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記憶褪色之前,歌與旋律的力量,常常比我們想像中更頑強。日本電影《老爸歌單未完待續》改編自一段真實故事,那是一對英國父子之間的真情歷程。泰德麥克德莫特Ted McDermott年輕時是駐唱歌手,77 歲時確診阿茲海默症後,他的兒子賽門Simon McDermott決定放棄在倫敦的事業,回家照顧父親。某次開車出遊時,賽門拍下兩人在車內對唱的畫面,上傳網路後迅速爆紅。這段影片讓笛卡唱片公司找上門來,幫助父親於 2016 年正式出道,成為英國史上最高齡的新人歌手。這段父子相伴、以音樂對抗遺忘的歷程,後來被賽門寫成書,用來籌募資金並提升大眾對阿茲海默症的認識。
(泰德麥克德莫特Ted McDermott父子的車上卡拉OK時光。)
當音樂響起時,腦海裡灰白的記憶忽然清晰起來,歌詞與旋律一字不漏地湧現,就像時間為了這些歌而暫時停留。2018 年,泰德和賽門的故事傳到日本,監製渡久地翔在閱讀後,被那份超越病痛的親情觸動,決定將故事搬上大銀幕。他找來擅長拍攝日本家庭背景與情感節奏的導演小泉德宏(花牌情緣》系列、《線,畫出的我》、《她愛上了我的謊》、《午夜的陽光》等),重新詮釋這段英國奇蹟,讓原本的真實故事,在東洋的光影裡染上新的色澤。
電影裡,父親一角由寺尾聰飾演,他不只是演員,也是音樂人,讓角色的歌聲與人生經驗緊密貼合。寺尾聰的演出,如同他的歌聲…不是炫技,而是時間與生活磨出的質感—這些歌曲不管你聽過與否,寺尾聰唱的是歌,也是歲月本身。他沒有過度渲染病症的悲情,而是用微妙的眼神與細碎的動作,讓觀眾感受到記憶忽明忽暗的起伏。每當旋律響起,角色的眼神會微微亮起,那一刻,彷彿整個人都回到了最鮮活的時光。那亮光裡有往日的榮光,也有病症下短暫被喚回的自我,也就成了電影中吉光片羽的瞬間。
(寺尾聰的名曲「紅寶石戒指」)
與之對戲的,是松坂桃李飾演的兒子雄太,對父親懷有深愛卻心中滿是糾結。松坂桃李曾在《新聞記者》中展現緊繃而內斂的演技,此次則多了柔軟與掙扎。他的角色不只是面對父親的病,更在面對自我認同的課題。身為同志的兒子,如何在父親逐漸遺忘的過程中,找到彼此最真實的情感連結。片中幾場高潮戲,松坂桃李情緒崩潰的瞬間,沒有煽情的台詞,只有壓抑到極點後的釋放,那份真誠讓人難以不被觸動。

隨著人類壽命延長,關於阿茲海默症題材的電影也大量出現。茱莉安摩爾主演的《我想念我自己》(2014)用主觀視角呈現,讓觀眾跟著她一起體驗「遺忘」的瞬間。《明日的記憶》(2006)透過伴侶的觀察與陪伴,描繪失智的進程,刻畫日式婚姻中的承諾與責任。安東尼霍普金斯的《父親》(2020)在真實與幻覺的邊界,讓觀眾感受失智症患者的混淆與恐懼。《愛‧慕》(2012)中,麥可漢內克冷靜描寫病痛與逐步失能的過程。《永遠的我們》(2020)則讓阿茲海默症成為一個倒數時鐘,推動角色重新審視彼此的愛與未來。台灣紀錄片《邀阿公阿嬤拍B級殭屍片》(2023)試著撕掉失智症的標籤,和這群高齡長者一起快樂地實現夢想!

無論電影怎麼拍,「切入視角」大致可分為三類:患者內在視角—讓觀眾直接體驗記憶流失與混亂;照護者視角—聚焦在陪伴與承受的情感重量;關係與媒介視角—透過特殊情感媒介保存自我與愛。《老爸歌單未完待續》選擇了第三種,讓音樂成為橋樑,不為回到過去,而是為了在當下相遇。
《老爸歌單未完待續》動人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將阿茲海默症簡化成悲劇符號,而是讓音樂成為情感的橋樑。電影裡的生活場景樸實得像日記一頁,旋律則在字裡行間流動,像在提醒觀眾:有些東西雖會被遺忘,卻能以另一種形式留下,這部電影真正想說的不是「如何記得」,而是「在被遺忘之前,愛要如何存在」,因為在旋律的盡頭,故事還沒結束,只要還會記得微笑,父子之間的愛,只是換了一種方式,繼續被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