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至今「台北人口大減 20 萬」,更讓每天通勤擠到爆!為何高房價、大眾運輸規劃也成為幕後推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raw-image

翻開台北 2025 年 7 月的最新人口統計資料,其中人口數來到約 245 萬人,但把這個數據拿來跟 1 月做比較的話,可以發現台北大減約 3 萬 7 千人,以信義區大約 20 萬人來算,代表雖然 2025 年才剛過完 7 個月,整個台北就消失了信義區快要 1/5 的人口。究竟台北人口下滑的原因是什麼?會不會因此讓台北沒落?又或者可能連帶產生更嚴重、而且是你我都相當厭惡的問題呢?

👉本集YouTube傳送門:https://youtu.be/sYQGraoruIQ


1990年人口創新高之後

應該很多人跟我們家一樣,是在 1990 年代舉家從中部搬到北部的家庭,而在台北成長的這二十幾年,從幼稚園讀到大學畢業,到現在快滿 30 ,欸勉強應該還能算是年輕人拉齁。不過在這個人生準備邁向下階段的時刻,我自己卻也成為,打算要搬離台北的眾多人之一,這邊說眾多,並不是純粹我個人體感,而是後面陸續提出來的真實數據,如果未來真的決定搬離台北,月底公布的人口正負變化,欸其中一個負的數字,就會是我貢獻的。


raw-image

其實台北市的總人口在 1974 年、距離現在 50 多年前喔,就已經突破 200 萬大關,並且在 1985 年突破 250 萬,最高則是落在 1990 年的將近 272 萬人,成為台北人口最多的時刻。後續就穩定的在 270 萬到 260 萬之間徘徊,不過在 2010 年,因為市府推出生育補助政策,讓台北人口數在 2014 年短暫回到 270 萬,但政策激勵效果終究有限,後續就沒有保持住、依然持續下滑,甚至在 2022 年正式跌破 250 萬。


raw-image

但 2022 年前後的變化其實蠻有趣的,尤其這段時間是疫情爆發的那幾年,人口波動相當劇烈。在 2020 年初,新冠肺炎開始全球大流行的時候,當時台北人口數大約還在 260 萬上下,但只隔一年的 2021 年,人口數瞬間少快 8 萬人,直接下滑到 252 萬,而 2022 年雖然是有好一點、沒跌這麼多,但也沒有止住下滑趨勢,總人口數來到 248 萬人,再減少將近 4 萬人。後續 2023 年雖然有回彈,不過到 2025 年 7 月底,則是下滑到 245 萬。


人口下滑的原因是?

為甚麼台北人口會下降這麼快?首先從影響劇烈的這幾年、也就是國內爆發疫情的時刻來看,根據戶籍法第 16 條規定,只要超過 2 年沒有入境,戶籍就會依法被遷出,而在疫情爆發的狀況下,不管是國外的交通,還是國內的檢疫,導致許多人很難、或者乾脆選擇不回國。

raw-image


這個現象可以從內政部統計看出來,光是 2021 跟 2022 年的戶籍遷出人數,就比其他年份還高,而且高上不少,另外又分別在 2022 跟 2023 年有大量的人遷入,同時剛好台北市在 2023 年,總人口也回彈到 250 萬人以上,的確是印證了這個說法。

raw-image


再來從 2024 年底到現在,市政府認為是受到房屋稅 2.0 的影響,代表要有本人、配偶或是直系親屬,房屋才能適用自住稅率,不然有可能變成非自住的最高 4.8% ,兩邊差異非常大。所以從台北市今年的人口變化可以看到,在 3 月底、也就是一開始的截止日,人口數就已經大減 2 萬人,而後續因為財政部再把期限延長到 6 月 2 日,就讓數據再往下降,代表現在台北的人口數,已經回到 40 多年前、 1984 年的數據。

raw-image


不過上面都是這幾年的事情,台北人口從 1990 年突破 270 萬後,就很難再往上成長,甚至緩慢下降到一度得依靠政策撐住,卻又後繼無力,可見下滑是個長時間的趨勢,不是哪個突發狀況產生的。另外從這個圖表還能看到,每年從台北移到其他縣市的人,保有一定數量,而從其他縣市遷進來的人則是越來越少,可見大家都往台北以外的地區移動。而造成這個結果,除了常見的台灣生育率降低以外,不少人都把矛頭指向「台北市高房價」。

raw-image


而且這不僅是大家公認的主因,就連市政府本身也明確點出,這的確是台北人口下滑的眾多原因之一,畢竟光是拿去年 Q1 的房價所得比來看,台北市是 16.08 倍,遠高於新北市 13.36 倍 、全國 10.35 倍及桃園的 8.9 倍,住在台北的成本相當高昂。

raw-image


而除了高房價,交通建設也變成間接因素之一。主要是現在台北的對外交通,尤其是捷運路線,比 10 多年前路線更長、站點更多、涵蓋範圍更大,包括 2013 年全線通車的中和新蘆線, 2013 年底從中正紀念堂到象山的信義線,從西門通到松山的松山線、以及機場捷運跟環狀線第一階段等等,都讓台北往返新北、甚至桃園更加方便,也增加人口遷移的選擇,代表大家都希望用交通運輸成本,來代替可怕的住宅成本。

raw-image


尤其要在台北住又新、空間又適中的房子,就得忍痛每個月目送一筆數目不小的錢錢,從帳戶流出去。而在大家負擔有限的狀況下,不少人就只能選擇現在非常夯的小坪數產品,不只每間房屋空間狹小,更連帶導致整體設計跟規劃,勢必得犧牲不少居住品質,就算最後真的真的買下來,可能都會一直思考,究竟花這麼多錢買這間小宅,是不是個好選擇,台北已經逐漸成為一般人無法負擔的地方。而往外圍移動,雖然不敢說全部 100% 的房子都會比較便宜,但至少在機率跟數量上,能選擇而且可負擔的選項變多,唯一得考量的,就是住家跟公司的交通往返時間。


而這種人口往外縣市移動的現象,其實是可以從人口政策報告,看到更詳細的分析,也就是在扣掉國際遷徙後,會發現大部分的人都選擇往新北移動,淨遷徙超過 1 萬 5 千人,佔比高達 72.5% ,另外則是有一部分遷往桃園跟其他縣市。

raw-image


甚至更仔細來看,從台北各大行政區遷往新北,當中又以文山往新店、內湖往汐止,平均每年超過 2000 人最多,而北投往淡水、大同往三重、南港往汐止、萬華往板橋,平均每年也都超過 1000 人,可見離開台北、又或者稱作是「脫北者」,數量相當龐大,而且大部分都是沿著捷運路線移動,證明軌道建設對於人口遷移有關鍵影響。

raw-image


那這邊就要問個問題了,既然對於國家來說人口多寡非常重要,而在台北人口不斷下滑之下,是否代表台北會因此沒落變成空城呢?


台北要沒落了嗎?

台北沒落,欸這個形容詞聽起來還蠻嚴重的,而且每個人對沒落的定義也不太一樣。的確,人口減少可能會影響一些區域的商業活動,但以台北目前的工作機會、各區發展、甚至是正在進行的開發案來看,現階段沒落機會相當相當低。


為甚麼呢?首先上面提到的人口,主要是以戶籍來算,如果今天是其他縣市的人到台北租房子,要把自己原本戶籍順便一起遷上來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但很少人會這麼做,房東也不一定同意,所以人數統計會出現不準確的情況,也就是很難知道,究竟目前有多少人是在台北活動,所以這時候得依靠新出現的判斷方法—電信信令人口統計。

raw-image


簡單來說,電信信令是根據手機信令資料,在經過去識別化之後,推估出某個空間內的人口動態變化。而根據 2023 年 11 月的統計,新北平日日間活動人數來到 372 萬,比夜間停留 431 萬還少,那反過來,台北日間活動人數則是來到 326 萬,但夜間停留卻只有 261 萬。同時仔細來看,台北平日早上有 25.2% 來自新北市, 2% 跟 1.4% 來自桃園跟基隆,是個非常明顯在台北工作,卻不住在這裡的現實情況,代表有不少人得依靠首都眾多的工作機會。

raw-image


而除了人的流動,商辦跟各地眾多開發案,現在也持續在進行,尤其包括敦北、南港、台北車站等等,也包括因為輝達一炮而紅的北士科,都各自有不少新商辦百貨商場陸續出現,而民間企業得花自己的真金白銀,投資風向更為敏感,如果存在沒落的可能,不會有這麼多企業願意投資。另外根據市政府統計, 2024 年商辦租賃交易件數,相較去年有所增加,廠辦也從 2020 年的低谷逐漸回升,而且辦公商圈平均月租金,相比 2023 年也是上漲,可見台北市的戶籍人口多寡跟商業發展沒落,目前是沒有看到太明顯的關聯,畢竟實際人流還是存在的。

raw-image



再來從全球都市發展狀況來看,世界上其他國家像是美國、日本、英國,有不少大都市,都是在歷經都市化,也就是許多人從四面八方匯集到都市後,又因為各種原因包括房價、生活喜好、住宅密度、價值觀改變等等,從都市往外圍遷移。因此有些學者認為,大家往台北外圍遷移,其實只是走上跟其他國家相同的道路。當然,每個國家會因為國土大小、生活習慣、交通建設、甚至當地既有想法等等原因影響,往都市外圍的遷移規模與範圍,會有不小差異,但以現在台北依然提供許多工作機會,企業投資沒有看到大規模減緩跡象,商辦廠辦交易還在進行,更是台灣政治與經濟中樞,許多藝文娛樂展覽也都在這裡舉辦,在台北對於大家生活的重要性尚未下降前,要說因為人口減少而沒落,我自己目前還沒看到這個狀況。


不過,相比台北的沒落與否,我自己覺得更應該注意的,是人口外移後所連帶產生的交通問題,而且這個問題非常嚴重,甚至已經影響你我的日常生活。

raw-image


更棘手的交通問題

交通建設,一直是我們頻道的內容主軸之一,那為什麼人口遷移會對交通,帶來嚴重影響呢? OK ,這邊不是單純地說,喔反正只要有人搬家,就會造成人口移動,所以交通建設很重要, NONONO 。

raw-image


關鍵無論什麼原因,許多人決定搬離台北、往外圍城市移動,已經是明顯事實,但像是教育、工作、醫療、藝文娛樂等等層面,還是沒辦法完全離開台北,尤其是工作機會,代表生活必須依賴都市核心區域,造成每天通勤往返台北,成為必然而且無法選擇的事情,同時也導致每天早上晚上特定時段,不管是高速公路、鐵路、捷運、客運、甚至跨區域的橋梁隧道,都能看到龐大的通勤人潮。

raw-image


而在軌道建設沒辦法滿足這些需求,或是覆蓋程度不足下,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大家別無選擇,就只能依賴範圍最廣的交通基礎—道路,開自己的汽車、騎自己的機車上班上學去,進而造就現在雖然有大眾運輸系統,但道路容量依舊飽和、塞車狀況隨處可見、通勤品質下降的一大主因。

raw-image


而且這個狀況,其實已經可以從現在不少地區看出來,不只之前很常在新聞看到的內湖交通問題,也包括大概十多年前,當時房地產蠻多會用「新北跟台北只隔一條河,價格更親民,一坪差 XX 萬」作為廣告,讓不少人選擇到新北買房,但現在只要是上班時間,就能看到不少連接雙北的橋梁,湧現大量車潮。


甚至在更遠一點的淡海新市鎮、林口,狀況更加明顯,一個是對外只能依靠唯一一條台 2 線,塞車已經成為習以為常的風景,也因此現在才會有淡北道路、淡江大橋,或是之前爆出爭議而取消的淡北快等等建設。另一個則是大量依靠國 1 來作短途進出,讓住在林口跟每天塞車劃上等號,成為兩個綁定在一起的標籤,才又有正在進行的交流道改善工程。

raw-image


而從這個觀點延伸下去,先前台灣的行人地獄問題不斷被提起,就讓以車為主的車本主義,被不少人詬病。當然,如何保護行人是非常重要的,我也超級同意這是政府長期忽視的地方,但單純從都市發展脈絡來看,我自己開始思考,或許台灣以車為主的社會,並不是單純的大家喜歡買車開車,而是可能參雜一些「不得不」的無奈。


尤其都市裡面、或是兩個都市之間的軌道建設像是捷運,是直到十多年前才慢慢形成一定規模路網,而且站站停、沒有直達車的模式,讓住在外圍的人,沒有更快速進入核心區域的選擇,也讓捷運+走路、跟開車時間相差無幾。

raw-image


而台鐵雖然從之前就在推捷運化,但從計畫啟動到真正通車也需要時間,甚至得面對無法增設軌道、以及號誌系統等等問題,導致通勤時間越來越長,大家怨聲載道。公車客運則是本身存在班次密度的老問題,同時既然得跟其他車輛一樣塞在路上,最終就沒辦法讓大部分私人運具,都順利轉移到大眾運輸上,連帶衍伸出各種交通問題,畢竟國道的快慢分離,像是北部國道的高架跟平面主線,算是做得比軌道建設好上不少。

raw-image


甚至更棘手的是,就算之後這些外圍區域,出現了新的捷運或輕軌路線規劃,但隨著站點確定後,依台灣歷久不衰的風土民情,各站點房價鐵定隨之上漲,很可能導致無法負擔當地房價的人,再度往外圍遷移的情況。而如果生活一樣離不開核心區域,也沒有更好的大眾運輸系統支持,就只能一樣回歸私人運具,來滿足往返兩地的通勤需求,進入一種惡性循環。


台北人口下滑,其實並不是單純的人口移動,或是出生率降低問題,背後牽涉到的原因,跟隨之而來的影響層面非常廣泛且巨大。當人們因為各種原因,讓離開台北成為不得不的現實考量,但又無法完全脫離,導致工作地點跟住家有段不小的距離,連帶出現的通勤需求以及造成的影響,可說是一環接一環,或許看看國外像是日本東京,那種大範圍首都圈的發展過程,可能會有解決問題的啟發吧。

raw-image


你認為台北人口流失的問題是什麼?龐大通勤需求所產生的各種交通問題,又要如何解決?政府應該拿出什麼對策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跟大家討論,同時也邀請你加入台灣解碼中的會員,支持我持續關注台灣各個縣市的建設與發展,那我們就下隻影片再見囉,掰掰。

👉本集YouTube傳送門:https://youtu.be/sYQGraoruIQ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台灣解碼中的沙龍
11.1K會員
103內容數
目前專注於全台灣各縣市交通建設、重大工程與區域發展的YouTube頻道,這裡是圖片與稿件的存放區,歡迎到YT觀看最新影片!
2025/08/08
交流道設在哪裡,一直是在地居民大家很關注的問題,畢竟離我家夠近,下交流道就可以直接回到家,不用在市區道路等紅綠燈等半天。所以能不能在現有的國道增設交流道,是不少在地居民的長期盼望,今天就來看看目前各條國道,有哪些交流道正在興建或是規劃中,以及最重要的,甚麼時候可以完工通車呢?
Thumbnail
2025/08/08
交流道設在哪裡,一直是在地居民大家很關注的問題,畢竟離我家夠近,下交流道就可以直接回到家,不用在市區道路等紅綠燈等半天。所以能不能在現有的國道增設交流道,是不少在地居民的長期盼望,今天就來看看目前各條國道,有哪些交流道正在興建或是規劃中,以及最重要的,甚麼時候可以完工通車呢?
Thumbnail
2025/08/01
 2025 桃園捷運更新來了,除了之前公布的橘線跟青線,又有一條全新出爐的灰線,出現在大家眼前,究竟現階段釋出哪些資訊?以及正在施工的綠線、機捷延伸,準備招標的綠線延伸中壢、棕線,還有正在規劃中的路線,最近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消息呢?
Thumbnail
2025/08/01
 2025 桃園捷運更新來了,除了之前公布的橘線跟青線,又有一條全新出爐的灰線,出現在大家眼前,究竟現階段釋出哪些資訊?以及正在施工的綠線、機捷延伸,準備招標的綠線延伸中壢、棕線,還有正在規劃中的路線,最近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消息呢?
Thumbnail
2025/07/18
一座城市的交通路網規劃,通常就決定附近地區的塞車程度,如果跨區域的高快速路網不足,尖峰時刻就會出現大量又同方向的車流,導致經常性塞車。而位於台南的北外環道路,就是在這樣背景提出來的建設工程,陸續有部分路段已經通車、正在施工,或是還在籌備當中,來看看各路段的近期消息,還有相關聯計畫目前進度走到哪裡吧。
Thumbnail
2025/07/18
一座城市的交通路網規劃,通常就決定附近地區的塞車程度,如果跨區域的高快速路網不足,尖峰時刻就會出現大量又同方向的車流,導致經常性塞車。而位於台南的北外環道路,就是在這樣背景提出來的建設工程,陸續有部分路段已經通車、正在施工,或是還在籌備當中,來看看各路段的近期消息,還有相關聯計畫目前進度走到哪裡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內政部統計,近1年人口正成長最高為北屯區(人口年增逾6,413人)成長2.13%、桃園區1.23%、中壢區1.08%。 今年6月個人房地合一稅收65.8億元,創歷史單月次高,年增高達84.5%。上半年個人房地合一稅收293億元創歷史新高,年增高達88%。主因仍是房價不斷飆高。 網友ga3
Thumbnail
內政部統計,近1年人口正成長最高為北屯區(人口年增逾6,413人)成長2.13%、桃園區1.23%、中壢區1.08%。 今年6月個人房地合一稅收65.8億元,創歷史單月次高,年增高達84.5%。上半年個人房地合一稅收293億元創歷史新高,年增高達88%。主因仍是房價不斷飆高。 網友ga3
Thumbnail
週末下午五點,臺北車站人滿為患。 有鑒於之前站了幾次北高全程的高鐵——1490塊錢買不到一個位置,不得不濃縮成一枚人體膠囊。 這次我學聰明了,提早兩個禮拜訂五點半的回程直達車。
Thumbnail
週末下午五點,臺北車站人滿為患。 有鑒於之前站了幾次北高全程的高鐵——1490塊錢買不到一個位置,不得不濃縮成一枚人體膠囊。 這次我學聰明了,提早兩個禮拜訂五點半的回程直達車。
Thumbnail
翻開台北捷運進出站統計資料,如果把2019年跟2023年作對比,會發現成長率最高的車站,是位於台北市的南港,甚至用上帝視角來看,會發現南港有許多正在興建中的建築。究竟南港是怎麼從以前工業黑鄉的稱號,變成現在台北另一個重要交通樞紐、A級商辦的聚集地?附近又有哪些正在興建中的開發案呢?
Thumbnail
翻開台北捷運進出站統計資料,如果把2019年跟2023年作對比,會發現成長率最高的車站,是位於台北市的南港,甚至用上帝視角來看,會發現南港有許多正在興建中的建築。究竟南港是怎麼從以前工業黑鄉的稱號,變成現在台北另一個重要交通樞紐、A級商辦的聚集地?附近又有哪些正在興建中的開發案呢?
Thumbnail
最新台灣房價所得比(去年-2023)第3季全國來到9.86倍 相當於要近10年不吃不喝才買的起房,而房價爆貴的台北市房價所得比 更是高達15.67倍 台灣人才流失,加上少子化嚴重,2021年已經開始進入「大缺工時代」 高薪職位只集中在科技業和少數製造業 閱讀完以上的資訊我只能說「每一個世代
Thumbnail
最新台灣房價所得比(去年-2023)第3季全國來到9.86倍 相當於要近10年不吃不喝才買的起房,而房價爆貴的台北市房價所得比 更是高達15.67倍 台灣人才流失,加上少子化嚴重,2021年已經開始進入「大缺工時代」 高薪職位只集中在科技業和少數製造業 閱讀完以上的資訊我只能說「每一個世代
Thumbnail
什麼是城市?一想到城市最先想到的是哪座城市?紐約、東京還是台北?腦海中是否浮現出交通便捷、商業活動發達、高樓大廈林立、人車多擁擠等畫面?城市為什麼美好,多數人為什麼都嚮往城市?城市是自然產生的的嗎?還是被設計的呢(都市設計)?有可能設計城市嗎?有可能設計只有市中心而沒有郊區的城市嗎?或者說城
Thumbnail
什麼是城市?一想到城市最先想到的是哪座城市?紐約、東京還是台北?腦海中是否浮現出交通便捷、商業活動發達、高樓大廈林立、人車多擁擠等畫面?城市為什麼美好,多數人為什麼都嚮往城市?城市是自然產生的的嗎?還是被設計的呢(都市設計)?有可能設計城市嗎?有可能設計只有市中心而沒有郊區的城市嗎?或者說城
Thumbnail
中國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趨勢越來越嚴重。據最近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2003年,中國總人口為14096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0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90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39‰;死亡人口1110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8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8‰。  2023年的人口資料在各方面都
Thumbnail
中國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趨勢越來越嚴重。據最近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2003年,中國總人口為14096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0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90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39‰;死亡人口1110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8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8‰。  2023年的人口資料在各方面都
Thumbnail
空屋率高不一定是屯房、新建屋多不一定是炒房,但供需失衡不會長期持續 ■「空屋現象」要個別分析,區域經濟條件不同,成因與解方都不同 □「空屋率」跟「空屋數」是不同概念切勿混淆 ●「新成屋待售餘屋」若持續激增,背後耐人尋味 ○都會區「空屋率」高的地方,若是源自囤房或是滯銷太多,那就是房地產的警鐘
Thumbnail
空屋率高不一定是屯房、新建屋多不一定是炒房,但供需失衡不會長期持續 ■「空屋現象」要個別分析,區域經濟條件不同,成因與解方都不同 □「空屋率」跟「空屋數」是不同概念切勿混淆 ●「新成屋待售餘屋」若持續激增,背後耐人尋味 ○都會區「空屋率」高的地方,若是源自囤房或是滯銷太多,那就是房地產的警鐘
Thumbnail
來臺北生活,人潮密集、交通壅擠、天氣潮濕,這些都是來自南部對臺北生活最大的不適應。然而,臺北也是個有趣的城市,充滿活力和各種新奇的事物。生活就像一場強姦,既然無力反抗不如好好享受。希望每個人都能用寬闊的心去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Thumbnail
來臺北生活,人潮密集、交通壅擠、天氣潮濕,這些都是來自南部對臺北生活最大的不適應。然而,臺北也是個有趣的城市,充滿活力和各種新奇的事物。生活就像一場強姦,既然無力反抗不如好好享受。希望每個人都能用寬闊的心去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