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隨著核三延役公投的臨近,台灣社會再次站到了能源政策的十字路口。這場公投不僅將決定屏東恆春核三廠的未來,更深刻地牽動著台灣的能源自主、環境永續、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的複雜網絡。在此次公共論述中,支持核三延役方的三位主要辯論者——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葉宗洸、立法委員翁曉玲,以及「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以其專業背景、政治影響力及輿論動員能力,建構了支持延役的核心論述。他們的主張深刻影響了公眾的認知與辯論的走向。
本報告旨在對此三位支持方代表的關鍵論述,進行一次嚴謹且基於證據的系統性檢視與批判性分析。報告將深入剖析其在公開辯論會中所提出的主張,並將這些主張與廣泛的科學研究、地質調查數據、經濟成本分析、國際案例及官方政策文件進行對照。本報告的目的並非僅止於呈現正反觀點的並陳,而是要透過深入的解構,揭示支持方論述中可能存在的數據誤用、風險窄化、邏輯謬誤以及關鍵資訊的忽略。透過此一分析,本報告期望能為公眾提供一個更為全面、清晰的視野,以評估核三延役所伴隨的真實風險與代價,從而為台灣能源的未來做出審慎而明智的抉擇。
第一章:解構葉宗洸的技術與國安論述
葉宗洸教授的論述,核心建立在核能工程的技術專業與國家安全的宏觀框架之上。他所提出的論點,表面上看似穩固且具說服力,然而,深入檢視後可以發現,這些論述往往依賴於一種對風險的狹隘詮釋,系統性地忽略了關鍵的地質現實、設備老化的不可逆性,以及在現代衝突中核電廠作為戰略負債的脆弱性。
第一節:論點一之破解:「核三廠的耐震能力無懈可擊」
- 支持方論述: 葉宗洸教授多次強調,核三廠的結構極其堅固,其耐震係數遠超過台北101大樓或翡翠水庫等民用建築及關鍵基礎設施。他指出,核三廠的設計基準地震加速度(PGA)為 0.4g,並透過「資深地震危害評估委員會」(SSHAC)第三級(Level 3)的嚴格評估,其耐震能力已強化至可抵禦高達 1.384g 的地動加速度。基於此,他斷言,除非台灣發生遠超七級的、不切實際的超級大地震,否則核三廠的結構完整性不會受到威脅 。
- 駁斥:被忽略的地質現實——恆春斷層的威脅與工程韌性的極限
葉教授的論述存在一個根本性的盲點:他將公眾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廠房結構抵抗「搖晃」的能力上,卻刻意迴避了一個更具災難性的風險——廠址所在地面本身的「破裂」與「位移」。這種論述框架的選擇,並非無心之失,而是一種策略性的風險窄化,其危險性在於創造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
首先,從地質科學的證據來看,核三廠的選址本身就存在著無法透過工程加固來彌補的先天缺陷。多位地質學家,如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名譽教授陳文山,以及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環保團體所引述的研究報告均明確指出,核三廠正坐落於「恆春斷層」之上。此斷層不僅是一條確定的活動斷層,更被歸類為活動潛勢最高的「第一類活動斷層」,其最近一次活動紀錄距今僅約3,300年 。更令人不安的是,地質調查顯示,一條斷層剪裂帶(shear zone)直接貫穿一號機的汽渦輪機廠房下方,而二號機則建於一個背斜構造(anticline axis)的軸線上。這意味著,當恆春斷層錯動時,廠房所面臨的將不僅僅是劇烈搖晃,而是地表的直接撕裂或因地層褶皺引發的結構變形 。
其次,必須釐清「耐震係數」的真正含義。高G值的耐震設計,是為了應對地震波傳遞所引發的地面加速度,亦即「搖晃」。然而,它完全無法應對因斷層活動導致的地表破裂(ground rupture)。一個血淋淋的案例便是1999年921大地震中,因車籠埔斷層錯動而被攔腰撕裂的石岡水壩。石岡水壩的結構本身或許能抵抗搖晃,但當其下的地殼發生數公尺的錯位時,任何結構強度都變得毫無意義 。葉教授的論述巧妙地避開了這個致命區別,將討論鎖定在一個對其有利的工程框架內,卻忽略了地質學家眼中最根本的、不可接受的場址風險。
最後,所謂 1.384g 的耐震能力也並非定論。相關報告指出,關鍵的後續評估,包括「機率式地震風險評估」(SPRA)、高頻脆弱性設備(如冷卻管線與控制系統)的耐震分析,以及用過燃料池的耐震評估等,均尚未完成 。事實上,台電公司在規劃重啟的「六大安全評估報告」中,就明確列入了一項新的「耐震評估」,這本身就說明了連營運單位都認為此問題尚未完全解決,需要重新進行全面審查 。
這種論述的衝突,本質上是兩種風險評估框架的對決。支持方採用的是「工程韌性」框架,其核心是「結構物夠不夠強壯」。而反對方的論據則基於「地質不穩定性」框架,其核心是「蓋結構物的地方安不安全」。支持方的論述之所以看似有力,是因為它系統性地排除了後者,將一個複雜的、多維度的安全問題,簡化為一個單一的、看似令人安心的工程數字。唯有揭示此論述框架的片面性,才能理解核三廠真實的地震風險。
表一:核三廠地震風險評估的雙重框架對比

第二節:論點二之破解:「福島式氫爆不可能在台灣發生」
- 支持方論述: 葉宗洸教授準確地解釋了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的災變序列:311大地震引發的巨大海嘯,越過防波堤淹沒了廠區,導致緊急柴油發電機失效,進而造成全廠斷電(Station Blackout, SBO),冷卻系統停擺,最終爐心熔毀並產生大量氫氣,引發了毀滅性的氫爆。他進而論證,由於核三廠的地理位置較高、設有海嘯牆、緊急發電機位於地面以上,且台灣周邊海溝的走向與日本不同,因此福島式的海嘯情境不可能在核三廠複製,故氫爆風險可以排除 。
- 駁斥:對災難情境的狹隘想像與對設備老化的輕忽
此論述犯下了一個典型的「稻草人謬誤」。它將核災風險窄化為「完美複製福島事件」,並透過證明此特定情境不會發生,來暗示核三廠是絕對安全的。然而,導致爐心熔毀的核心關鍵是「冷卻系統的長期失效」,而海嘯僅僅是觸發此失效的其中一種可能原因。歷史與現實告訴我們,導致全廠斷電的途徑遠不止於此,而隨著機組老化,內部故障的風險正與日俱增。
最直接的證據,便是2001年3月18日發生在核三廠自身的「3A級核能事件」。該事件中,由於鹽霧害造成開關場匯流排絕緣礙子故障,導致廠外電力完全喪失。雪上加霜的是,兩部緊急柴油發電機竟也相繼啟動失敗,使整座電廠陷入長達兩小時的「全黑」狀態。最終是依靠一部平時備而不用、從地下室拉出的第五台氣渦輪發電機,才驚險地恢復供電,避免了爐心熔毀的災難 。這次事件雄辯地證明,無需任何地震或海嘯,僅僅是設備的內部故障,就足以將核電廠推向災難邊緣。
此外,支持方的論述完全忽略了運轉40年後,關鍵核心組件不可逆轉的老化風險。核電廠中有兩項核心設備幾乎無法更換:反應爐壓力槽(Reactor Pressure Vessel, RPV)與圍阻體(Containment Vessel)。RPV在長年承受高中子束的照射後,會產生「輻射脆化」現象,使其材料韌性下降,在特定情況下(如緊急注水造成的急遽溫差)可能發生脆性破裂。美國戴維斯貝西(Davis-Besse)核電廠就曾因硼酸腐蝕,導致反應爐壓力槽頂蓋幾乎被蝕穿,僅剩一層薄薄的不鏽鋼內襯,險些釀成大禍 。
而更換其他大型組件同樣充滿風險。美國水晶河(Crystal River)核電廠在嘗試更換老舊的蒸汽產生器時,因施工不慎,在圍阻體上開鑿的孔洞對其預力混凝土結構造成了無法修復的永久性損傷,裂縫遍佈,最終導致該電廠被迫永久關閉,提前除役 。這些真實案例警示我們,延役不僅僅是「讓老車繼續開」,而是讓一台結構日益脆弱、且部分核心零件無法更換的複雜機器,在已知的地質風險上繼續運轉。將安全論述侷限於防範海嘯,是對核電廠多重、內生性風險的嚴重低估。
第三節:論點三之破解:「核電是台海封鎖下的國安支柱」
- 支持方論述: 葉宗洸教授從國家安全的角度切入,主張在戰爭情境下,若台灣海岸線遭受封鎖,賴以為生的進口天然氣(LNG)船無法靠港,台灣將面臨嚴峻的能源危機。在此極端情況下,核三廠所能提供的5%至6%電力,將成為維持軍事指揮系統、政府行政中樞及醫療體系運作的「救命稻草」,是不可或缺的戰略資產 。
- 駁斥:核電廠作為戰略負債的雙面刃
此論述將核電廠視為孤立的發電單位,卻忽略了其在現代戰爭中作為一個巨大、脆弱且高風險目標的本質。將核電廠延役視為強化國安的舉措,是一種忽略了現代衝突特性的過時思維,它非但不是國安的保障,反而可能成為台灣最致命的阿基里斯之腱。
首先,大型集中式的核電廠是極其脆弱的「軟目標」。一座核電廠的安全運行,高度依賴廠外電網提供穩定電力以驅動冷卻水泵,以及持續不斷的冷卻水源供應。在戰爭中,敵方無需直接攻擊堅固的反應爐,僅需摧毀其周邊的開關場、輸電線路或海水取水口,就能輕易造成電廠失去冷卻能力,從而引發爐心熔毀,釋放出比核彈爆炸更持久、更廣泛的放射性污染。烏俄戰爭中,歐洲最大的札波羅熱(Zaporizhzhia)核電廠的遭遇便是最鮮活的例證。該電廠在衝突期間,已數次因周邊砲擊而失去所有外部電力,僅能依靠存量有限的柴油發電機維持冷卻,多次在核災邊緣徘徊 。在一個人口稠密、腹地狹小的島嶼上,人為製造一場核災,其威懾效果與戰略衝擊遠勝於傳統軍事打擊。
其次,現代能源安全的典範正在轉移。傳統上認為穩定基載電力即是能源安全的觀念,已逐漸被「韌性」(resilience)所取代。一個真正具備韌性的能源系統,其特徵是「分散式」與「多元化」。由成千上萬的屋頂太陽能、陸域風機、地熱、生質能等在地化發電設施,搭配智慧電網與儲能系統所構成的能源網絡,遠比依賴數個大型、集中、易受攻擊的發電廠要來得安全與可靠 。在戰爭中,分散式能源系統難以被一次性摧毀,且修復速度快。將寶貴的資源與延役的機會成本,投入到一個高風險的舊時代核電廠,而非加速建構一個更具韌性的未來能源體系,這本身就是對國家安全的誤判。核三廠在戰爭中非但不是「救命電」,反而是一個可能被敵方利用、或因附帶損害而引爆的巨大放射性炸彈,是一個將全台灣人民綁在火藥桶上的戰略負債。
第二章:剖析翁曉玲的政治與社會論述
立法委員翁曉玲的論述,主要圍繞著具有高度情感煽動力的政治修辭與社會主張。她的論點擅長運用民粹式的語言,將複雜的能源與公衛議題簡化為易於傳播的口號。本章節將逐一解構其核心論述,透過與公共衛生數據、獨立媒體的在地訪查,以及能源經濟的量化現實進行比對,揭示其論述中的邏輯跳躍與事實偏差。

第一節:論點一之破解:「『非核家園』已成『肺核家園』」
- 支持方論述: 翁曉玲委員在辯論會中,反覆使用「非核家園」變成「肺核家園」這一極具感染力的口號。她將台灣近年攀升的癌症罹患人數,直接與「非核家園」政策掛鉤,暗示廢除核能導致台灣必須「用肺發電」、「用命愛台灣」,從而造成了嚴重的健康危害 。
- 駁斥:錯誤的二元對立與對複雜健康議題的誤導性歸因
此論述是一個典型的「假兩難謬誤」(False Dilemma),它刻意建構了一個虛假的選擇題,將台灣的能源選項簡化為「核能」與「燃煤」之間的對決,並藉此將所有空氣污染與健康問題的責任,全部推給「非核」政策。這種說法不僅忽略了能源轉型的真實路徑,也對公共衛生議題進行了不負責任的簡化與誤導。
首先,台灣能源轉型的目標並非以燃煤取代核能,而是以「增氣、減煤、展綠」為核心策略。亦即,在再生能源(綠電)大規模建成之前,以污染相對較低的天然氣發電作為過渡期的橋接能源,同時逐步降低燃煤發電的比例 。因此,「非核」的對立面並非更多的燃煤,而是更多的天然氣與再生能源。將「非核」直接等同於「增煤」,進而等同於「肺癌」,是一個偷換概念的邏輯陷阱。
其次,將癌症發生率的上升單一歸因於能源政策,是極不科學的。癌症是一個多成因的複雜疾病,其發生率受到人口結構老化、生活方式(如吸菸、飲食習慣)、基因遺傳、醫療診斷技術的進步(導致更多病例被發現)以及包含交通、工業、境外傳輸等多重來源的整體環境污染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將這一複雜的公共衛生趨勢,粗暴地簡化為單一能源政策的結果,並以此作為支持核電的理由,這不是基於事實的理性討論,而是利用民眾對健康的焦慮進行政治動員。這種論述迴避了對空氣污染來源的精確分析,也忽略了政府在推動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汰換老舊車輛等其他改善空氣品質政策上的努力。
第二節:論點二之破解:「七至八成恆春居民支持延役」
- 支持方論述: 翁曉玲委員在公開辯論中,多次斬釘截鐵地宣稱,根據他們所做的民意調查,核三廠所在的恆春地區,有高達七至八成的居民支持核電廠延役,甚至有人希望擴建。她以此論證,最貼近核電廠、與其「和平共處四十年」的在地居民,普遍認為核三是安全的,並無反對意見 。
- 駁斥:缺乏實證的數據與被簡化的在地真實聲音
這一驚人的數據,在公共論述中被反覆引用,彷彿已是不可動搖的事實。然而,此說法最大的問題在於其完全缺乏可供檢驗的證據來源。翁委員從未提出任何一份由獨立、具公信力的民調機構所執行的、符合嚴謹方法學的調查報告來支持其「七至八成」的說法。在缺乏透明的抽樣方法、問卷設計、執行細節與誤差範圍說明的狀況下,這個數字更像是一個內部宣傳的口號,而非客觀的民意呈現。
更重要的是,這種單一、壓倒性的數據,與獨立媒體及學術單位實地訪查所呈現的複雜地方動態,形成了鮮明對比。例如,深度報導媒體《報導者》的實地採訪便揭示了恆春半島遠為多元與矛盾的在地心聲 。報導指出,地方政治人物(如鄉鎮長、里長)之所以一面倒地支持延役,其背後有著強烈的經濟誘因。台電每年提供給地方高達上億元新台幣的「回饋金」,是支撐地方諸多福利政策與公共建設的重要財源。此外,核三廠及其外包商也提供了相當數量的就業機會。對地方頭人而言,支持延役幾乎等同於維護地方的經濟命脈 。
然而,對於一般居民而言,情況則複雜得多。許多居民對核電議題感到資訊不足、難以判斷,或因身處人際關係緊密的小型社群,擔憂表達反對意見會遭受社會與經濟上的壓力,因而選擇沉默 。同時,也有在地農民等人士對核安抱持疑慮,並嘗試組織在地監督力量,卻面臨重重困難 。網路媒體的街訪或特定政治立場的YouTube頻道所呈現的片段式支持言論 ,與民眾黨在恆春舉辦的說明會所引述的2018年公投數據 ,都無法完全反映當前在地居民在面對「延役」此一具體議題時的真實、細膩且可能充滿矛盾的態度。將這一切複雜的經濟依賴、資訊落差與社會壓力,簡化為一句「七八成都支持」,是對在地真實民意的粗暴扁平化。
第三節:論點三之破解:「核能是台灣的『救命電』」
- 支持方論述: 在辯論中,翁曉玲委員將核能定位為台灣的「救命電」(救命的電),並反問「怎麼能夠說不要就不要呢?」。此一口號旨在將核能塑造為一種不可或缺、攸關存亡的關鍵資源,任何放棄核能的選項,都將置台灣於危險之中 。
- 駁斥:「救命」的修辭與能源貢獻及替代方案的現實
「救命電」是一個極具情感張力的修辭,其目的是將能源議題從理性的政策效益與風險評估,轉移到感性的生存焦慮層面。然而,當我們將此修辭置於量化的現實中檢視時,其誇大之處便顯而易見。
從量化貢獻來看,核三廠兩部機組的發電量,約佔台灣總用電量的6% 。這個比例固然重要,但將其形容為攸關全台存亡的「救命」等級,顯然是一種不成比例的誇飾。台灣的能源系統並非脆弱到少了6%的電力就會立即崩潰。
更關鍵的是,此論述完全忽略了另一種更安全、更具成本效益的「電力來源」——能源效率的提升與節約。根據經濟部提出的節電計畫,透過推動產業、商業及住宅的能源效率提升措施,預計到2027年,每年將可節省下206億度電。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核三廠在2023年全年178億度的發電量 。換言之,單靠「節流」,就足以完全彌補核三廠除役所產生的電力缺口,甚至還有剩餘。這揭示了一個重要的事實:核三延役並非一個「別無選擇」的必要之惡,而是一個在眾多可行方案(包括提升能源效率、加速再生能源、強化電網管理等)中的「其中一個選項」。將其包裝為唯一的「救命丹」,是為了排除其他更優質、更永續的替代路徑,將公眾的選擇空間限縮在一個被刻意製造出來的危機感之中。

第三章:事實查核黃士修的國際觀與核廢料論述
黃士修先生以「核能流言終結者」的身份,其論述風格大量引用國際案例與技術數據,試圖將支持核電的立場,塑造為一種與國際主流趨勢同步的、科學理性的選擇。然而,仔細查核其論點後可以發現,其對國際趨勢的解讀往往是選擇性的、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而對於核電最棘手的核廢料問題,則採取了過度簡化乃至於淡化風險的態度。

第一節:論點一之破解:「核能是綠電,且符合國際趨勢」
- 支持方論述: 黃士修主張,核能是「綠電」,並且是實現聯合國所倡議的「24/7全天候無碳能源」(24/7 Carbon-Free Energy, CFE)不可或缺的基載電力。他警告,若台灣固守非核家園,將無法提供市場所需的無碳電力,最終會被國際供應鏈「淘汰」。
- 駁斥:對「綠色」定義的誤讀與對國際倡議的曲解
此論述透過將核能與「綠電」、「國際趨勢」等正面標籤綑綁,來建構其正當性。然而,這種綑綁是建立在對關鍵定義的誤讀與曲解之上。
首先,關於「核能是否為綠電」的爭議,國際上最具指標性的參考標準是「歐盟永續金融分類標準」(EU Taxonomy for Sustainable Activities)。根據該標準,核能並非被直接歸類為「綠色能源」,而是有條件地被納入「過渡性能源」(transitional energy)。要符合此一資格,核電廠必須滿足極其嚴苛的條件,其中包括:必須使用最先進的「耐事故燃料」(Accident Tolerant Fuel, ATF),以及所在國必須在2050年前,建有可信的、已獲資助且處於營運階段的「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以這兩項核心標準檢視,台灣目前無一符合。核三廠並未使用ATF,而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面臨地質與社會困境,至今毫無進展。因此,即便核三延役,其所發出的電力也無法被歐盟標準認定為合格的「綠色」或「永續」電力。
其次,黃士修對「24/7 CFE」倡議的解讀也存在偏差。該倡議的核心目標,並非單純追求無碳的「基載電力」,而是強調企業用電應達到「時間匹配」(time-matched)與「在地化」的無碳目標,也就是確保「每一個小時」的用電,都來自於潔淨能源。這對能源系統的要求,恰恰不是依賴僵固、難以調節的傳統基載,而是高度的「電網靈活性」。為了應對再生能源的間歇性,24/7 CFE的發展重點在於大力投資智慧電網、儲能技術、需量反應管理等,以靈活調度來匹配用電需求 。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主席Sam Kimmins更明確指出,再生能源依然是「唯一可以快速且低成本進行開發的選項」。因此,將資源重新投入到一個老舊、缺乏彈性的核電廠,反而可能排擠真正能實現24/7 CFE目標所需技術的發展。更現實的是,諸如台積電、和碩等台灣企業,正面臨來自蘋果等國際客戶要求在2030年前達成100%「再生能源」使用的壓力,延役核三的電力對此目標毫無助益 。
第二節:論點二之破解:「國際成功先例支持核三快速安全重啟」
- 支持方論述: 為了證明核電廠延役或重啟是安全、快速且符合國際潮流的,黃士修舉出多個國際案例,包括聲稱美國密西根州的Palisades核電廠僅花兩年就成功重啟,並指稱德國已放棄非核家園政策,以及美國核電廠延役至60年甚至80年都沒有老化問題 。
- 駁斥:對國際案例的選擇性呈現與事實扭曲
這種論述策略的核心,在於透過「 cherry-picking」(摘櫻桃)的方式,挑選、甚至扭曲對己方有利的國際案例,來營造一種「全世界都在擁抱核電,只有台灣在開倒車」的氛圍。然而,一旦對這些案例進行事實查核,便會發現其論述與現實之間存在巨大落差。
這種論述模式的共同點,是將複雜的國際能源地景,簡化為幾個易於傳播的、卻經不起檢驗的誤導性口號。其目的不在於提供客觀的國際比較,而在於製造一種心理上的同儕壓力,迫使台灣做出與其自身條件不符的選擇。
表二:黃士修國際案例論述之事實查核

- 美國Palisades核電廠的真相: 黃士修所大力宣傳的「兩年重啟成功案例」,實際上是一個不實訊息。截至辯論期間,該電廠根本「尚未重啟」。其在2022年因成本過高、設備老化而提前除役後,新業主於2023年才提出再運轉計畫。所謂的「重啟許可」,僅僅是美國核管會(NRC)核准的「燃料裝填許可」,而非「運轉許可」,後續仍有多道審查程序,時程充滿不確定性。將一個仍在審查中、充滿變數的案例,包裝成一個快速成功的典範,是對事實的嚴重誤導 。
- 德國非核政策的現實: 指控「德國已放棄非核家園」,更是完全與事實相反。德國政府,包括現任環境部長在內,已多次公開且鄭重地重申,德國在福島核災後所確立的「廢除核能」(Atomausstieg)政策,是德國社會的廣泛共識,執政聯盟絕無推翻此政策的計畫。德國正全力衝刺再生能源,目標在2030年佔比達到80% 。
- 美國核電廠的困境: 聲稱美國核電廠「沒有老化問題」,同樣忽略了現實的複雜性。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等監督團體,長期批評NRC在延役審查上標準過於寬鬆,未能充分考量地震、洪水等外部風險的變化。戴維斯貝西核電廠的嚴重腐蝕事件,即是老化管理失靈的警訊。更重要的是,在經濟層面上,由於營運成本高昂,無法與天然氣及再生能源競爭,美國近年來關閉的核反應爐數量遠多於新建的數量 。
支持方論述事實查核結果證據與參考資料美國Palisades電廠重啟錯誤。 該廠尚未重啟。所謂「許可」僅為燃料裝填許可,非運轉許可。審查程序仍在進行中,時程未定。德國核能政策錯誤。 德國政府已多次公開重申,將堅定執行福島核災後制定的「非核家園」政策,並無改變。美國核電廠老化問題誤導。 延役審查標準遭專家批評過於寬鬆;曾發生戴維斯貝西等嚴重老化事故;多座電廠因經濟因素提前除役。國際核廢料處置誤導。 美國、日本均無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全球僅芬蘭有一座,歷經超過40年選址與興建。
第三節:論點三之破解:「核廢料是無害且可解決的問題」
- 支持方論述: 黃士修在辯論中,將核廢料形容為「無害」的,並宣稱其最終處置是一個在技術上早已解決的問題,美國、歐盟、日本都能做到,台灣之所以裹足不前,純粹是出於政治因素,而非技術不可行 。
- 駁斥:台灣高階核廢料無解的、跨世代的危機
將核廢料問題輕描淡寫為「無害」且「可解」,是支持核電論述中最不負責任、也最與現實脫節的一環。這不僅是對其萬年放射性毒性的刻意淡化,更是對台灣在地理與社會層面上所面臨的、獨特且無解困境的完全漠視。
首先,台灣的「用過核子燃料最終處置計畫」已執行數十年,耗費了數十億新台幣的經費,但結果是徹底的失敗。至今,連一個候選場址都未能找出,更遑論達成社會共識 。這並非單純的「政治問題」,而是根植於台灣獨特地質條件的「科學問題」。監察院在2022年發布的調查報告中,引述多位地質學家的專業意見,明確指出台灣位處板塊碰撞的活躍造山帶,地殼抬升、下沉、變形劇烈,地震活動頻繁,從根本上「找不到」能夠維持數十萬年地質穩定的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址 。這是一個來自國家最高監察機關的、基於科學證據的嚴峻結論,它宣告了在台灣本島尋找最終處置場的方案,基本上是一條死路。
其次,核廢料危機並非遙遠的未來式,而是迫在眉睫的現在進行式。核三廠內儲存高階核廢料的用過燃料池,早已接近飽和。而作為中期解決方案的「室內乾式貯存設施」,其環評與興建進度嚴重落後,預計最快也要到2031年後才可能啟用 。在這種自身廢料都已無處可放的窘境下,再讓老舊的機組延役20年,持續產生更多的高階核廢料,無異於飲鴆止渴,將一個本已無解的難題,變成一個更加巨大、更加危險的定時炸彈。
最後,將核廢料議題簡化為純粹的技術問題,忽略了其深刻的倫理意涵。這是一個典型的「世代不正義」問題。支持延役,等同於為了這一代人短期的電力需求,而將一個具有數十萬年放射性毒性、且已知在本國領土內無解的致命遺產,強加給未來數百代、數千代的子孫去承擔。這不是一個可以透過技術宣傳來迴避的倫理拷問。黃士修「核廢料無害論」的背後,是一種對科學現實的漠視,與對代際責任的遺忘。
第四章:核心議題綜論與前瞻視角
綜合前述對三位支持方代表論述的解構,可以清晰地看到,支持核三延役的理由,是建立在一系列對風險的窄化、對成本的外部化,以及對替代方案的漠視之上。本章將統合各項分析,提出核三延pyramid役所面臨的複合性風險、真實的經濟代價,並將其與一個更具前瞻性的能源路徑進行比較。
第一節:核三廠的複合性風險輪廓
支持方的論述策略,往往是將各類風險(地震、老化、戰爭、核廢料)切割開來,獨立進行辯護。然而,核三廠真正的風險,在於這些看似獨立的風險因子,實際上是相互關聯、彼此加乘的。
一個坐落在第一類活動斷層上的老舊核電廠,其風險已非單純的「地質風險」加上「老化風險」。當地震來襲,一個因輻射脆化而變得更加脆弱的反應爐壓力槽,其破裂的機率將遠高於一個新機組。同樣地,一個因內部管線老化而更容易發生故障的冷卻系統,在地震搖晃下失效的風險也隨之劇增。
將此情境再疊加戰爭風險,其脆弱性更是以指數級上升。一個本就存在地質與老化雙重隱患的設施,在衝突中成為敵方攻擊或脅迫的目標,其後果不堪設想。最後,這一切風險的背後,還懸著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個早已飽和、且最終處置無望的核廢料難題。
因此,評估核三延役的決策,絕不能採用支持方所引導的、單點式的辯護模式。必須以一個「複合性風險」(Compounded Risk)的整體視角來審視:這是一個集「地質原罪」、「老化宿命」、「戰爭軟肋」與「廢料絕境」於一身的高風險綜合體。任何單一風險的發生,都可能觸發其他風險,形成災難性的連鎖反應。社會必須回答的問題是:為了6%的電力,台灣是否願意承擔如此巨大且環環相扣的複合性風險?
第二節:延役的真實代價與被倒置的經濟學
支持核電的經濟論述,存在一個根本性的邏輯倒置。其核心論點是核電「很便宜」,證據是其帳面上的發電成本(每度電約1.87元新台幣)低於再生能源 。然而,這是一種只看「快照成本」,卻完全忽略「生命週期總成本」的誤導性算法。一個完整的成本評估,必須包含所有被支持方刻意忽略或外部化的巨大開支。
- 高昂且不確定的重啟成本: 延役並非「鑰匙一轉」即可。它需要進行前述的六大安全評估、更換大量老化設備、進行耐震補強工程等。這些核能級的設備與工程,動輒需要數百億甚至上千億新台幣的投入,且時程充滿不確定性。台電預估最快也需3年 ,而這筆鉅額投資的機會成本,本可用於發展其他更具效益的能源方案。
- 無底洞般的後端處理費用: 這是核電最大的隱藏成本。台灣為處理核廢料與核電廠除役所設立的「核後端基金」,目前已存在超過3,300億新台幣的資金缺口 。延役20年,將會產生更多的高階與低階核廢料,進一步擴大這個財務黑洞。監察院更指出,單是尋找最終處置場的計畫,預計就將耗資近600億元,且極可能血本無歸 。
- 無法估算的災變保險成本: 福島核災的清理與賠償費用,日本官方估計高達11兆新台幣,相當於台灣近四年的中央政府總預算 。沒有任何商業保險公司願意或能夠承擔如此巨大的核災風險。這意味著,一旦發生事故,其代價將由全體納稅人與受災民眾承擔。
當我們將這些被隱藏的成本全部納入考量,就會發現核電的「廉價」是一個假象。支持方的經濟學,是建立在將最大的成本(廢料處理、災變風險)轉嫁給社會與後代子孫的基礎之上。
表三:核三延役的真實生命週期成本分析

第三節:替代路徑:一個更安全、永續的能源未來
與其將鉅額資金與社會資源投入到一個充滿複合性風險、且留下萬年遺毒的老舊核電廠,台灣擁有一個更安全、更具經濟效益、也更符合國際潮流的替代路徑。這條路徑的核心,是加速推動再生能源、全面提升能源效率,以及建構現代化的智慧韌性電網。
如前所述,僅僅透過落實既有的節能計畫,所省下的電力就足以超越核三廠的年發電量 。這證明了能源效率是我們最乾淨、最便宜的「第一燃料」。與此同時,台灣在太陽光電與離岸風電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發展潛力 。雖然再生能源的成本與間歇性是挑戰,但隨著技術進步,儲能系統的成本正快速下降,而智慧電網的發展則能有效整合這些分散式能源,提升整體系統的韌性與效率。
將延役核三所需的數百億乃至上千億資金,轉而投入到加速再生能源建置、擴大儲能規模、推動電網智慧化,以及補貼民眾與企業進行能效改善,這不僅能達成同樣的、甚至更好的電力供應效果,更能帶來多重效益:創造本土的綠色就業機會、擺脫對進口能源(無論是鈾燃料還是化石燃料)的依賴、避免產生新的核廢料,並從根本上消除核災風險。這是一條通往能源自主、環境永續與經濟創新的陽光大道。

結論
本報告透過對核三延役支持方三位主要辯論者——葉宗洸、翁曉玲、黃士修——核心論述的系統性檢視,揭示了其立論基礎中存在的諸多謬誤、事實扭曲與關鍵風險的忽略。
葉宗洸教授的技術論述,透過窄化風險框架,將一個複雜的地質安全問題簡化為單純的工程耐震數字,並以「稻草人論證」來排除福島式的災變可能,卻迴避了核三廠自身曾發生的全黑事故與不可逆的設備老化風險。其國安論述更忽略了核電廠在現代戰爭中作為戰略負債的致命脆弱性。
翁曉玲委員的政治與社會論述,則依賴於情感動員與不實數據。她以「肺核家園」的口號製造假兩難,誤導公眾對能源轉型與公共衛生的認知;並以缺乏實證的「七八成在地支持率」,來掩蓋恆春地區複雜的經濟與社會動態。
黃士修先生的國際觀點,則充滿了對國際案例的選擇性引用與公然誤讀,無論是對美國Palisades電廠的重啟狀態、德國的非核政策,還是對「綠電」與「24/7 CFE」的定義,均與事實存在重大出入。而其對核廢料問題「無害可解」的輕率態度,更是對台灣面臨的、地質上與倫理上均無解的跨世代危機的公然漠視。
綜上所述,支持核三延役的案例,並非建立在全面、客觀的科學評估與風險分析之上,而是構築於一系列有缺陷的論述框架、誤導性的國際比較,以及對最關鍵的地質安全與核廢料遺毒問題的系統性淡化。一項攸關台灣未來數十萬年環境安全、數千萬人民生命財產的重大決策,絕不能被政治修辭與片面資訊所左右。
證據清晰地指向一個結論:核三延役將為台灣帶來一個地質上不可接受、老化上日益堪憂、戰爭中極度脆弱、經濟上代價高昂、且留下無解萬年遺毒的複合性風險。與此同時,一條以提升能源效率、加速再生能源、強化電網韌性為核心的替代路徑,不僅可行,而且更為安全、永續,也更具經濟前景。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台灣應選擇告別高風險的核能舊時代,勇敢地邁向一個潔淨、韌性且真正安全的能源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