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開台北 2025 年 7 月的最新人口統計資料,其中人口數來到約 245 萬人,但把這個數據拿來跟 1 月做比較的話,可以發現台北大減約 3 萬 7 千人,以信義區大約 20 萬人來算,代表雖然 2025 年才剛過完 7 個月,整個台北就消失了信義區快要 1/5 的人口。究竟台北人口下滑的原因是什麼?會不會因此讓台北沒落?又或者可能連帶產生更嚴重、而且是你我都相當厭惡的問題呢?
👉本集YouTube傳送門:https://youtu.be/sYQGraoruIQ
1990年人口創新高之後
應該很多人跟我們家一樣,是在 1990 年代舉家從中部搬到北部的家庭,而在台北成長的這二十幾年,從幼稚園讀到大學畢業,到現在快滿 30 ,欸勉強應該還能算是年輕人拉齁。不過在這個人生準備邁向下階段的時刻,我自己卻也成為,打算要搬離台北的眾多人之一,這邊說眾多,並不是純粹我個人體感,而是後面陸續提出來的真實數據,如果未來真的決定搬離台北,月底公布的人口正負變化,欸其中一個負的數字,就會是我貢獻的。

其實台北市的總人口在 1974 年、距離現在 50 多年前喔,就已經突破 200 萬大關,並且在 1985 年突破 250 萬,最高則是落在 1990 年的將近 272 萬人,成為台北人口最多的時刻。後續就穩定的在 270 萬到 260 萬之間徘徊,不過在 2010 年,因為市府推出生育補助政策,讓台北人口數在 2014 年短暫回到 270 萬,但政策激勵效果終究有限,後續就沒有保持住、依然持續下滑,甚至在 2022 年正式跌破 250 萬。

但 2022 年前後的變化其實蠻有趣的,尤其這段時間是疫情爆發的那幾年,人口波動相當劇烈。在 2020 年初,新冠肺炎開始全球大流行的時候,當時台北人口數大約還在 260 萬上下,但只隔一年的 2021 年,人口數瞬間少快 8 萬人,直接下滑到 252 萬,而 2022 年雖然是有好一點、沒跌這麼多,但也沒有止住下滑趨勢,總人口數來到 248 萬人,再減少將近 4 萬人。後續 2023 年雖然有回彈,不過到 2025 年 7 月底,則是下滑到 245 萬。
人口下滑的原因是?
為甚麼台北人口會下降這麼快?首先從影響劇烈的這幾年、也就是國內爆發疫情的時刻來看,根據戶籍法第 16 條規定,只要超過 2 年沒有入境,戶籍就會依法被遷出,而在疫情爆發的狀況下,不管是國外的交通,還是國內的檢疫,導致許多人很難、或者乾脆選擇不回國。

這個現象可以從內政部統計看出來,光是 2021 跟 2022 年的戶籍遷出人數,就比其他年份還高,而且高上不少,另外又分別在 2022 跟 2023 年有大量的人遷入,同時剛好台北市在 2023 年,總人口也回彈到 250 萬人以上,的確是印證了這個說法。

再來從 2024 年底到現在,市政府認為是受到房屋稅 2.0 的影響,代表要有本人、配偶或是直系親屬,房屋才能適用自住稅率,不然有可能變成非自住的最高 4.8% ,兩邊差異非常大。所以從台北市今年的人口變化可以看到,在 3 月底、也就是一開始的截止日,人口數就已經大減 2 萬人,而後續因為財政部再把期限延長到 6 月 2 日,就讓數據再往下降,代表現在台北的人口數,已經回到 40 多年前、 1984 年的數據。

不過上面都是這幾年的事情,台北人口從 1990 年突破 270 萬後,就很難再往上成長,甚至緩慢下降到一度得依靠政策撐住,卻又後繼無力,可見下滑是個長時間的趨勢,不是哪個突發狀況產生的。另外從這個圖表還能看到,每年從台北移到其他縣市的人,保有一定數量,而從其他縣市遷進來的人則是越來越少,可見大家都往台北以外的地區移動。而造成這個結果,除了常見的台灣生育率降低以外,不少人都把矛頭指向「台北市高房價」。

而且這不僅是大家公認的主因,就連市政府本身也明確點出,這的確是台北人口下滑的眾多原因之一,畢竟光是拿去年 Q1 的房價所得比來看,台北市是 16.08 倍,遠高於新北市 13.36 倍 、全國 10.35 倍及桃園的 8.9 倍,住在台北的成本相當高昂。

而除了高房價,交通建設也變成間接因素之一。主要是現在台北的對外交通,尤其是捷運路線,比 10 多年前路線更長、站點更多、涵蓋範圍更大,包括 2013 年全線通車的中和新蘆線, 2013 年底從中正紀念堂到象山的信義線,從西門通到松山的松山線、以及機場捷運跟環狀線第一階段等等,都讓台北往返新北、甚至桃園更加方便,也增加人口遷移的選擇,代表大家都希望用交通運輸成本,來代替可怕的住宅成本。

尤其要在台北住又新、空間又適中的房子,就得忍痛每個月目送一筆數目不小的錢錢,從帳戶流出去。而在大家負擔有限的狀況下,不少人就只能選擇現在非常夯的小坪數產品,不只每間房屋空間狹小,更連帶導致整體設計跟規劃,勢必得犧牲不少居住品質,就算最後真的真的買下來,可能都會一直思考,究竟花這麼多錢買這間小宅,是不是個好選擇,台北已經逐漸成為一般人無法負擔的地方。而往外圍移動,雖然不敢說全部 100% 的房子都會比較便宜,但至少在機率跟數量上,能選擇而且可負擔的選項變多,唯一得考量的,就是住家跟公司的交通往返時間。
而這種人口往外縣市移動的現象,其實是可以從人口政策報告,看到更詳細的分析,也就是在扣掉國際遷徙後,會發現大部分的人都選擇往新北移動,淨遷徙超過 1 萬 5 千人,佔比高達 72.5% ,另外則是有一部分遷往桃園跟其他縣市。

甚至更仔細來看,從台北各大行政區遷往新北,當中又以文山往新店、內湖往汐止,平均每年超過 2000 人最多,而北投往淡水、大同往三重、南港往汐止、萬華往板橋,平均每年也都超過 1000 人,可見離開台北、又或者稱作是「脫北者」,數量相當龐大,而且大部分都是沿著捷運路線移動,證明軌道建設對於人口遷移有關鍵影響。

那這邊就要問個問題了,既然對於國家來說人口多寡非常重要,而在台北人口不斷下滑之下,是否代表台北會因此沒落變成空城呢?
台北要沒落了嗎?
台北沒落,欸這個形容詞聽起來還蠻嚴重的,而且每個人對沒落的定義也不太一樣。的確,人口減少可能會影響一些區域的商業活動,但以台北目前的工作機會、各區發展、甚至是正在進行的開發案來看,現階段沒落機會相當相當低。
為甚麼呢?首先上面提到的人口,主要是以戶籍來算,如果今天是其他縣市的人到台北租房子,要把自己原本戶籍順便一起遷上來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但很少人會這麼做,房東也不一定同意,所以人數統計會出現不準確的情況,也就是很難知道,究竟目前有多少人是在台北活動,所以這時候得依靠新出現的判斷方法—電信信令人口統計。

簡單來說,電信信令是根據手機信令資料,在經過去識別化之後,推估出某個空間內的人口動態變化。而根據 2023 年 11 月的統計,新北平日日間活動人數來到 372 萬,比夜間停留 431 萬還少,那反過來,台北日間活動人數則是來到 326 萬,但夜間停留卻只有 261 萬。同時仔細來看,台北平日早上有 25.2% 來自新北市, 2% 跟 1.4% 來自桃園跟基隆,是個非常明顯在台北工作,卻不住在這裡的現實情況,代表有不少人得依靠首都眾多的工作機會。

而除了人的流動,商辦跟各地眾多開發案,現在也持續在進行,尤其包括敦北、南港、台北車站等等,也包括因為輝達一炮而紅的北士科,都各自有不少新商辦百貨商場陸續出現,而民間企業得花自己的真金白銀,投資風向更為敏感,如果存在沒落的可能,不會有這麼多企業願意投資。另外根據市政府統計, 2024 年商辦租賃交易件數,相較去年有所增加,廠辦也從 2020 年的低谷逐漸回升,而且辦公商圈平均月租金,相比 2023 年也是上漲,可見台北市的戶籍人口多寡跟商業發展沒落,目前是沒有看到太明顯的關聯,畢竟實際人流還是存在的。

再來從全球都市發展狀況來看,世界上其他國家像是美國、日本、英國,有不少大都市,都是在歷經都市化,也就是許多人從四面八方匯集到都市後,又因為各種原因包括房價、生活喜好、住宅密度、價值觀改變等等,從都市往外圍遷移。因此有些學者認為,大家往台北外圍遷移,其實只是走上跟其他國家相同的道路。當然,每個國家會因為國土大小、生活習慣、交通建設、甚至當地既有想法等等原因影響,往都市外圍的遷移規模與範圍,會有不小差異,但以現在台北依然提供許多工作機會,企業投資沒有看到大規模減緩跡象,商辦廠辦交易還在進行,更是台灣政治與經濟中樞,許多藝文娛樂展覽也都在這裡舉辦,在台北對於大家生活的重要性尚未下降前,要說因為人口減少而沒落,我自己目前還沒看到這個狀況。
不過,相比台北的沒落與否,我自己覺得更應該注意的,是人口外移後所連帶產生的交通問題,而且這個問題非常嚴重,甚至已經影響你我的日常生活。

更棘手的交通問題
交通建設,一直是我們頻道的內容主軸之一,那為什麼人口遷移會對交通,帶來嚴重影響呢? OK ,這邊不是單純地說,喔反正只要有人搬家,就會造成人口移動,所以交通建設很重要, NONONO 。

關鍵無論什麼原因,許多人決定搬離台北、往外圍城市移動,已經是明顯事實,但像是教育、工作、醫療、藝文娛樂等等層面,還是沒辦法完全離開台北,尤其是工作機會,代表生活必須依賴都市核心區域,造成每天通勤往返台北,成為必然而且無法選擇的事情,同時也導致每天早上晚上特定時段,不管是高速公路、鐵路、捷運、客運、甚至跨區域的橋梁隧道,都能看到龐大的通勤人潮。

而在軌道建設沒辦法滿足這些需求,或是覆蓋程度不足下,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大家別無選擇,就只能依賴範圍最廣的交通基礎—道路,開自己的汽車、騎自己的機車上班上學去,進而造就現在雖然有大眾運輸系統,但道路容量依舊飽和、塞車狀況隨處可見、通勤品質下降的一大主因。

而且這個狀況,其實已經可以從現在不少地區看出來,不只之前很常在新聞看到的內湖交通問題,也包括大概十多年前,當時房地產蠻多會用「新北跟台北只隔一條河,價格更親民,一坪差 XX 萬」作為廣告,讓不少人選擇到新北買房,但現在只要是上班時間,就能看到不少連接雙北的橋梁,湧現大量車潮。
甚至在更遠一點的淡海新市鎮、林口,狀況更加明顯,一個是對外只能依靠唯一一條台 2 線,塞車已經成為習以為常的風景,也因此現在才會有淡北道路、淡江大橋,或是之前爆出爭議而取消的淡北快等等建設。另一個則是大量依靠國 1 來作短途進出,讓住在林口跟每天塞車劃上等號,成為兩個綁定在一起的標籤,才又有正在進行的交流道改善工程。

而從這個觀點延伸下去,先前台灣的行人地獄問題不斷被提起,就讓以車為主的車本主義,被不少人詬病。當然,如何保護行人是非常重要的,我也超級同意這是政府長期忽視的地方,但單純從都市發展脈絡來看,我自己開始思考,或許台灣以車為主的社會,並不是單純的大家喜歡買車開車,而是可能參雜一些「不得不」的無奈。
尤其都市裡面、或是兩個都市之間的軌道建設像是捷運,是直到十多年前才慢慢形成一定規模路網,而且站站停、沒有直達車的模式,讓住在外圍的人,沒有更快速進入核心區域的選擇,也讓捷運+走路、跟開車時間相差無幾。

而台鐵雖然從之前就在推捷運化,但從計畫啟動到真正通車也需要時間,甚至得面對無法增設軌道、以及號誌系統等等問題,導致通勤時間越來越長,大家怨聲載道。公車客運則是本身存在班次密度的老問題,同時既然得跟其他車輛一樣塞在路上,最終就沒辦法讓大部分私人運具,都順利轉移到大眾運輸上,連帶衍伸出各種交通問題,畢竟國道的快慢分離,像是北部國道的高架跟平面主線,算是做得比軌道建設好上不少。

甚至更棘手的是,就算之後這些外圍區域,出現了新的捷運或輕軌路線規劃,但隨著站點確定後,依台灣歷久不衰的風土民情,各站點房價鐵定隨之上漲,很可能導致無法負擔當地房價的人,再度往外圍遷移的情況。而如果生活一樣離不開核心區域,也沒有更好的大眾運輸系統支持,就只能一樣回歸私人運具,來滿足往返兩地的通勤需求,進入一種惡性循環。
台北人口下滑,其實並不是單純的人口移動,或是出生率降低問題,背後牽涉到的原因,跟隨之而來的影響層面非常廣泛且巨大。當人們因為各種原因,讓離開台北成為不得不的現實考量,但又無法完全脫離,導致工作地點跟住家有段不小的距離,連帶出現的通勤需求以及造成的影響,可說是一環接一環,或許看看國外像是日本東京,那種大範圍首都圈的發展過程,可能會有解決問題的啟發吧。

你認為台北人口流失的問題是什麼?龐大通勤需求所產生的各種交通問題,又要如何解決?政府應該拿出什麼對策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跟大家討論,同時也邀請你加入台灣解碼中的會員,支持我持續關注台灣各個縣市的建設與發展,那我們就下隻影片再見囉,掰掰。
👉本集YouTube傳送門:https://youtu.be/sYQGraoruI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