預約單時效
- 線索:即時單比例與延遲曲線相似
配送員分布失衡
- 機制:需求集中區配送員不足,接單延遲、路程更長
- 線索:熱點區延遲率明顯高於均值 > 這部分的數據觀測是我沒想過的,也是超出我知識邊界的新知識
新城市開通
- 機制:新配送員不熟悉路線,效率下降
- 線索:新城市延遲率顯著高
GPT 建議
- 我沒有提到外部因素(天氣、交通事件、法規限制)可能導致時長增加
- 我的「政策相關性」部分雖然提到新城市,但沒有強調「配送員活躍度」這個關鍵指標——因為招募數多不代表活躍數高
與第一題一樣,我沒有想到外部因素,也沒有想到配送員活躍度這方面的指標,這也確實要一並考慮到的
任務三:提出 2 項優化建議
短期:高峰時段動態分流 + 加價激勵
- 做法:高峰時段啟用「動態接單限制」與「動態加價」
- 系統自動限制超過一定距離的即時單,並提升高需求區域單價吸引配送員
- 預期改善:降低高峰時段的異常延遲,減少客訴
- 驗證:觀察限制區域的準時率提升幅度、客訴率下降比例
長期:供需預測模型 + 配送員分級制度
- 做法:建立「供需預測模型」+「配送員分級激勵制度」
- 模型根據歷史數據預測每小時需求,提前推播給配送員
- 高完成率配送員可獲取專屬高價單權限
- 預期改善:供需更平衡、活躍配送員數穩定增長
- 驗證:活躍配送員數、平均配送時長穩定度、尖峰準時率
GPT 建議
- 短期方案更聚焦於「可立即實施的策略」
- 例如「即時配送集中在特定區域」是對的,但可以進一步定義 分流機制(尖峰時段不接超遠即時單)。
- 長期方案可以更明確地連結到「供需模型預測」與「配送員激勵制度」
由於這是新接觸的領域,對於 GPT 提出的潤飾以及專有名詞我確實沒有想到,也對於配送平台有更多的認識,以及如果要做到我所表述的策略,我具體應該要怎麼敘述以及我可以關注哪些指標、政策都是我新的學習
我的心得
可能因為這是全新的領域,所以我關注的指標、思考的策略都會非常直覺,可以說是兩點式思考,在看了 GPT 的潤飾以及建議,對於此領域我有更多的認識,也想到自己應該要從使用流程思考,就會想到天氣因素、等待時間等,不會只有直覺想到配送時間和送達這兩個因素
此外,有很多專業名詞、指標追蹤,也是這次練習學習到的,很感謝有這次的練習,學習很多,也發現自己很多的不足
這是我第 18 天的練習紀錄,將持續練習這個「數據思維升級計畫」,持續優化觀察力與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