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看了一支 YouTube 關於房價的影片。房價過高,早已不需要再爭論,但問題是:我們是否真的該為了買房而省吃儉用一輩子,辛苦湊齊頭期款,再扛 30 年房貸?
根據統計,超過 70% 的受薪族年薪不到 100 萬。如果一年能存下 30 萬,已經算是非常節制與自律,但存滿十年也只有約 300 萬。以貸款 80% 推算,這樣只能買總價約 1,100~1,400 萬的房子。在 30 年期、利率 2.54% 的條件下,每月需繳 3.5~4.5 萬房貸(本金+利息)。而一般建議房貸不應超過收入的三分之一,代表年收入需達 126~162 萬,才能不影響生活品質。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赤裸裸的數據。更現實的是,1,000 多萬的房子,在雙北幾乎找不到理想物件;就算找到,也往往需要大筆裝修,水電翻新、牆壁處理、土木工程,動輒百萬起跳。結果很明顯:不是不想買,而是根本買不起。沒有家人資助的人,若硬買房,就得一輩子把所有開支壓縮到極限,生活品質幾乎不存在。
租房雖然沒有沉重的貸款壓力,但也有問題:租金等於長期替房東累積資產,卻無法擁有房子;還可能被限制裝修、更換家具,甚至遇到房東私自進屋的情況。看起來,買房與租房都各有困境。
有人提出「買房後隔間出租」的做法,藉由分租減輕房貸壓力,等貸清後房子就是自己的。但這樣等於犧牲多年居住品質,日後要趕走房客也是麻煩;再加上房屋老化,等你擁有的,可能只是危樓。
問題的核心,其實在於房屋政策的失衡,房子被當作金融商品炒作,背離了「居住是基本需求」的初衷。藍綠兩大陣營多年來都未能有效壓制房價,甚至在選舉時推出刺激貸款需求的政策,反而助長了新一波漲勢。
房價要合理,不只需要興建更多合宜住宅與規範交易制度,更關鍵的是提升薪資水準,讓產業多元化、國際化。但這不可能靠單一政策完成,需要完整的長期配套。然而,當立法院沉迷於意識形態的攻防時,房價問題只會被擱置。
至於該不該買房,我的結論很簡單:如果有妻小,買房仍是生活的必要選擇,只能咬牙撐下去。但我沒有另一半,也可能是「最後一代」,對我而言,房子是奢侈品,倒不如放棄它,把資金投入投資與體驗生活,保有隨時移動的自由。或許,對我這樣的人來說,這才是自我救贖—因為前半生已經過得夠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