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1年10月下旬在廣島灣的伊26號
伊26(IJN I26)是一艘日本帝國海軍B1型潛艇,於1941年服役。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服役,在加拿大和美國西海岸、澳大利亞東海岸、斐濟和印度洋巡邏,並參與了K行動、阿留申群島戰役的準備行動、瓜達爾卡納爾戰役、馬裡亞納戰役和萊特灣海戰。她是第一艘在戰爭中擊沉美國商船的日本潛艇,擊沉了戰爭期間在華盛頓州海岸失事的第一艘船,擊傷了薩拉託加號航空母艦,擊沉了朱諾號輕巡洋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擊沉噸位第三高的日本潛艇船舶。砲擊溫哥華島,這是自1870年以來,加拿大領土遭受的首次外國攻擊。1944年,伊26號船員襲擊了一艘被其擊沉的船隻的倖存者,犯下了戰爭罪行。伊26號於1944年11月在執行第九次戰爭巡邏任務時沉沒。
▪︎船艦數據
排水量:水上2584公噸,水下3654公噸 長:356.5英尺(108.7公尺) 寬:30.5英尺(9.3公尺) 吃水:16.8英尺(5.1公尺) 動力:2部柴油機12400馬力,電動機2000馬力 航速:水上23.5節(44公里每小時),水下8節(15公里每小時) 續航力:14000海浬(26000公里)時速度16節(30公里每小時) 潛航深度:330英尺(100公尺) 編制:94人 武器:6 × 533公釐艦艏魚雷管、17枚九三式魚雷、1 × 三年式140公釐艦砲 艦載機:一架水上飛機
|建造和調試
伊26由日本吳市的吳海軍工廠建造,於1939年6月7日安置龍骨,作為第139號潛艇。她於1940年4月10日下水,當天臨時編號為伊27,但1941年11月1日改名為伊26。她於1941年11月6日完工並服役。|服役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
伊26服役當天,即被編入橫須賀海軍區,並被分配到聯合艦隊第六艦隊第一潛艦戰隊第四潛艦戰隊。她立刻啟程前往瀨戶內海進行訓練。 1941年11月10日,日軍開始部署,準備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役的攻勢。伊26號被編入第六艦隊偵察部隊,並受命對阿留申群島地區進行戰前偵察。1941年11月12日,伊26號抵達日本橫須賀,開始為這次任務做準備,這次任務要求伊26號發揮其極限續航能力。由於機庫沒有足夠的空間存放補給,艦上人員沒有搭載水上飛機,而是將食物裝滿機庫。由於現代九五式魚雷供應不足,伊26號只裝載了10枚老式六式魚雷,比設計攜帶量少了7枚。 伊26於1941年11月19日下午3點從橫須賀出發前往阿留申群島,任務是偵察那裡的美國海軍基地,並於1941年12月5日前向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報告美國海軍在該地區的存在,然後前往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和夏威夷之間執行巡邏並回報。當她距離阿留申群島600海浬(1100公里;690英里)時,她開始白天潛入水中,夜間只在水面上作業。抵達阿留申群島後,她於1941年11月26日至28日對阿圖島、基斯卡島和埃達克島進行了潛望鏡偵察,並於11月29日對烏納拉斯卡附近阿馬克納克島的荷蘭港進行了偵察。在發現這些地區均無美國海軍存在後,她向其太平洋巡邏區駛航行。1941年12月2日,她收到聯合艦隊發來的「攀登新高山1208」的消息,表示與盟軍的戰爭將於1941年12月8日日本時間襲擊珍珠港時開始,而此時正值1941年12月7日國際日期變更線另一側的夏威夷和伊26巡邏海域。 1941年12月6日,伊26在距離舊金山300噸(560公里;350英里)處發現了一艘總登記噸位為2140噸的貨船辛西婭·奧爾森號,這是一艘美國陸軍租用的木材運輸船,以10節的速度行駛。根據命令,在日本時間12月8日凌晨3點30分之前不得開始敵對行動,這是珍珠港襲擊的預計時間,即夏威夷時間12月7日早上8點,伊26巡邏區為當地時間12月7日早上9點,伊26確定了該運輸船的航線和速度,追逐她直到天黑,然後浮出水面並移動到她前面海域,以便在第二天早上敵對行動開始時就位以攻擊她。

1941年12月7日,辛西亞‧奧爾森號沉沒,由伊26號船員拍攝。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第一次戰爭巡邏
1941年12月7日拂曉,伊26號在潛艇預計航線上發現了辛西婭·奧爾森號,其位置正符合潛艇船員的預期。12月7日當地時間9點,也就是夏威夷時間12月7日8點,日本時間12月8日3點30分,這距離珍珠港事件發生僅幾分鐘後,伊26號確定了辛西婭·奧爾森號的國籍,便浮出水面在其附近鳴槍示警。辛西婭·奧爾森號的船員發出了SOS信號,隨後乘坐兩艘救生艇棄船。伊26號用其尾部的140毫米(5.5英寸)火砲從1000碼(910米)的範圍內向辛西婭·奧爾森號發射了 18 發砲彈,導致其起火。開火二十分鐘後,她收到了「虎!虎!虎!」的電報,這表明偷襲珍珠港事件已完全出其不意。她潛入水中,從450碼(410公尺)的範圍內向辛西婭·奧爾森號發射了一枚魚雷,但由於她仍在航行,魚雷沒有擊中船尾。伊26再次浮出水面,恢復使用 140 毫米(5.5英寸)火炮射擊,在接下來的兩個小時內又發射了29發砲彈,然後才離開該區域,此時距離伊26首次襲擊她大約五個小時後,辛西婭·奧爾森號終於側翻沉沒。辛西婭·奧爾森號於12月7日在夏威夷東北900海浬(1700公里;1000英里)處沉沒,這是美國參戰後第一艘沉沒的美國商船,也是第一艘攻擊美國船隻的日本潛艇。一艘美國遠洋客輪在相當遠的地方接收到了辛西婭·奧爾森的求救信號,12月8日,日本潛艇伊19發現了辛西婭·奧爾森號的救生艇,並為倖存者33名船員和2名美國陸軍乘客提供了食物,但此後再也沒有人見過他們。 1941年12月9日,潛艦伊6號報告發現一艘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和兩艘巡洋艦在瓦胡島東北偏東方向航行後,第六艦隊司令、海軍中將清水光美在其旗艦、駐紮在馬紹爾群島誇賈林環礁的輕巡洋艦香取號上命令伊26和第一潛艇中所有其他潛艇隊中的微型潛艇部隊攻擊該美國艦隊,但事後的搜尋沒有成功,並無發現美國艦隊。 1941年12月14日,伊2號、6號潛艦和其他幾艘潛艦奉命前往美國西岸攻擊航運。同一天,日本帝國大本營命令潛艦砲擊美國西海岸,清水海軍中將指示伊26號和伊9號、 伊10號、伊15號、伊17號 、伊19號、 伊21號、伊23號和伊25號潛艇在12月25日晚上集結附近海域發動攻擊。1941年12月20日,伊26 號抵達華盛頓州西雅圖附近弗拉特里角外胡安德富卡海峽的指定巡邏區,發現了幾艘商船,但由於海況惡劣、能見度低而無法發動攻擊。12月22日,山本海軍大將將砲擊從12月25日推遲到27日,12月27日,佐藤海軍少將完全取消了砲擊,原因是沿海空中和水面巡邏的頻率增加,而且執行任務的潛艇燃料非常低。伊26號在海上航行了54天,於1942年1月11日抵達誇賈林環礁,結束了巡邏任務。
▪︎1942年1月至2月
在誇賈林環礁期間,伊26與伊15、伊17和伊23一起加註燃料並裝載補給。她也在戰爭中首次裝載了現代95式魚雷。有消息稱,1942年1月,她曾航行至橫須賀,然後返回誇賈林環礁,攜帶新裝備並進行訓練。當她在誇賈林環礁時,46架美國海軍飛機從企業號航空母艦上起飛,於1942年2月1日襲擊了誇賈林環礁和沃特傑環礁,擊沉一艘運輸船,擊傷清水中將,損壞了許多船隻,包括旗艦香取號、輔助船艦和伊23號。停泊在伊23號旁的伊26試圖用其 25 毫米高射砲向來襲的飛機開火,但炮火發生故障,該艦反而下沉避免了受損。攻擊發生兩小時後,第六艦隊命令伊9、伊15、伊17、伊19、伊23、伊25、伊26和潛艇呂號61和呂號62尋找並攻擊企業號,但未能成功。
▪︎K行動
1942年2月3日,伊15、伊19、伊23和伊26被召回誇賈林環礁,2月5日,這四艘潛艇和伊9被選中參加K 行動,該行動要求兩架日本帝國海軍二式飛行艇從沃特傑起飛,在夏威夷群島西北部的法國護衛艦淺灘停留,距離瓦胡島西北偏西500海浬(930公里;580英里),從潛艇補給燃料,然後飛往瓦胡島轟炸檀香山,再返回沃特傑。伊9將在沃特杰和法國護衛艦淺灘之間的中途駐紮,作為飛機的無線電信標,伊23將在珍珠港以南10海浬(19公里;12英里)處活動,提供天氣報告並營救被擊落的飛機的機組人員,伊15、伊19和伊26則負責為飛機加油。 1942年2月14日,伊15、伊19和伊26的機庫中各安裝了 6 個航空汽油油箱,三艘潛艇於1942年2月20日離開誇賈林環礁前往法國弗里蓋特淺灘。由於伊26留在近海作為預備隊,伊15和伊19於1942年3月4日抵達法國弗里蓋特淺灘,兩艘水上飛機當晚降落在那裡。加油後,它們再次起飛,飛行了 7 個小時到達檀香山,於3月5日凌晨投下炸彈,沒有取得任何重要成果,然後安全返回馬紹爾群島。行動完成後,伊26前往日本橫須賀,於1942年3月21日抵達那裡開始維修。
▪︎1942年3月至5月
1942年4月18日,當伊26停泊在橫須賀的 5 號乾船塢時,16架美國陸軍航空兵 B-25 米切爾中型轟炸機從大黃蜂號航空母艦上起飛,在杜立特空襲中襲擊了日本境內的目標。伊26的一些船上和岸上的船員目睹了部分空襲,其中一架 B-25 轟炸並損壞了輕型航空母艦龍鳳號,該航母正在相鄰的 4 號幹船塢中從潛艇母艦大鯨號改裝而來。伊26在空襲中沒有受到任何損傷或人員傷亡。
▪︎第二次戰爭巡邏
正當日本準備在阿留申群島的阿圖島和基斯卡島登陸並對荷蘭港進行空襲,以此開始阿留申群島戰役時,伊26於1942年5月16日13:00從橫須賀啟航,開始偵察第二次戰爭巡邏,任務是來自於阿拉斯加領地沿岸的科察迪亞克島地區,然後襲擊西雅圖附近的航運。在海上航行期間,伊26被重新分配到北方艦隊。1942年5月24日,她對科迪亞克島進行了偵察,同年5月26日對奇里科夫島和錫特卡納克島進行了偵察。1942年5月27日,伊25起飛一架零式小型水上偵察機,在荷蘭港上空進行偵察飛行,而沒有搭載飛機的伊26則待命,以防伊25無法回收飛機。 水上飛機安全返回伊25後,伊26繼續前往西雅圖附近的巡邏區,並於1942年5月31日抵達。1942年6月7日下午,伊26在華盛頓州弗拉特里角西南35海浬(65公里;40英里)處向一艘總登記噸位為3286噸的 貨船發射了一枚 89 型魚雷。該船當天從華盛頓州安吉利斯港出發,開往加州舊金山,船上載有1250噸新聞紙,正駛離胡安德富卡海峽。魚雷擊中了該貨船的右舷,該船在40分鐘內從船尾沉沒,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一艘在華盛頓海岸沉沒的美國船。一名船員因暴露在空氣中死亡,其餘船員在接下來的兩天內被漁船弗吉尼亞一號和加拿大皇家海軍護衛艦埃德蒙斯頓號救起。美國海軍調查委員會正式將海岸商人 號的沉沒歸咎於「內部爆炸」,因為美國航運在美國東海岸遭到德國潛艇的重創,德國潛艇船員稱之為「第二次幸福時光」。 1942年6月20日22時17分,伊26號浮出水面,在距離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哥華島西岸 2 或 5 海浬(3.7或9.3公里;2.3或5.8英里)處,用其 140 毫米(5.5英寸)甲板炮向埃斯特基特的燈塔裝置砲擊,這是自1870年芬尼亞人襲擊事件以來伊26號首次在加拿大領土上發動攻擊。在波濤洶湧的海面和有限的能見度下,伊26號發射了17發 140 毫米砲彈,包含兩發裝滿沙子的練習砲彈和15發實彈,但全部皆沒有命中。大多數砲彈沒有擊中埃斯特萬角燈塔或在燈塔附近爆炸;襲擊後,當地發現一枚未爆炸的砲彈,1973年6月又發現一枚。伊-26隨後向西行駛,然後向北轉向阿留申群島的烏尼馬克海峽,派出的五艘加拿大海軍艦艇和一架加拿大空軍超級馬林水上飛機搜尋伊26未果。儘管沒有成功摧毀燈塔,但這次砲擊讓一些當地目擊者錯誤地認為是兩艘巡洋艦發射的,這對沿海航運造成了不成比例的影響,因為北美西海岸的所有燈塔隨後都被熄滅,以防止敵艦用於導航。 1942年6月30日,伊26離開巡邏區域,當天被重新分配到先遣部隊。她於1942年7月7日返回橫須賀。
▪︎1942年7月至8月
當伊26在日本時,第4潛艦戰隊於1942年8月10日解散,伊26被重新分配到第6艦隊第1潛艦戰隊的第2潛艦支隊。1942年8月15日,她與伊9、伊15、伊17和伊19號潛艇一起離開橫須賀,前往卡羅林群島的特魯克環礁,並於1942年8月21日抵達特魯克環礁。
▪︎瓜達爾卡納爾戰役 - 第三次戰爭巡邏
瓜達爾卡納爾戰役於1942年8月7日開始,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所羅門群島東南部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抵達特魯克後不久,伊26便啟程進行第三次巡邏,支援瓜達爾卡納爾島上的日軍。奉命作為潛艇警戒線的一部分行動,她於1942年8月23日抵達所羅門群島東南部的巡邏區,此後僅在黑暗中在水面上活動。東所羅門群島戰役於1942年8月24日和25日爆發,1942年8月25日16:00,她短暫地發現了一支她認為是盟軍特遣艦隊的艦隊,該艦隊由一艘航空母艦和10艘驅逐艦組成,然後於20:00在同一地區發現了另一支她認為是盟軍特遣艦隊的艦隊,該艦隊由一艘航空母艦和一艘重型巡洋艦組成。8月26日00:20,她再次發現一支特遣艦隊,並報告包括一艘航空母艦、兩艘戰艦、三艘巡洋艦和幾艘驅逐艦。1942年8月30日02:40,她發現了一支特遣艦隊,並報告稱其包括一艘航空母艦、一艘戰艦和幾艘驅逐艦,或者一艘戰艦、一艘巡洋艦和幾艘驅逐艦。 1942年8月31日午夜過後,伊26號潛艇正在新赫布里底群島聖埃斯皮里圖島西北方向的水面上補充氧氣,這時她發現了遠處的幾盞燈光。潛艦指揮官辨認出這些燈光屬於美國海軍特遣艦隊後,潛艦下潛至81 公尺深。與此同時,北卡羅來納號戰艦 在凌晨3點30分通過雷達發現了伊26號潛艇,驅逐艦法拉格特號 脫離特遣艦隊前往調查,但這時已失去潛艇訊號。 大約三個小時後,伊26浮出水面並開始搜尋特遣艦隊,但一無所獲。就在她開始返回所羅門群島東南部聖克里斯托瓦爾島以東140海浬(260公里;160英里)的巡邏區時,一名瞭望員使用夜視雙筒望遠鏡在25200碼(23000米)範圍內發現了一艘類似大型油輪的船隻。她的指揮官辨認出這艘船是一艘「薩拉託加級」航空母艦。事實上,她就是薩拉託加號航空母艦。伊26潛入潛望鏡可觀測深度並開始接近,但速度只有4節(7.4公里/小時;4.6英里/小時),無法進入攻擊位置,直到美國特遣艦隊改變航向,到達距離伊26僅1100碼(1000米)的位置,伊26才可以向薩拉託加號右舷發射魚雷。然而,伊26的魚雷手在設置一枚魚雷時出現失誤,取消了攻擊。 07:46,伊26回到潛望鏡深度,發現自己與驅逐艦麥克多諾號(USS MacDonough)並排航行。她向薩拉託加號發射了六枚魚雷,並潛入330英尺(100公尺)深處。薩拉託加號全速轉彎,一枚魚雷因轉向故障而偏離目標,另外四枚未擊中,但有一枚於07:48擊中薩拉託加號右舷後部,導致其一個燃燒室進水。損壞迫使薩拉託加號前往瓜達爾卡納爾島的亨德森機場,轉而航向斐濟的湯加塔布進行臨時維修,然後前往夏威夷的珍珠港進行進一步維修。同時,麥克多諾號和驅逐艦菲爾普斯號與伊26取得聲音聯繫並投下了深水炸彈。在艦隊離開後,驅逐艦蒙森號留在現場並進行了幾次不成功的深水炸彈攻擊。三艘驅逐艦誤稱擊沉了一艘潛水艇,但伊26其實早就逃脫了。 1942年9月13日09:30,一架橫濱航空隊的二式飛行艇報告稱,在所羅門群島圖拉吉東南偏南345海浬(639公里;397英里)處有一支盟軍特遣艦隊,伊26號連同伊9、伊15、伊31和伊33號接到命令,在該地區組成巡邏線。9月15日,伊26號被重新分配到第二哨兵部隊,並於1942年9月25日結束巡邏返回特魯克,並在那裡接受維修。
▪︎1942年10月
1942年10月5日,伊26與伊15、伊19一起離開特魯克,奉命從瓜達爾卡納爾島西北端埃斯佩蘭斯角附近的水上飛機母艦千代田號上為袖珍潛艇重新充電,然後前往聖克里斯托瓦爾島南部的飛機礁,接替在那裡值班的伊15為水上潛艇加油。1942年10月11日,伊26於22:26在瓜達爾卡納爾島西南方的水面上,發現一艘她認定為北行的美國巡洋艦。她潛入水中開始接近,但未能進入攻擊位置。她於23:41浮出水面,並向特魯克島發報了她的發現,但由於解碼延遲,報告未能及時傳達到正駛向瓜達爾卡納爾島準備砲擊亨德森機場的海軍少將五藤存知手中,後者未能及時警告他有敵艦接近,而他的艦隊在當晚的埃斯佩蘭斯海戰中被諾曼的艦隊擊敗。 1942年10月18日,伊26抵達礁石據點,接替伊15執行飛機加油任務。兩架零式水上偵察機於當天清晨抵達。其中一架飛機離開後,一架敵方巡邏機飛過礁石,第二架零式水上偵察機立即起飛。同時,伊26 緊急下潛並撞上礁石,損壞了其下部三個魚雷發射管。儘管如此,她仍繼續在礁石據點作業。10月22日清晨,她為三架零式水上機加油,其中一架後來發現了戰艦北卡羅來納號。10月23日,她為一架零式水上機加油,後來找到了盟軍護航隊。10月25日,一架美國陸軍航空兵B-17飛行堡壘轟炸機飛越該礁,迫使該艦緊急俯衝,當天無法為飛機加油。1942年10月26日,該艦離開了礁石據點,由伊122潛艇接替其加油任務。該艦繼續前往俾斯麥群島新不列顛島上的拉包爾,並於10月底前抵達。

碧藍航線 伊26 時裝
▪︎第四次戰爭巡邏
1942年11月,伊26從拉包爾啟航,前往肖特蘭群島的日軍錨地,然後離開肖特蘭群島,開始執行第四次戰爭巡邏任務,奉命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和聖克里斯托瓦爾島之間行動。1942年11月13日黎明前,日美水面部隊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以北的鐵底灣打響了第一次瓜達爾卡納爾海戰(日軍稱之為「第三次所羅門海戰」)。戰鬥結束後,潛水的伊26遇到了戰後撤退的美軍艦艇,並於11月13日11時01分發現了重型巡洋艦舊金山號。她從三個未受損的前魚雷發射管中發射了魚雷,三枚魚雷均未擊中舊金山號,但其中一枚從輕型巡洋艦海倫娜號附近掠過,一枚擊中了嚴重受損的輕型巡洋艦朱諾號。魚雷引爆了朱諾號的彈藥庫,將其炸成兩半,朱諾號在大約20秒內沉沒,600名船員中除115人外全部遇難。八天後,搜救人員發現並救出倖存者,倖存者僅剩10人,沙利文兄弟五人也在罹難者之列。 1942年11月14日,伊26發現了她認為是兩艘驅逐艦的物體,但06:54時,一架盟軍巡邏機趕到,迫使她下潛並脫離接觸。11月14日晚些時候,一艘美國驅逐艦,可能是弗萊徹號驅逐艦,對她進行了短暫的追擊,但她逃脫了。根據不同的來源,她於1942年11月29日或30日抵達特魯克,結束了巡邏。由於日方缺乏有關朱諾號身份的信息,因此她聲稱擊沉了朱諾號的說法並未得到證實。
▪︎1942年12月至1943年1月
伊26於1942年12月3日離開特魯克前往橫須賀,並於1942年12月9日抵達。她在橫須賀接受維修,維修完成後,於1943年1月15日再次啟航返回特魯克。她於1943年1月20日抵達那裡,並根據山本大將於1942年11月向第六艦隊司令小松輝久中將下達的命令,使用潛艇向瓜達爾卡納爾島運送補給,在後甲板上安裝了補給品。 1943年1月23日,伊26號被編入潛艦部隊B,當天便從特魯克出發,開始她的首次補給任務。她攜帶一艘自航式「德方-雲鴨號」補給貨櫃,由一艘裝有高架指揮塔的甲標型袖珍潛艇改裝而成,前往瓜達爾卡納爾島。1943年1月28日,她抵達瓜達爾卡納爾島西北端的埃斯佩蘭斯角外海,並將船尾直指海岸,以幫助貨櫃的駕駛員到達岸邊。放下貨櫃後,她潛入水中後撤離,30分鐘後,兩艘盟軍巡邏艦趕到現場,但並未發現她。 伊26號前往倫內爾島以北海域。1943年1月31日,日軍在「ケ號作戰」中開始從瓜達爾卡納爾島撤軍。1943年2月2日,伊26號潛艇和其他潛艇一起奉命攔截位於倫內爾島東南100海浬(190公里;120英里)處的美國海軍航空母艦部隊。沒有一艘潛艦發現所通報的航空母艦,但伊26號在1943年2月3日發現了一艘盟軍驅逐艦。1943年2月8日,日軍飛機報告美國海軍部隊位於倫內爾島東南150海浬(280公里;170英里)處,伊26號再次被命令攔截他們。雖然伊18號和另一艘日本潛艇襲擊了美軍艦隊,但其他潛艇並未與其發生接觸,伊26號和該地區除伊11號和伊17號以外的其他潛艇均接到命令返回特魯克。1943年2月9日,日軍完成瓜達爾卡納爾島大撤離,為期六個月的瓜達爾卡納爾戰役結束,伊26號於1943年2月11日返回特魯克。

碧藍航線 伊26 同人創作
▪︎第五次戰爭巡邏
1943年2月25日,山本命令伊26號和潛艇伊6號在澳洲東海岸雪梨地區實施反艦作戰。因此,伊26號於1943年3月1日從特魯克出海前往該地區。在1943年3月2日至4日的俾斯麥海戰役中,美國陸軍航空兵和澳大利亞皇家空軍(RAAF)的飛機以及美國海軍魚雷艇在新幾內亞和俾斯麥群島之間的俾斯麥海襲擊了由八艘運輸船和貨船組成的日本護航艦隊,該船有日本帝國陸軍師團,擊沉了所有八艘運輸船以及八艘護航驅逐艦中的四艘。伊26號中斷航行,參與戰後的救援行動。3月6日,她從一艘折疊式救生艇上救起了20名日本士兵,並於3月7日將他們送到新幾內亞萊城上岸,然後返回俾斯麥海。3月8日,她又救起了54名被困在古迪納夫島以西一個未知珊瑚島上的士兵,並於3月9日將他們送到萊城。隨後,她繼續航行返回巡邏區。 1943年3月28日,澳大利亞皇家空軍第71中隊的一架阿弗羅·安森飛機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附近的水面上發現了一艘潛艇。在飛機失去可觀測視線之前,潛艇用自動武器向阿弗羅飛機開火。阿弗羅飛機打開著陸燈,試圖誘騙潛艇再次開火併暴露其位置,但最後未能再發現潛艇。 1943年4月11日,伊26號在位於澳洲豪角東南19海浬(35公里;22英里)的塔斯曼海向 QC-86 護航隊發射了三枚魚雷。其中一枚魚雷於14時01分擊中了南斯拉夫4732噸的武裝貨輪右舷。該船當時正依照澳洲政府的租船合約,從南澳懷阿拉駛往新南威爾斯州紐卡斯爾,船上滿載鐵礦石。不到一分鐘,該貨輪便沉沒,船上32人喪生。澳洲皇家海軍單桅戰艦莫爾斯比號向伊26發射了七枚深水炸彈,澳洲輕巡洋艦湯斯維爾號和本迪戈號也加入搜尋伊26的行列,但最後未能找到她。莫爾斯比號救起了貨輪上的10名倖存者。 1943年4月24日19時後,伊26向位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外海弗雷澤島北端桑迪角東北35海浬(65公里;40英里)珊瑚海中的澳大利亞2125噸武裝貨船發射了三枚魚雷。一枚魚雷擊中從昆士蘭州鮑文駛往布里斯班的載有糖的貨輪,並引發鍋爐爆炸,導致該船斷成兩半並在45秒內沉沒,船上21人喪生。美國海軍獵潛艦SC-747救了船上的11名倖存者。伊26於1943年5月10日抵達特魯克,結束了巡邏任務。
▪︎第六次戰爭巡邏
1943年6月14日,伊26開始了第六次戰爭巡邏。她從特魯克出發,襲擊斐濟地區的航運,轉移盟軍對日本在其他地方活動的注意力。1943年6月25日,當她在斐濟蘇瓦西南180海浬(330公里;210英里)處接近盟軍護航隊時,新西蘭皇家空軍第4中隊的一架洛克希德·哈德森巡邏轟炸機襲擊了她,投下了四枚深水炸彈。三分鐘後,機組人員報告看到海面上有油,但伊26幾乎沒有受到損壞。她於1943年8月7日返回特魯克。
▪︎1943年8月至11月
伊26於1943年8月離開特魯克前往橫須賀,於8月23日抵達。在橫須賀期間,她接受了維修和大修。1943年11月1日,她被重新分配到第8潛艦戰隊,該戰隊隸屬於第6艦隊,基地位於日占英屬馬來亞的檳城。根據不同的來源,她於1943年11月21或22離開橫須賀,駛向檳城,並可能於1943年12月初抵達檳城。
▪︎印度洋行動 - 第七次戰爭巡邏
1943年12月4日,伊26從檳城出發,開始第七次戰爭巡邏,奉命為一架進行偵察飛行的水上飛機加油,將印度間諜降落在印度,並襲擊印度洋上的航運。她於12月8日抵達馬爾地夫與水上飛機會合。水上飛機是第851海軍航空大隊的二式飛行艇,奉命偵察葡屬印度的果阿和英屬印度的科欽的港口。二式飛行艇於1943年12月16日下午5點抵達。伊26加油時天氣惡化,當它試圖在日落時起飛時,損壞了一個浮筒並墜毀。伊26救了全部10名機組人員,並用25毫米砲火擊沉了殘骸。 伊26繼續航行並駛入阿拉伯海。1943年12月21日,她將10名印度間諜部隊的革命者送到卡拉奇附近的印度海岸,以便他們能夠為反英起義作出貢獻。隨後,她將注意力轉向反航運轉。1943年12月28日,她向排水量7176噸的美國自由輪船發射了三枚魚雷。該輪船當時正從伊朗阿巴丹駛往英屬東非的蒙巴薩,一枚魚雷擊中了她的4號貨艙,英國皇家空軍的一艘救援艇救起了輪船上的所有人,該船仍漂浮在水面上。]她被拖到亞丁,然後到埃及蘇伊士,在那裡她被宣布全損。 1943年12月31日,伊26向卡拉奇附近阿拉伯海的英國8054噸油輪發射了三枚魚雷, 其中一枚擊中了該油輪,郵輪向左舷側傾,但船員們使用注水糾正了船體傾斜。伊26又向該油輪發射了兩枚魚雷,但未能擊沉它。郵輪的船長後來因在拯救自己的船時表現出的巨大勇氣和決心而獲得了大英帝國勳章。 1944年1月2日,在阿曼灣外的阿拉伯海,伊26襲擊了噸位為7176噸的自由輪阿爾伯特·加拉廷號。她發射了四枚魚雷,大部分未擊中,然後浮出水面並用140毫米(5.5英寸)炮火向阿爾伯特·加拉廷號開火。當阿爾伯特·加拉廷號開始下沉時,一架英國空軍布倫亨式轟炸機抵達現場,向伊26投下了四枚炸彈,對其造成輕微損壞。阿爾伯特·加拉廷號隨後在阿拉伯半島海岸60海浬(110公里;69英里)處沉沒。挪威油輪不列顛尼亞號救起了她的船員。伊26於1944年1月15日結束巡邏,抵達新加坡並進行維修。

碧藍航線 伊26 同人創作
▪︎第八次戰爭巡邏
修理完成後,伊26於1944年2月20日返回檳城,然後於1944年2月27日再次啟航,開始第八次戰爭巡邏,在巡邏期間,日下和他的船員對盟軍艦艇倖存者犯下了戰爭罪行。 1944年3月初,伊26將10名印度革命者從間諜據點送到卡拉奇以西的印度海岸後,便開始在阿拉伯海進行反艦作業。1944年3月16日,她在卡拉奇西南偏南330海浬(610公里;380英里)的阿拉伯海用魚雷擊沉了美國8298噸的武裝油輪科利爾號。該船由加州標準石油公司運營,正從伊朗駛往孟買,船上載有103000桶煤油。科利爾號的船尾起火,火焰吞噬了船尾炮,無線電天線被毀。伊26號浮出水面並用甲板炮開火,但科利爾號上的美國海軍武裝警衛隊人員無法用前砲瞄準伊26號。科利爾號的船員和砲手最終棄船,該船沒多久就沉沒。 1944年3月21日,伊26號用魚雷擊沉了一艘挪威油輪,當時該船正從亞丁壓載航行至伊朗阿巴丹,地點位於阿拉伯海,距馬斯喀特和阿曼海岸30海浬(56公里;35英里),該油輪斷成兩截並沉沒,42名船員中有7人喪生。沉船當晚,伊26號浮出水面並向油輪的倖存者開火,儘管沒有擊中他們。 1944年3月29日,伊26向7176噸的美國武裝自由輪船發射了三枚魚雷。該船於3月27日從印度孟買出發,當時正穿越阿拉伯海一半路程,準備前往亞丁,然後繼續前往美國。船上載有71名男子(41名船員、28名美國海軍武裝警衛隊人員和一名美國陸軍貨物安全官員),船上載有3600噸的茶葉、黃麻、大麻、粗麻布以及美國陸軍人員的個人物品。船員在16:20發現來襲魚雷,便開始轉彎規避。一枚魚雷沒有擊中船尾,但是她部署的海軍防禦網(一種船上魚雷網系統)並沒有保護輪船,因為另外兩枚魚雷擊中了她的4號貨艙和發動機艙。左舷鍋爐爆炸,魚雷和鍋爐的爆炸損壞了操舵遙控系統,使舵嚴重卡在左舷,炸裂了一個油箱,毀壞了駕駛室,剪掉了通風機罩,把一艘救生艇吹落海中,撞倒了主天線和應急天線,並把船長困在了船艙裡。船員們在16:40解救了船長,幾分鐘後棄船,但海軍武裝警衛隊人員留在船上操作槍支回擊。17:00,伊26號又發射了一枚魚雷擊中該輪船,迫使海軍武裝警衛隊人員也棄船。三名船員失踪,推定已死亡,但輪船上的其他人員均棄船,分成三艘救生艇和兩艘救生筏。 倖存者觀察到伊26號的潛望鏡繞著輪船殘骸航行。隨後,伊26號浮出水面,距離救生艇不到 1 海浬(1.9公里;1.2英里),距左舷500碼(460米)位置,用140毫米(5.5英寸)甲板炮向該船開火。12分鐘後,輪船從船頭到船尾開始燃燒,伊26號用140毫米(5.5英寸)砲火攻擊救生艇,但砲彈落在救生艇之外。隨後,伊26加速駛向這些小艇,在100碼(91公尺)的範圍內用 25 毫米高射砲、輕機槍和步槍向這些小艇和周圍的海面開火。她撞擊了其中一艘小艇,使其傾覆,飲用水箱被打穿,水排入大海,然後小心翼翼地繞過小艇、木筏和殘骸,向任何倖存者開火,而甲板上的船員則大笑起來;倖存者註意到,伊26號艦橋上有一名日本男子正在仔細觀看襲擊過程,還有一名戴著頭巾的士兵,還有一名士兵用伊26號的140毫米(5.5英寸)口徑機砲向救生艇開火,一發砲彈擊中了 4 號救生艇,擊穿並清空了其發動機的燃料箱。 伊26停火後,一名日本兵開始呼叫輪船的船長表明身份。她來到 4 號救生艇旁,並將船上發現的四名男子(包括輪船船長)作為戰俘帶上船。她拖著救生艇向東駛離該區域,除了傾覆的救生艇外,只留下一艘救生艇和一艘救生筏漂浮在水上。她所搭載的四名男子在戰爭結束後倖存下來並被遣返回國。該輪船於1944年3月30日黎明前的某個時間沉沒。 關於輪船的船員是否在伊26襲擊倖存者時無人喪生,還是有四人喪生,各方說法不一。倖存者扶正並登上了傾覆的救生艇。兩艘救生艇失散後,各自獨立登陸。4月1日,一艘救生艇上的25名船員在距離英國自由輪沉沒地點以東200海浬(370公里;230英里)處獲救,並於4日抵達卡拉奇。另一艘救生艇上的39名船員中,有一人在4月10日死於海上,其他38人於1944年4月14日在距印度海岸280海浬(520公里;320英里)處獲救,並於1944年4月16日在印度科欽登陸,根據不同來源的說法,伊26於1944年4月18日或25日返回檳城。
▪︎1944年4月至6月
1944年4月20日,伊26被重新分配到先遣部隊。她於1944年5月3日離開檳城,並於1944年5月15日抵達日本吳市,在那裡進行維修和大修。1944年6月20日,她被重新分配到第六艦隊第15潛艦戰隊。
▪︎馬裡亞納戰役
當伊26駐紮在日本時,馬裡亞納戰役隨著美軍於1944年6月15日在馬裡亞納群島的塞班島登陸而拉開序幕。1944年6月27日,第伊26號從吳市出發前往塞班島,船上裝有固定在甲板上的補給貨櫃,一個70英尺(21公尺)長的滑軌板,可運載多達15噸貨物,內有一門 75 毫米火砲。1944年7月5日,船改道前往關島。為準備登陸,美軍從7月8日開始在關島進行每日轟炸。7月9日,當伊26號抵達關島附近時,發現該島已被美國軍艦包圍。在途中潛艦不幸擱淺,但隨後掙脫了危機,並在當晚設法進入關島海岸的阿普拉港,在那裏她搭載了120名日本飛行員,重新啟航前往日本。她於1944年7月22日抵達橫須賀進行維修和大修。
▪︎1944年8月至10月
1944年8月1日,草坂辭去伊26號的指揮職務,轉而執行其他任務,他從未因命令伊26號船員向「格林納號」或「理查德·霍維號」的倖存者開火而受到審判,在完成維修和大修後,第伊26號轉往日本吳市。
▪︎第九次戰爭巡邏
1944年10月13日,聯合艦隊總司令豐田副武啟動了保衛菲律賓群島的「MO作戰」計劃,伊26號當天與潛艇伊45號一起從吳港出發,開始第九次戰爭巡邏,並指定了菲律賓海的巡邏區域。伊26號、伊45號與潛艦伊53、伊54、伊56號被指定為 A 組,由第六艦隊總司令三輪茂義中將親自指揮,並被命令攔截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 1944年10月18日,伊26向第六艦隊報告,她在方位62度,距馬尼拉520海浬(960公里;600英里)處連續發現飛機群。萊特島戰役於1944年10月20日隨著美軍在菲律賓萊特島登陸而開始。1944年10月24日,萊特灣戰役爆發,伊26奉命在萊特灣東南海域巡邏。1944年10月25日,萊特灣戰役的主要戰役之一薩馬島海戰爆發,伊26報告稱,她在萊特島附近發現了四艘美國航空母艦。從此,日軍再也沒有收到她的消息。
|損失
1944年10月27日,伊26號奉命前往拉蒙灣以東地區,但她從未回應該命令。1944年11月7日,第六艦隊司令部向萊特島地區的潛艦發出返回基地的命令,伊26號並未回應。1944年11月21日,日本帝國海軍宣布伊26號及其在萊特島以東的全部105名船員推定失蹤。1945年3月10日,日本將其從海軍名單中除名。 伊26號的沉沒原因頗具爭議。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她是在一次潛水事故中沉沒的。另一些人則認為,更有可能的是,她是在1944年10月25日至26日夜間,在薩馬島海戰結束後,在襲擊護航航空母艦佩特洛夫號 時沉沒的;或者是庫爾博號驅逐艦擊沉了伊26號,最有可能的是,理查德·M·羅威爾號驅逐艦於10月26日凌晨發射的「刺蝟」飛彈擊沉了伊26號。
|攻擊摘要
伊26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海軍擊沉噸位第三高的潛艇,擊沉了超過51500噸的敵方船隻。
- 1941年12月7日 – 辛西亞‧奧爾森號,2140噸(沉沒)
- 1942年6月7日 – Coast Trader,3286噸(沉沒)
- 1942年6月20日 – 砲擊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哥華島
- 1942年8月31日 – 美國海軍薩拉託加號航空母艦,33681噸(受損)
- 1942年11月13日 – 美國海軍朱諾號,6718噸(沉沒)
- 1943年4月11日 – SS Recina,4732噸(沉沒)
- 1943年4月24日 – SS Kowarra,2125噸(沉沒)
- 1943年12月28日 – 羅伯特·F·霍克號,7176噸(受損)
- 1943年12月31日 – MV Tornus,8045噸(受損)
- 1944年1月2日 – 阿爾伯特·加拉廷號,7176噸(沉沒)
- 1944年3月13日 – HD Collier,8298噸(沉沒)
- 1944年3月21日 – MV Grena,8117噸(沉沒)
- 1944年3月30日 – 理查德·霍維號,7176噸(沉沒)

碧藍航線 伊26 同人創作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